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3 日,韩国总统李在明抵达日本东京,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举行了长达 113 分钟的会谈,并在会后发表联合新闻公报。这是韩日领导人 17 年来首次以联合公报的形式公布会谈成果,引发国际社会对两国关系走向的高度关注。
24 日,李在明结束访日行程,启程前往华盛顿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首脑会谈。就在同一天,北京迎来了一支韩国总统特使团,带着李在明的亲笔信,出席中韩建交 33 周年纪念活动,并将与中方高层会谈。
东京有握手,北京有信件,华盛顿有会晤。外界普遍认为,这一连串外交行动,折射出韩国在中美日之间小心寻求平衡,既有 " 走钢丝 " 的风险,也体现其外交困境。李在明想要左右逢源,但问题是:东亚的风向,从来不是由韩国决定的。
日韩联合公报:17 年后的破冰与隐忧
这份久违的联合公报,打破了近年来韩日关系持续低迷的僵局。李在明表示,韩日两国以此为契机重启首脑 " 穿梭外交 ",意味着韩日关系重回正轨,他希望 " 穿梭外交 " 成为韩日外交新模式。石破茂则表示,双方同意在 1965 年日韩邦交首脑会谈的基础上,稳定发展日韩友好关系。
公报指出,两国首脑一致同意稳步推进双边关系:包括在安全领域加强战略沟通;推动双方在氢能、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就地方振兴、少子老龄化、防灾等共同议题建立两国 *** 间的讨论框架;扩大工作假期签证制度,进一步推动双方人员交流等。
可以看到,双方刻意淡化历史争议,把合作焦点转向氢能、人工智能、少子老龄化等 " 未来议题 "。某种程度上,韩日正在尝试以 " 技术同盟 " 和 " 社会合作 " 来稀释历史矛盾。

回溯过往,韩日两国的恩怨纠葛由来已久,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如同层层坚冰,横亘在双边关系之间。历史层面,强征劳工案、" 慰安妇 " 问题始终是刺痛韩国民众情感的心结;在独岛(日本称 " 竹岛 ")问题上,双方的 *** 主张更是针锋相对;加上福岛核污水排海等争议,这些都随时可能成为双边关系再度紧张的 " * "。
事实上,李在明在 2023 年仍批评韩国前总统尹锡悦举行韩日峰会,斥之为 " 东京的傀儡 "。但自今年 6 月就任以来,李在明态度迅速转变,还称日本是韩国 " 经济成长不可或缺的伙伴 "。
有分析指出,韩日破冰体现的并非仅是双边的善意,而是地缘政治的压力。如今,两国都在处理与美国的微妙关系:一方面,特朗普难以预测的外交政策,让原本稳固的美日韩同盟出现裂痕;另一方面,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又令日韩经济承受冲击。尽管两国都与美方签署了协议延缓部分关税,但汽车零组件、钢铁与铝材等类目的加征关税,仍对依赖汽车与科技产业的日韩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另外,石破茂的去留也是两国刚萌芽合作的一个变数。由于自民党在日本国会两院失去多数,石破茂正受到 " 逼宫 " 压力。若其最终辞职,如何将当前的合作氛围传给继任者,将成为两国新近善意能否延续的关键。
中韩建交 33 周年:一封亲笔信的分量
就在李在明结束访日行程、准备飞往华盛顿的同一天,中国迎来了韩国总统特使团。8 月 24 日恰逢中韩建交 33 周年,韩国总统特使、前国会议长朴炳锡率团访华,并带来了一封李在明的亲笔信。除朴炳锡外,特使团成员包括国会议员金太年、朴钉以及东亚文化中心院长卢载宪。

8 月 24 日,韩总统特使团启程访华。
值得注意的是,特使团由多名 " 中国通 " 组成。其中,朴炳锡 2017 年曾在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会面,还于 2022 年作为韩国 *** 代表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金太年是韩中议员联盟主席。朴钉则拥有中国武汉大学的博士学位,还曾担任客座教授。卢载宪是已故总统卢泰愚之子,积极致力于两国文化交流。卢泰愚被称为 " 中国人的老朋友 ",在其任内,韩国与中国建交。显然,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外交礼节性拜访,而是一场精心安排的 " 对华示好 "。
为什么在这个时机送来李在明的亲笔信?背后至少有三重含义:
之一,这封信本身就是 " 政治动作 "。李在明人在日美,却必须通过特使团告诉中国:韩国没有忽视中韩关系。尤其在日美行程被高度关注的背景下,中韩这条外交线,绝不能空白。
第二,可能是邀请信。有消息称,李在明可能在信中邀请中国领导人出席 10 月在韩国庆州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第三,承载历史,映照现实。中韩建交 33 周年,恰逢中方即将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纪念活动,这封信既承载历史记忆,也映照现实选择。
对韩国而言,这是一次 " 姿态外交 "。既然李在明无法亲自飞来中国,就让一封信和一支代表团来 " 代言 "。
三角外交:" 钢丝 " 上的平衡术
李在明的外交策略很清晰:在日本,他用联合公报推动日韩关系的务实突破;在中国,他派特使团送来亲笔信,传递 " 未完全倒向美日 " 的信号;在美国,他既要争取在经济层面减少美国保护主义的负面冲击,又要维系韩美安全与技术同盟。
然而,李在明的 " 平衡外交 " 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是在大国博弈之间 " 走钢丝 "。左边是美国的安全伞,右边是中国的市场,脚下是日本的历史纠葛。任何一边失衡,都可能让韩国坠落。

制约韩国的,是三重结构性困境。首先,对美依赖难解。从驻韩美军到技术与情报共享,韩国在安全和尖端产业上的依附决定了它不可能真正摆脱美方的掣肘。其次,对日矛盾难消。日韩虽然在经贸、供应链等领域需要保持协调,但韩国进步派在历史、领土等问题上*硬,随时可能引发两国关系紧张。再者,对华困局难破。韩国对华经济依赖程度高,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李在明 *** 仍然难逃 " 安美经中 " 的经典困局。
但挑战之外,也存在机遇。在美韩方面,李在明若能在访美期间获得关税等方面的缓冲,至少可为企业争取短期喘息空间;在日韩方面,若东京的联合公报能落实到供应链和新兴产业合作,也能在务实层面为韩国经济注入稳定;在中韩方面,通过特使访华与 APEC 峰会等平台,也为与中方的经贸与人文合作保留了窗口。
总的来说,李在明的 " 平衡外交 " 既是无奈,也是现实。它的确像在 " 走钢丝 ",但钢丝能否稳住,不仅取决于韩国自身技巧,还取决于中美日的态度和互动。而在这其中,中国的分量尤其关键:保持沟通、扩大合作、管控分歧,不仅能为中韩关系提供稳定锚点,也能在风高浪急的东亚局势中注入更多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