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半年来,中国锂电池材料领域的头部企业密集发布了扩产计划,且信号明确指向了对新一代材料的产能布局:
此次扩张的焦点并非单纯增加产量,而是集中于高压实磷酸铁锂正极与硅碳负极等高端材料。
这表明,在行业普遍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优质产能的布局正在提速。
于8月20日晚间披露,计划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不超过20亿元资金。这笔资金将主要投向位于山东和湖北的两个高性能*正极材料项目,合计新增年产能达19.5万吨。
公告特别指出,新建产线将优先满足第四代超高能量密度磷酸铁锂产品的生产需求,旨在强化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此举并非个例。在一个月前,与宣布成立合资公司,计划在四川绵竹新建年产10万吨的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项目,并配套建设前驱体产线。
更早的6月份,也启动了48亿元募资计划,以扩大其在超高能量密度、超长循环寿命磷酸铁锂等新型产品上的供应能力。
与此同时,鹏博新材位于山西阳泉的10万吨高压实磷酸铁锂项目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将在9月试产,10月实现批量交付,其目标是满足快速充电电池市场的需求。
GGII指出,经过2023至2024年的建设放缓后,储能市场的需求增长正驱动磷酸铁锂行业开启新一轮扩产周期,大容量储能电芯、连同高比能动力电池,一并构成高压实铁锂的两大需求。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已达161万吨,同比增长68%。预计全年出货量有望达到350万吨,行业有效产能利用率将超过70%。
其中,高产能利用率主要集中在少数头部企业。GGII的分析表明,湖南裕能、富临精工、等一线厂商的产能利用率均已超过90%,若要继续增加出货,扩产成为必然选择。
与此相对,大量中小企业因产品性能未能达到主流电池厂商的要求,其产能处于闲置状态。这便是当前业内的结构性矛盾: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则显现出短缺。
在正极材料加速迭代的同时,负极材料的技术突破也在催生新的产能竞赛。
树脂基碳材料龙头于8月18日发布预案,拟发行不超过25亿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其中20亿元将用于建设一个“绿色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化项目”,目标是形成年产1万吨硅碳负极材料与1.5万吨多孔碳的规模化产能。
多孔碳是制备硅碳负极的核心原料之一,此举旨在实现关键材料的内部协同供应。该公司预计,项目投产后年平均净利润可达7.56亿元,显示出对该技术商业化前景的强烈信心。
其他硅碳负极企业的布局也在加速落地。
宜昌银硅科技于8月启动了2000吨硅碳负极产线建设;湖北匠芯的3000吨项目预计9月试产,其样品已送往等头部电池厂进行验证;内蒙古硅源新能的全球首个万吨级硅碳负极项目一期也将在9月进入试产阶段。
市场普遍预测,2026至2027年将是硅碳负极在高端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应用的转折点。到2030年,其市场需求量或将超过10万吨。
总体来看,近期的一系列扩产动作都反映了锂电产业链的一个核心趋势:
市场竞争的重心正从规模扩张转向对优质、高技术壁垒产能的掌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