亲知闻知说知什么意思 见闻觉知是指什么

2024-03-29 15:56:03综合知识6阅读投稿:游客
摘要今天看到学校门口景观墙中间镶嵌着“知行合一”四个大字,联想当前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这不就是中国现代教育先驱陶行知倡导“知行合一”吗?陶先生倡导的

今天看到学校门口景观墙中间镶嵌着“知行合一”四个大字,联想当前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这不就是中国现代教育先驱陶行知倡导“知行合一”吗?

陶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源于史上大儒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名言。这里的“知”可以说是认知、学识,指出,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把脚底下的路走好。

“行”就是行动也即是实践。现在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其中一个标准”和王阳明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都是指行胜于言,启发我们要注重实践。

陶先生倡导知行合一,但又不同意王阳明对“知与行”在教育中作用的论述。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是获取知识的起点,知识是实践的成果。强调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伪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凡事道听途说的知识,都是伪知识,是死的知识,而死的知识是没有用处的。为了强调他的坚定信念,还把他的名字改了过来。陶先生原名陶知行,改为陶行知。成为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我国古代哲学家墨子提出人们获取知识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亲知是指人们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闻知,主要是通过耳闻目睹得到的知识;说知是人们通过思考、演绎、想象而推理出来的结论。

究竟是先获取知识然后知识指导下实践,还是先有实践行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陶先生与阳明先生实际从两个侧面深刻地阐述这个问题,阳明先生提出“知是行之始”,指出人们获取知识往往是从“闻知”开始,然后再经实践验证;

而陶先生强调的是知识原是始于实践,也就是实践出真知,没有经过实践验证的知识,包括“闻知与说知”都是伪知识,死知识,只有在实践中经过自已的体悟再认,才能转化为自已的认知,才能够灵活应用,知识的根要安在亲知里面。

两位先生都在强调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是一个认为知识源于实践,当然知识先于实践;另个是说学习求知的人,要先通过“闻知”,学习已有的前人积累的知识,尔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转化为真知识,他们的认识并不矛盾。

我们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创设实践场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例如,在数学课上,可以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代数运算;在语文课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或者演讲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二是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理解知识。比如,地理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理现象;历史课让学生通过参观历史遗址来感受历史变迁。

三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例如,参观企业、社区,了解社会的运作和发展;参加志愿者活动,培养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

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尝试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科学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索科学的奥秘;在艺术创作中,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总之,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启示。在当今的课程中,我们必须摒弃“应试教育”,着力培育核心素养,教育过程中注重实践与闻知的结合,达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促进青年学生不断成长、进步。

#宿迁头条# #教育听我说# #儒家教育思想#

陶行知对“知”与“行”的独到见解!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站点首页底部有联系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