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投资者正将数十亿美元涌入人工智能投资领域,与此同时,行业高管和分析师们也在质疑这项新技术是否正在催生又一个泡沫。

知情人士本周透露,摩根大通和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正牵头安排一笔超过 220 亿美元的贷款,以支持万机汇数据中心建设大型数据中心园区的计划。本月报道,Facebook 母公司Meta Platforms 从投资管理公司和蓝猫头鹰资本公司获得 290 亿美元资金,用于在路易斯安那州乡村地区建设大型数据中心。
此类交易还将源源不断地涌现。仅 OpenAI 一家公司就估计,随着时间推移,其开发和运营人工智能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投入将高达数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行业核心参与者也承认,人工智能投资者可能即将面临阵痛。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本周表示,他认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狂热与 20 世纪 90 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存在相似之处。在谈及初创企业估值时,他称:“总会有人为此付出代价。”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发布报告指出,企业界 95% 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项目都未能实现盈利。
种种迹象足以让信贷观察人士感到紧张。
花旗集团美国投资级信贷策略主管丹尼尔・索里德表示:“信贷投资者很自然会联想到 21 世纪初的情景 —— 当时电信公司的建设和借贷都过度了,我们看到这些资产出现了大幅减记。因此,人工智能热潮无疑会引发中期可持续性方面的疑问。”
训练和驱动更先进人工智能模型所需的基础设施,其早期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人工智能公司自身,包括字母表公司旗下的谷歌和元宇宙平台公司等科技巨头。
这些投资的风险暴露形式多样,风险程度也各不相同。分析显示,许多大型科技公司 —— 即所谓的 “人工智能超大规模企业”—— 一直通过优质公司债为新基础设施融资,由于有稳定的现金流作为偿债保障,这类债务的安全性较高。
目前,大量债务资金来自私人信贷市场。
瑞银集团信贷策略主管马修・米什称:“过去三个季度,私人信贷对人工智能的融资规模每季度至少约为 500 亿美元。即便不考虑元宇宙和万机汇的大型交易,私人信贷的融资规模也已是公开市场的两到三倍。”
此外,许多新建计算中心通过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融资,这类证券的还款来源与企业实体无关,而是与这些园区产生的收益挂钩。摩根大通本月估计,由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支持的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规模已较 2024 年全年增长 30%,达到 156 亿美元。
索里德和花旗的一位同事在 8 月 8 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重点关注了公用事业公司面临的特殊风险 —— 这些公司为建设满足高能耗数据中心需求的电力基础设施而增加了借贷。他们和其他分析师都普遍担忧,在人工智能项目尚未展现长期创收能力的情况下,当前就投入如此巨额资金并不妥当。
标普全球评级私人市场分析全球主管露丝・杨表示:“数据中心项目的融资期限长达 20 至 30 年,而我们甚至不知道五年后这项技术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们对未来现金流的评估持保守态度,因为我们无法预测其走向,也没有历史依据可供参考。”
瑞银集团指出,向科技类私人信贷机构提供的实物支付贷款(PIK loans)增多,已显现出压力迹象。据瑞银数据,第二季度,业务发展公司(BDCs)的实物支付收入占比升至 6%,达到 2020 年以来的更高水平。
但这股资金洪流短期内不太可能停止。
穆迪全球项目与基础设施融资团队高级副总裁约翰・梅迪纳称:“直接贷款人一直在不断筹集资金,而这些资金总得有去处。他们将这些有着巨额资金需求的超大规模企业视为下一代长期基础设施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