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见、也是最恐惧的症状,对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均会造成严重打击。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目前已有多种新的止痛方案来应对不同阶段的癌痛。然而,仍要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哪一种药物或 *** 能够完美解决所有的癌痛。
癌痛治疗不应追求“最厉害”的药物,而是要选择“最合适”的 ***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个体情况,可以阶梯式地选择以下一种镇痛 *** 或者几种 *** 的组合,以实现更佳镇痛效果。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癌痛管理的基石,可以贯彻癌痛管理的全过程。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2年提出的癌痛三阶梯止痛原则,至今仍是临床实践的核心策略。根据疼痛程度不同,具体应用如下:
轻度疼痛:选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双氯芬酸、洛索洛芬、布洛芬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炎症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消炎镇痛作用。对于以炎性痛为主的癌痛,这类药物的疗效甚至能够超过小剂量 *** 。
中度疼痛:疼痛开始影响睡眠时,就可以考虑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如*、*等。此类药物镇痛作用较强,在消化道、肝肾功能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弱于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适合较长时间使用。必要时还可以与非甾体抗炎药联用以增强镇痛疗效。
重度疼痛:当使用了前两类药物,疼痛仍会影响睡眠时,就需要考虑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如 *** 、羟考酮、芬太尼等。它们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镇痛效力强,能够有效减轻疼痛,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当然,这类药物也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包括便秘、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为优化疼痛管理,常联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弱阿片类药物、抗惊厥药、抗焦虑抑郁药物等,以获得更好镇痛并减少不良反应。
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灵活应用阶梯原则。阶梯式给药并非机械地“从低到高”。对于突发剧烈疼痛的患者,可以跳过之一、二阶梯,直接给予第三阶梯的强阿片类药物治疗,无需逐级尝试。二是个体化给药途径。若患者无法口服药物(如吞咽困难、口服效果不佳或胃肠道不耐受等),可采用透皮贴剂、静脉注射或皮下给药等方式。
二、局部姑息性治疗
对于疼痛范围较局限的患者,在使用镇痛药物的同时,建议早期联合局部姑息性治疗(如局部放疗、姑息性手术或神经阻滞/毁损等),可有效缓解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并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1、神经阻滞或毁损治疗
经疼痛专科医生评估,若癌痛主要由一条或少数几条特定的周围神经传递,则可考虑在相关神经周围注射局部 *** 物或神经毁损剂(如亚甲蓝、无水乙醇等),或采用射频消融等技术进行物理阻断,以中断痛觉传导、达到止痛效果。此疗法起效快、效果显著,是癌痛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2、姑息性手术
姑息性手术旨在缓解肿瘤引起的压迫、疼痛等症状,常用 *** 包括:
①通过手术切除、射频或微波消融等 *** 进行肿瘤减灭,减轻对神经的压迫;
②在内镜下放置支架,解除肿瘤压迫导致的胆道或肠道梗阻,缓解黄疸和腹痛;
③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将化疗药和/或栓塞剂直接注入肿瘤供血动脉,阻断血流致肿瘤缺血坏死,从而减轻疼痛;
④对骨转移灶或原发骨肿瘤实施骨水泥填充(骨成形术),注入“骨水泥”以加固骨骼并通过热效应灭活肿瘤细胞,缓解骨痛;
⑤放射性粒子植入,将含放射性的微小粒子植入肿瘤内部,利用辐射杀灭肿瘤细胞,缩小肿瘤并止痛。
3、局部放疗
放射线通过破坏癌细胞DNA,不仅能抑制肿瘤生长,还能显著缓解疼痛,其镇痛机制包括:
①物理减瘤:缩小肿瘤体积,直接减轻其对神经、骨骼或脏器的压迫(例如缩小骨转移灶可降低骨膜张力,缓解疼痛);
②生物抗炎:减少肿瘤微环境中致痛物质(如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等)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神经敏感性,从而缓解自发痛和痛觉过敏;
③协同增效:与镇痛药物联用可增强药效,提供更持久的镇痛基础。因此,局部放疗通过物理减瘤和生物抗炎的双重作用,能够达到有效镇痛的目的,但不足之处是镇痛效果显现较慢,通常要经历数周放疗后才能够实现。
三、鞘内药物输注镇痛治疗
大约15%-20%的晚期肿瘤患者会经历剧烈疼痛,常面临左右为难的治疗困境:即使已使用强效阿片类药物(如 *** 、羟考酮),疼痛仍控制不佳,“爆发痛”频繁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或是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嗜睡、便秘、瘙痒、尿潴留等),这些副作用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并限制了通过增加药量来应对疼痛加剧的可能性。
科学研究表明,上述困境源于阿片类药物经口服或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后,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部位产生了副作用。而将 *** 直接注射入蛛网膜下腔(鞘内),使药物作用于脊髓、神经根及脑部,则能在显著降低阿片类药物血药浓度的同时,发挥更为强效的镇痛作用。血药浓度的下降又大大减少了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这种镇痛方式疗效显著,且全身副作用相对于口服药物明显减小,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强其独立生活能力。
为实现持续、有效的鞘内药物输注,通常需进行一个小手术,植入镇痛导管及相关装置,建立长期输注通路。根据装置类型,目前主要有两种植入方式:一种是“全植入式鞘内镇痛装置”,将储药囊、输注装置、控制器及电池全部封装并植入体内;另一种是“半植入式鞘内镇痛装置”,仅在体内植入导管和皮下穿刺座,体外连接电子注药泵。具体选择哪种,需由医生和患者根据病情共同决定。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使得“居家镇痛”模式成为可能。借助鞘内镇痛装置和电子注药泵,患者可在家中实施自控镇痛,即根据疼痛程度自行调整药物剂量。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有效缓解疼痛,使患者在家中即可获得个性化、精准的疼痛管理,减少了频繁就医的不便,还显著提升了生活质量,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有更多尊严和自 *** 。这种人性化的照护方式,为癌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切实的安慰。
总之,面对难治性癌痛,医务工作者正不断探索新 *** 。除基础药物治疗外,局部姑息性治疗、居家鞘内药物输注镇痛等技术也在逐步应用和推广。多种技术及其组合方案,为应对复杂临床情况、满足个体化需求提供了可能。同时,家属的关爱与支持对帮助患者维持良好身心状态、积极应对疼痛、提升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相信医患信任联手,又有先进理念和技术加持,总能缚住癌痛这条“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