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全天震荡调整,沪指3700点得而复失。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2.28万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283亿。截至收盘,沪指跌0.46%,深成指跌0.87%,创业板指跌1.08%。
正文:

来源:Wind
沪指连续两日突破新高,昨日突破2024年10月8日盘中创下的3674.4点前高,刷新2021年12月13日以来盘中新高。今日开盘沪指一路上涨突破3700点,午后大盘乏力下探,V型触底后最终全天仍收阴。
宏观数据方面,2025年8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25年7月货币金融数据:社融新增1.16万亿元,上月为新增4.20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为9.0%,上月为8.9%;人民币贷款减少500亿元,上月为新增2.24万亿元;M1同比增速为5.6%,上月为4.6%。
7月份新增社融1.16万亿元,同比多增3893亿元,表现弱于市场预期。从季节性表现来看,7月份增量高于过去六年(2019-2024年,下同)1.02万亿元的历史同期均值。7月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为9.0%,较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结构上,7月社融口径的人民币贷款减少4263亿元,同比多减3455亿元。外币贷款重回负增长,当月减少86亿元,但同比少减804亿元。非标融资当月减少1667亿元,同比多减911亿元。直接融资中,7月 *** 债券净融资1.24万亿元,同比多增5559亿元,依然为社融主要的增量来源;企业债券净融资2791亿元,同比多增755亿元,延续好转势头;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增加505亿元,同比多增274亿元。
经过两年悲观预期的演绎,市场局面已经迎来较为彻底的扭转,未来市场的展望需要从过往的逻辑中走出。海外方面,中美将关税“休战期”延长90天,外部风险暂歇,同时随着美国就业市场降温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大幅抬升,外部流动性有所改善。国内政策方面, *** 出台多项稳增长政策,如生育补贴、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等,目前居民端确实是经济体中最亟须政策帮助的主体,这是未来经济修复潜力的基础。最后,科技领域AI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国内创新药扬帆出海彰显工程师红利,新消费浪潮涌入国人日常。对于未来市场仍然需要保持信心,A股正面临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时间点,当中国地产+建筑占GDP比重稳定,新经济进一步提升占比,对应中国GDP增速维持稳定,那么某种程度上中国经济完成房地产到制造业的叙事变化。新旧动能转化的节奏可能会比预期的来的更快,在这种背景下大盘指数震荡中枢实现不断上移,这种信心会持续支撑市场比预想得要强,对于接下来的行情,风物长宜放眼量。
\\\
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增量资金有望接力入市,重视初期“牛市旗手”证券产业投资机遇。证券ETF(512880)近期引发市场资金关注,基金份额显著提升。

来源:Wind
近期,国内市场杠杆及活跃资金资金有所回暖。观察到高净值投资者正在跑步入市。目前入市的是高净值投资者,包括私募、杠杆资金和游资。去年924行情以来,机构开户数明显扩张,而个人开户扩张幅度有限,机构中,私募备案规模和存续规模都在显著增加。7月以来杠杆资金日均流入55亿,当前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创2015年以来新高。近期龙虎榜游资席位交易活跃,净流入额仅次于2015年。


居民储蓄提升为增量资金入市奠定基础。截至6月末,国内总储蓄余额从20年末的93万亿元增至162万亿元,考虑到居民超额储蓄占比升至高位以及储蓄定期化的积累,未来存款活化、储蓄向投资的转移仍有较大空间。月度开户数较低点已稳定提升,有望催化“慢牛”。政策引导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结构调整面临拐点,低利率及资产荒下,险资、理财、公募的权益类占比均有望触底回升。增量资金接力入市打开券商经纪、两融、资管、投行等业务的增长空间,证券行业有望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受到政策持续驱动。2025年1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稳步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的具体安排,每年至少为A股新增数千亿的长期资金。对公募基金,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对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力争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继续稳步提高。据非银团队测算,预计2025E新增入市资金可达约5000亿元。
随着资本市场逐步回暖,中国经济整体正迈入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时间节点。在房地产市场行情不明确的大背景下,如果股市的“财富效益”逐步加强,行情初期的“牛市旗手”证券产业投资机遇不容忽视,建议关注全市场规模更大、流动性更好的证券ETF(512880)把握投资机遇。
正文:
今日大盘冲高回落,半导体四兄弟相对强势。科创芯片ETF国泰收涨1.18%,芯片ETF收涨0.98%,集成电路ETF收涨0.56%,半导体设备ETF收涨-0.90%。

资料来源:wind
AI浪潮层层走高,算力大厦的基座需要芯片来构建。一般而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条的分工体系差异巨大。从上游设计看,英伟达、AMD等GPU领域的领头羊集中于美国,但是从代工层面,中国台湾占据了全球主流的份额。所以,不管是英伟达做GPU,还是苹果做CPU,或者其他大厂,如果要追求先进的制程和稳定的量产,很难绕过中国台湾。所以,从台湾的IC制造行业看起来,自AI大模型以来成长显著。2025年4/5/6月,台股IC制造月度收入分别同比增加+42%/+34%/+24%。增速之所以下滑,一方面是因为去年同期基数变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去年底GB200机架交付延期及H20禁令导致积累了一定库存,目前英伟达GB200机架规模放量,H20解禁,伴随库存去化后续增速有望再上新阶。
从半导体销售额增速看,中国大陆也显著落后于美洲地区。美国的云厂商把生意做到了全球,但是数据中心却主要分布在美洲。在AI的浪潮里,数据中心是算力基建的基本盘,大量购置GPU导致了美洲地区半导体销售额高速增长。自AI浪潮以来费城半导体指数表现较强。至于中国大陆,半导体销售额增速则因为GPU供应瓶颈而显得平淡。

资料来源:wind

资料来源:wind

资料来源:wind
国内GPU市场空间广阔,英伟达2024年在中国大陆的收入达171亿美元。相比之下,国产GPU厂商体量却很小。实际上,从2023年来,美国对华的制裁一直态度反复,此前多次限制大陆购买英伟达GPU,上个季度还对H20颁发的禁令。最近虽然其解除了H20禁令,但也只是希望借H20将中国限制在其技术框架之内,并非基于公平的贸易立场。总体上,AI可能是自从云以来更大的一场技术革命,在这么核心的方向上,国产算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从2023年来,国产半导体产业链,从设计到制造到封装测试,都在加急攻关。可喜的是,站在当下,我们看到供应链瓶颈正在缓解,相关的厂商也在逐步放量。虽然,距离英伟达还很远,但是我们也正在加速。
从估值看,截至最新交易日8月14日,申万二级半导体指数PETTM为92.04x,居于上市以来71.53%分位。我们认为,现在我们去看半导体产业链,不应当简单以国产替代率提升的角度去看,而应该更进一步。在AI这场时代的机遇面前,国产算力正在成为新的叙事和估值逻辑。
另一方面,去年以来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出一系列利好政策,目前A股优质资产正在重估。从技术上看,半导体工艺代表了国家工业制造的更高水平,在A股优质资产重估的历程中,半导体显然是重要角色,建议持续关注。

资料来源:wind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无论是股票ETF/LOF/分级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保证。文中提及个股短期业绩仅供参考,不构成股票推荐,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特约作者:国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