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备受关注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下简称“双贴息”)正式落地。
8月1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双贴息”政策有关情况。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与以往直接财政补贴相比,两项贴息政策的特点是和金融政策协同发力,发挥公共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金融活水能够流向真正的消费领域,以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
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实施两项贴息政策,有人称为消费贷款领域的“国补”。具体来看,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打破以往对整笔贷款贴息的惯例,精准支持其中用于消费的部分,真正惠及有消费意愿的借款人;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则精准用于改善相关主体经营状况。
“双贴息”政策撬动效应明显。简单测算,如果按照1%的贴息比例,意味着1元贴息资金有可能带动100元的贷款资金,用于居民消费或者消费领域的服务业供给。
以真金白银用于补贴消费贷款利息,能够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与此同时,贷款贴息政策的核心机制还是在于其杠杆效应,与直接现金补贴相比,贷款资金与具体的消费或经营行为绑定,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有助于实现对特定经济领域的定向支持。
相较于广覆盖式的 *** 政策,贷款贴息能够将资金更精确地引导至目标领域。在需求侧,政策可向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或文旅、康养等特定服务消费倾斜,这既能提振短期消费,也符合长期消费结构优化的方向,有助于激活特定消费群体的潜力。
在供给侧,政策聚焦于服务业经营主体,有助于缓解其经营压力,稳定市场供给,确保在需求回暖时供需能够有效匹配,从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此外,“双贴息”政策的实施也能够对市场预期产生积极影响。 *** 动用财政资金补贴贷款成本,向市场传递了稳定增长和促进消费的政策信号,这有助于提振消费者和企业家的信心,降低“持币观望”心态。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双贴息”政策在促进消费、拉动增长方面的意义深远。作为逆周期调节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通过减税降费、扩大 *** 投资、发放补贴等方式,直接作用于社会总需求。其意义不仅在于短期内对冲经济波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更在于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引导资源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保障领域。
而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同,也体现了宏观调控的灵活性。贷款贴息作为一项市场化的宏观调控工具,通过财政杠杆引导金融资源,将其注入内需的关键环节,这不仅是为经济注入一剂“强心针”,更是启动良性循环的关键:消费的增长带动企业生产和投资的扩张,进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加社会整体收入,最终反哺消费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双贴息”政策通过银行信贷体系放大财政资金效能,可以形成广泛的乘数效应。通过财政主动作为,将短期需求管理与长期结构优化相结合,不仅有力地拉动消费这驾“马车”,更为经济迈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轨道铺设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