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秋玲
图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巍 邓鼎园 王子桐
烽火连侨心,万里共国殇。抗战期间,远在天涯的华侨儿女,从未将故土遗忘。
他们或是闯荡南洋的商贾,或是寄身美洲的劳工,或是翱翔异国的学子,在民族危难时刻,他们以赤诚之心铺就一条穿越烽烟的归途——
有人倾囊相助,用血汗积攒的银元化作前线的枪炮与温暖," 每一块侨汇都是射向敌人的* ";有人万里赴戎机,怀揣 " 航空救国 " 理念,将一腔碧血洒向故园云天;有人辞别妻儿,加入南侨机工的队伍,在滇缅公路运送军粮," 一寸公路一寸血 "。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他们以财力输将、物力支援、人力奔赴、舆论声援等方式,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祖国抗战取得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踏访广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在泛黄的侨批、滚烫的银信、先烈的遗物中,触摸侨胞穿越时空的殷殷爱国情;对话英雄后人,感受侨胞滚烫的赤子心。
侨批捐款单 铸就抗日 " 经济长城 "
" 近来各处皆被日寇任意轰炸,人物损失惨重,闻者心伤,见者落泪,其残暴令人发指。" 在江门市博物馆里,一封 1939 年广东鹤山籍美国华侨方文仕写给岳父陈以楷的家书,尽显乱世的焦灼。
信中,他痛陈祖国遭到日军飞机狂轰滥炸的惨状,笔锋一转写道:" 现下各埠华侨无不热心,竭力捐款以救祖国危亡。前月统计,本埠之一期捐款已达一百五十万元;今日又启第二期募捐,议定每人至少捐百元。" 寥寥数语,既藏着对故土山河的牵挂,也透着侨胞们抱团救国的决绝。
他特意提及:" 本月十八日已托人捎去港银 50 元,想必岳父已妥收。" 信末那句 " 盼家人安好 " 的轻声叮嘱,更道尽了漂泊者的深情——一边是国难当头的慷慨解囊,一边是对亲人冷暖的牵肠挂肚,家国两肩挑的忠孝大义,尽在这纸短情长之中。
这跨越重洋的 " 家书 ",哪是万金可比?这样的赤子之心,岂止一封可寻?
中山市博物馆里,秘鲁华侨黄三才寄给父母的银信中,同样烙着烽火的灼痕:家乡遭日机轰炸后民不聊生,家人一块腐乳要分三餐果腹。信中他忧心忡忡,却也透着不屈——秘鲁华侨在海外接连组织义卖义捐,誓与故 *** 扛国难的决心,跃然纸上。
更难忘 1942 年盛夏,从美国纽约寄往重庆的一份汇款单上,郭琼之与司徒美堂的名字格外醒目。200 美元的金额或许不算大,然而,单据背面 " 作救济难民用 " 六字却重若千钧,道尽侨胞对同胞的牵念,至今读来仍叫人心头滚烫。
正是这份穿透烽火的牵挂,让散居全球的侨界力量在乱世中凝聚成燎原之火。
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振臂一呼,涓滴善款聚成滔滔救国洪流;司徒美堂在纽约登高呐喊,牵头成立 " 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 ",仅该会便为抗战募集 1400 万美元;菲律宾华侨严固一家七口回国,行经江门时家人都被敌机炸死,仅剩其一人幸免。严即回菲律宾,变卖在菲所有资产,全部捐给祖国防空之用……
" 华侨的大量捐款,成为支持祖国长期抗战的重要财源。"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潮龙起告诉记者,从 " 九一八 " 事变到抗战胜利,14 年间,当时全世界 800 万华侨,绝大部分参加了捐款。国民 *** 财政部的账册记载,华侨捐款总数达国币 13 亿多,几乎占全部抗战军饷的三分之一,若再加上 90 多亿侨汇,则可以说,战时维持中国财政经济的二分之一是由海外华侨负担。
无形却坚硬的经济长城,支撑祖国闯过至暗时刻,陪着民族一步步走向黎明。

烽火映长空 侨胞卫士共筑 " 空中长城 "
7 月末,中山市南区街道北台村,这个占地 3.2 平方公里、常住 1200 余人的小乡村,正在举办一场特殊的展览——一张张图片、一架标志性的飞机模型,诉说着一群侨胞用生命在长空筑起屏障的往事。这里,是 " 航空救国 " 先驱杨仙逸的故乡。
村内空地上,一架大型黄色飞机模型格外醒目,它正是 " 乐士文 -1 号 " ——中国首架自行设计、制造的飞机,由杨仙逸带领团队在简陋的工棚里敲凿而成。
村内一座清末岭南特色小院,是杨仙逸祖居。青砖墙上的家族世系表藏着震撼的密码:两代人中,杨仙逸、杨官宇、杨亦棠、杨添霭等 8 人的名字上方,都缀着小飞机图案,原来这是他们投身航空事业的标注。
1918 年,孙中山先生 " 航空救国 " 的号召穿越重洋,杨仙逸毅然回国,随后出任大元帅府航空局局长兼广东飞机制造厂厂长。在缺技术、少设备的困境中,他带领团队将一堆零件变成了翱翔的战机,更拉着堂兄弟杨官宇、杨亦棠一同投身,为中国航空事业奠基。
1923 年,杨仙逸在广东博罗一带主持*改装试验,因意外爆炸不幸牺牲,年仅 32 岁。杨官宇随即扛起重担,历任空军空运大队大队长、第三飞机制造厂厂长以及美国空军援华志愿队中国人员管理处副主任等职,每一个岗位都是他守护家国的战场;堂弟杨亦棠同样选择与炮火共舞,加入中国空军抗战序列,驾驶战机一次次冲破硝烟,直扑日军机群;堂弟杨华焯,1942 年在运载部队物资飞越驼峰路线时不幸牺牲……
七七事变的炮声,惊醒了千万海外游子。4 万余名粤籍侨胞像杨官宇、杨亦棠那般,抛家舍业奔回祖国抗击日寇,其中,旅居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的 800 多名华侨先后回国加入空中参战,占当时中国空军歼击机飞行员的四分之三。他们中,有台山籍陈瑞钿、恩平籍黄泮扬等闻名中外的空中英雄,更有无数如张益民般血洒长空的无名英烈。江门市博物馆内,一份泛黄的讣告电报、一顶磨损的飞行帽、一个陈旧的*枪套,诉说着张益民这位开平籍美国华侨的悲壮故事。
" 令郎益民于本午在洛阳架机遇敌驱逐机撞击阵亡 " ——痛失爱子的张炳联接过讣告,详细询问儿子牺牲的过程:1937 年 11 月 11 日,日军机群逼近洛阳,警报声刺破长空。张益民驾驶 605 号战机与三架敌机激战,因寡不敌众,战机中弹坠向龙门山,24 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烈焰中。
了解儿子的壮举后,张炳联强抑悲恸,将抚恤金悉数捐出,更持续捐款,直至抗战胜利;小儿子张发文接过兄长的枪,继续奔赴战场,踏上了从军救国之路。
从杨仙逸家族兄弟子侄多人投身航空事业,到海外侨胞共筑 " 空中长城 ",这些本可在异国安稳度日的游子,用血肉之躯在苍穹写下答案:所谓家国,是无论身在何方,总有人愿为它直上云霄,誓死守护。

补录的英名 忠魂同驻英雄墙
" 原来我的父亲是抗日英雄!"6 月 23 日,当李德明的遗照、姓名被补录进云南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英雄墙时,儿子李洪强满是骄傲,泪水夺眶而出。
李德明 1983 年去世,享年 64 岁。缘何时隔 42 年,英名才得以入驻英雄墙?
" 父亲一生为人低调,从未过多提及那段往事。" 直至 2022 年,李洪强偶然翻阅《四会文史》,在原四会市交通运输局工程师林开根所著的《一张旧照片背后的故事》中,一张 1952 年的老照片里,父亲年轻时的身影赫然在列。照片旁的文字轻轻拂开之一层历史尘埃——父亲不仅是四会解放后首位驾驶美国产 " 道奇牌 " 客车入城的司机,更是响应爱国侨领陈嘉庚 "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 " 号召的印尼华侨。
带着满心震动,李洪强走进云南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在《英名录》中找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再与四会市侨联在南侨机工官网查到的资料相互印证:李德明,祖籍广东四会,侨居印尼苏门答腊,1939 年 3 月 *** 回国抗日,1946 年于广州完成复员登记。
这一刻,他才恍然读懂父亲那句 " 我只是个开车的 " 背后,竟藏着惊心动魄的抗战往事。
"16 岁学驾驶,练就驾修合一的硬技术,还通晓英语…… " 李洪强介绍,20 岁的父亲本可在印尼继承优渥家业,抗战烽火中,祖国的召唤让他毅然踏上归途,成为 3200 余名南侨机工中的一员,支援祖国抗战。
" 奋战在滇缅公路运输线时,他不幸染上疟疾,连续数月高烧不退,全凭意志硬扛过来。即便身体不适,仍紧握方向盘,一日未歇,将物资源源不断送往前线。" 李洪强说。
追寻父亲往事的过程中,李洪强对南侨机工这一英雄群体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1939 年至 1942 年间,他们在滇缅公路的悬崖峭壁与枪林弹雨中,抢运军需物资 50 多万吨,运送 10 万远征军入缅。1100 多公里征途上,1000 余名机工壮烈牺牲。
" 赤子功勋 " ——云南昆明西山上矗立着一座 9 米高的纪念碑,基座上刻着这四个大字,正是对南侨机工们最贴切的赞誉。碑文这样写道:三千多名南洋华侨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书写了爱国的壮丽篇章。
硝烟散尽,李德明选择留在国内,辗转于各类运输岗位:从美国驻广州领事馆后勤车辆运输,到勇挑怀广线 " 死亡路段 " 客运重任,再到钻研汽车节油技改直至退休。在李洪强记忆里,父亲是个 " 不抽烟不喝酒 " 的普通司机,那段用生命丈量救国之路的岁月,连同昔日的荣耀与伤痕,都被他默默封存,直至生命尽头。
" 爸,您是真正的英雄,现在可以安心了。" 李德明的名字与肖像被郑重放进纪念馆的荣光之墙后,李洪强在父亲墓前诉说这迟来的告慰,泪水再次盈眶。
一篇文字如灯,照亮了李洪强为父亲补全 " 人生拼图 " 的路。对此,八旬老人林开根对自己 " 无心插柳 " 写下的文章倍感欣慰。他坦言,这不仅是对一位无名英雄的追认,更是对一段峥嵘历史的铭记,亦是对那份炽热深沉的爱国精神的永续传承。
粤籍华侨 4 万余人回国抗战
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海外侨胞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他们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从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全力支援祖国抗战,为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 财力增厚,即战力增强。" 在救国救亡中,侨胞是抗战重要财源,除了采取捐款、寄汇、贸易、投资、 *** 日货等方式,海外成千上万华侨还怀着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的满腔热血,抛家舍业,历尽艰辛,毅然回国参战、英勇杀敌,或到后方为战争服务。当时,仅从海外回国抗战的粤籍华侨就有 4 万余人,华侨飞行员、南侨机工等团体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们用血肉与赤诚证明:无论身在何处,中华儿女的脉搏,永远与祖国同频共振。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潮龙起:
铭记侨胞功绩 完整书写历史
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海外华侨以赤诚家国情怀与卓越贡献,在历史长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潮龙起,一同回顾侨胞的抗战功绩,探寻其精神内核与现实意义。
羊城晚报: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侨胞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
潮龙起: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广大侨胞以财力、人力、舆论之力,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用行动书写了 "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 的壮丽篇章,成为全民族抗战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羊城晚报:抗战时期,支援祖国的华侨主要来自哪些地区?
潮龙起: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居住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侨多数原籍广东,粤籍华侨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羊城晚报:华侨回国参战或服务的动力是什么?
潮龙起:核心源于他们深植于心的家国情怀。尽管在海外能过安稳的生活,但当祖国和家乡面临存亡危机时,他们义无反顾,毅然选择为民族存续挺身而出。
羊城晚报:我们宣传、铭记侨胞在抗战中的贡献,有何现实意义?
潮龙起:如今,侨界学术团体、博物馆、媒体等通过展览、专题报道等系列活动,缅怀侨胞的抗战贡献,以多元形式传递这段历史记忆,让侨胞的功绩被永久铭记。这背后蕴含着多重现实意义:之一,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海外侨胞共同的深刻民族记忆,这场战争深化了华侨与祖国的联结,加固了他们对祖国的认同;第二,中国抗战是全民族的抗争,离不开海外华侨的鼎力支持,铭记其功绩是对全民族抗战历史的完整书写,更是对华侨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第三,筑牢华侨抗战记忆,能激励侨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持续贡献力量。
(黎秋玲)
那些历史碎片中的拳拳爱国心
1939 年的 50 港元汇票、1942 年的 200 美元救济款、杨仙逸家族 8 个缀着小飞机的名字……侨胞抗战专题采访一路走来,历史碎片很多,每拾一块,就是一段故事,碎片堆积,压得心头沉甸甸的,却也在掌心慢慢拼凑出那道海外侨胞用热血与财富浇筑的抗战长城。
博物馆泛黄的侨批、纸页卷了边的银信,和那些雪花般越洋而来的汇票,累积的是国币 13 亿捐款、90 多亿侨汇,这串数字背后,是支撑战时中国财政半壁江山的力量。
信里 " 日军残暴 "" 见者落泪 " 的字句,墨色已变淡,却仍能真切感受到身居异国的他们,与故土同频的心跳。
最难忘是江门市博物馆那页张益民的讣告,电报纸已如枯叶," 撞击阵亡 " 四字却如烧红的烙铁,很难想象父亲张炳联接到电报时的心情——或许和无数侨眷一样,既为儿子骄傲,又在深夜攥着侨批上 " 盼家人安好 " 的字迹掉泪。
杨仙逸祖居青砖墙上,八个名字都缀着小飞机标记,有的名字在 " 改装*爆炸中身亡 ",有的名字在 "1942 年飞越驼峰时牺牲 ",他们出身于檀香山 " 糖王 " 之家,本可坐拥巨富安稳度日,却偏要驾着战机冲向烽火。原来真正的富庶,从不是金银满仓,而是把 " 家国 " 二字刻进骨血。 (黎秋玲)
编辑:郑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