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说起全国最有“钱”的博物馆
你能想到哪家?
沿北京西城区西交民巷由西往东
路北侧一连坐落着三家银行旧址
分别是
中央银行旧址
北洋保商银行旧址
大陆银行旧址
猜猜看
我们的目的地是哪座老楼?
先来欣赏一波建筑——
之一个
中央银行旧址
这家银行是民国 *** 国家银行
1931年在北平设立分行
建筑入口为半圆外廊
门口两侧有两只石狮子

接下来
北洋保商银行旧址
原为清理天津商人欠洋商款项
维持天津华洋商务而设
故名“保商”
1921年改组为普通商业银行后
建造了这座大楼

最后紧挨广场的是
大陆银行旧址
这是一幢由中国人设计的欧式建筑
是清末民初中国的民营银行之一
这座大楼建于1924年
由当时首屈一指的建筑事务所
基泰工程司主持设计和施工
《北京近代建筑史》
将其称之为坐落于北京
“师设计的
西方古典建筑中质量更高的一座”
这座建筑还曾是中国
和的总部大楼

从清末到民国中前期
西交民巷都是北京乃至全国
汇集银行最多的金融中心
堪称当年的“”
相较中资银行聚集的西交民巷
东交民巷则是旧时外资银行的集中区
猜到了吗?
我们要去的就是第二张图中的建筑
中国钱币博物馆
这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的
国家级钱币专业博物馆
一步入展厅
这知识点可就来了哦!
钱博常设展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的
巨型LOGO
就是“四大美泉”之一的
北周“永通万国”
冷知识:
古钱币雅称“泉币”
“泉”字代指钱币
始于先秦时期对财源的隐喻
王莽改制时
即以“泉”为名铸造货币
古代货币机构
“泉府”(《周礼》记载)
也强化了“泉”与钱币的关联

看过了超级放大版
下面才是“永通万国”本泉
“永通万国”
是北周静帝期间所铸货币
钱文“永通”意为永远通行
“万国”寓意天下万国可用

这四个字被后世誉为
“六朝篆法之冠”
钱体设计融合汉魏五铢的规制
与鲜卑民族的粗犷风格
铸造工艺达到南北朝时期的巅峰
咱们重新按时间轴来
贝币是最古老的货币
所以汉字中
和钱、交易有关的字
多数都有贝字旁
你能说出多少个呢?

紧接着
金属的布币登场了!
布币源于铲形农具“钱镈”
它产生和流通于
农业为主的中原各国
包括周王室畿内和三晋各地区
(彩蛋:中国人民银行行徽
就是由三个布币组成的)

瞧布币锋利的棱角
那时候钱包得多结实啊?
下头是少见的圆足布
这么设计是怕把兜扎破吗?

这是齐大刀(上)
和闫阳新刀(下)
看这威武的模样
感觉不光能当钱
还能防身


“蚁鼻钱”
是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
楚国境内出现的
一种完全独立的货币形态
布币来源于铲型的农具
刀币来源于生产工具刀削
圜钱来源于纺轮
或者是古代的玉璧
那形状奇特、质轻价低的
所谓“蚁鼻钱”
又来源于什么呢?
你知道吗?

如雷贯耳的
“铜钱儿”终于出现了!
下头就是著名的
秦半两和汉五铢

汉武帝统治期间
先后铸造
半两、三铢、五铢钱
并于元狩五年
实行币制改革
“罢半两钱,行五铢钱”
将重量、尺寸、文字统一的
五铢钱
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

到了西汉
黄金的使用开始盛行
当时的黄金
已具有货币的大部分职能
多用于帝王赏赐
贵族间的馈赠、祝寿
以及进贡、赎罪和大额支付等
西汉的黄金货币主要有
金饼、马蹄金、麟趾金等形式
含金量达96%左右

经典“大钥匙”来了
“一刀平五千”
这是中国古代唯一
采用错金工艺铸造的钱币
王莽建立的新朝
是两汉之间一个短暂的插曲
他幻想按照《周礼》模式托古改制
铸造的货币都模仿东周的刀与布
8年内4次币制改革
铸造的货币虽然精美
但因脱离现实
违背客观规律
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货布”
是“四大美泉”之二
它是王莽为挽救混乱的币制
推出的最后改革产物
为稳定人心
王莽宣称 “以复古为革新”
仿照周代 “布币” 形制铸造货布
试图借 “恢复古制”
重建货币信用
其铸造工艺
代表了汉代巅峰水准
铜质精纯,钱体规范
称王莽为 “穿越者”
或许是戏言
但货布所展现的
标准化意识与美学追求
确实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普遍认知

目光往下,反差太大
下面的钱是咋回事?
看来
东汉时
如果说“日子过不下去”
“一个钱掰两半花”
这还真不是瞎说
小编很好奇
那么薄的一小片儿
究竟是怎么从左边抠出来的?

到了唐代
瞧这硕大的金银铤
可就太“豪”了!

你之前见过
这么直白的“元宝”吗?
这其实是元代的银铤

咱再跳转回来
看看这“四大美泉”之三的
“大观通宝”
一看这字
就知道为什么是美泉了吧?
这可是宋徽宗的瘦金体!
大观通宝钱
是宋徽宗大观年间铸造的
相传崇宁五年年末
有人夜观星象时
忽然发现彗星闪过
叹为观止
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
故而改元
改崇宁六年为大观元年
再而铸钱

赵佶被俘于金
最终死于金地五国城
然而历史审美就是这么捉弄人
“四大美泉”之四
是铸于金章宗泰和四年的
“泰和重宝”
自公元1115年
完颜阿骨建国以来
金代在长达40余年里
不断沿用辽宋旧钱
直到公元1201年
金章宗完颜璟改元“泰和”后
金开铸“泰和”钱

金人虽有自己的文字
但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在占领中原后
汉化程度已有很大程度提高
加上金宋贸易频繁
所以金代所铸钱币
基本仍沿用汉文
泰和钱始铸有
“通宝”和“重宝”两种
均以字文隽美、铸工精湛
而著称于世
在中国历史上
白银的货币化与货币的白银化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宋代以后
白银的价值尺度功能开始强化
明代初期
*** 发行“大明钞”纸币
和“洪武通宝”铜钱
作为法定货币
禁止金银作为货币流通交易
但由于宝钞
发行过滥、持续贬值
正统-成化年间
白银逐步取代官方的纸币和铜钱
成为民间市场交易的主要媒介
实现了货币白银化
白银是清代最主要的货币
国家财政赋税都用银两计算
市场流通中银钱并用
下面这些是
中国最早的机制钱
至此
我们终于告别“孔方兄”

到这儿你可能会问
为什么至此
都没记录一张纸制货币
包括众所周知的交子呢?
其实呀
钱博正在进行的纸币1000年特展
(今年是1001年了)
从最早的纸币
一直到最新版的人民币
“一网打尽”
算是给小伙伴们
一个乘热打铁二刷博物馆的理由吧
最后
探馆小分队深藏不露的资深“钱”迷
为我们带来了彩蛋——
洪武通宝背北平
一枚铜钱背后的王朝气象与北方新章

公元1368年
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称帝
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同年,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
终结了元朝的统治
为彰显平定北方的的赫赫功绩
朱元璋下令
将元朝的“大都路”改称“北平府”
取“北方和平”之意
“北平”二字
被赋予了新的历史重量:
既是地理方位的标注(北)
更是新生王朝对这片土地的期许(平)
为巩固新政权的经济基础
规范货币流通
铸钱炉火很快重新燃起
开始铸造“洪武通宝”
在众多的“洪武通宝”中
有一枚尤为特殊——
背上穿处铸有“北平”二字
这可不是普通的装饰
而是纪局名
说明这枚钱币是由北平府局铸造的
这是“北平”之一次
被镌刻于流通天下的钱币之上
如同将这座城市的命运
与新生王朝的国运
永远焊铸在一起
此后“北平”
将历经靖难之役的烽火
永乐迁都的荣光
最终在明朝的版图上
成长为新的帝国心脏
岁月轮转,铜钱无声
却将明洪武元年
北方和平之愿
永远凝固在了方寸青铜之间
钱币的魅力
除了自身的艺术审美价值
也有它承载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