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豪华游,被骗到 *** 不剩

音符科技网

每逢旅游旺季,低价跟团游也随之迎来高峰。

40 元游桂林,99 元玩云南,688 元去港澳 …… 价格低得惊人,报名通道一开,座位几乎秒光。

主力军依旧是老年人,信息来源多是小区广告、熟人介绍或微信群转发,行程看上去安排紧凑、吃住全包,性价比极高。

许多子女劝阻,但无效。有的老人悄悄报名,有的甚至拎包就走、不告而别,仿佛错过就亏了 ……

对他们来说,这样的旅行看似 " 亏不了 ",能交朋友、看风景,一举多得。

但这类团,一贯套路很深。

行程安排紧张,进出购物点是标配,吃住标准缩水严重。

一旦落座旅游大巴,漫漫旅途,几乎没人能笑着回来 ……

身体和精神,都崩溃了

真正开始低价游的旅客,更先感受的不是美景,而是一场精神上的攻防战。

很多人出发前都暗暗下决心 " 我一定不购物,谁逼我也没用 ",可真到现场才知道,没有魔鬼般的心理素质,很难不配合掏钱。

一上车,导游便开始 " 套近乎 ", 不谈购物,只谈感情。

先讲述自己的工作有多辛苦,家里孩子读书要花钱、父母生病要住院,靠这点导游提成养家糊口,再强调大家都是 " 低价团 " 的旅客,本就是 " 亏本做口碑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语气平和,态度亲切,让人如沐春风。

不一会,便开始引入重头戏——购物环节了。

先是卖惨,讲述当地人的辛苦不易,希望大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当谈及具体商品时,便会在一路上夸赞商品有多神奇,比如硅胶枕能调理颈椎、玉石能安神养颜、丝绸能抗菌护肤,说得天花乱坠。

接着,再*老人的攀比情绪,比如夸奖谁谁买了多少、叔叔阿姨多有眼光;中途,还可能安排游客上前亲身体验,气氛热烈得像内购会。

如果这些都不起作用,掏钱的游客寥寥,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施压,包括但不限于冷嘲热讽、冷暴力、人身攻击等。

甚至,有些价格低得离谱的旅行团,一上车就会跟游客 " 明牌 " ——

" 既然大家来,就做好心理准备,我们团就是购物团,谁也别想空手回去。"

到了之一个购物点,就要求每人至少带 1 样。如果不配合,导游态度立马变脸,一副 " 不买别怪我不客气 " 的模样。

有些导游还会嘲讽不配合的乘客—— " 大家都买了,就你最特殊 "" 不想玩的可以提前下车了 "。

更严重的,是 " 报复式带团 ",遇到全程不买的 " 钉子户 ",导游可能安排他住最差的房间、吃最差的饭,在集体行动中故意不等人,在行程中变相惩罚。

如果都不消费,还有可能故意停车不走:

" 这辆大巴车我说了算,我说车坏了车马上就坏,说车好了车马上就好,你们进去该买就买,人手一个小袋子就可以上车走。"

对年轻人来说,尚且需要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才能撑住,对老人来说,更是艰难。尤其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又担心惹事,很多人最后都选择了妥协。

这不是个例,对于低价团来说,利润来源不是团费,而是游客的钱包。让大家消费,是这些团的唯一目的,服务体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行程安排上,每天早出晚归,去的景点游客稀少、景色荒凉,还没什么自由活动的时间,很快就要求 *** 。

饮食上,吃的是最简单的团餐,一大桌人拼菜、拼座,别说想吃当地特色,连吃饱都成问题。

住的地方更是偏远,很多所谓的 " 酒店 ",实际上会带游客前往郊区小旅馆,隔音差、卫生差,连热水都不一定供应稳定。

而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 " 路上 "。

为了充分讲解产品功效,有的司机故意绕远路,制造 " 车程时间 ",给导游留出充足的 " 洗脑时间 "。

几百公里的行程,坐到 *** 发麻、腿脚酸痛。这样的旅行,说是 " 军训 " 并不夸张。

等到身心俱疲、心理防线崩溃,连最坚定的人也会开始动摇:随便买点什么吧,总比被折磨好 ……

低价团的坑,年年有人踩。

即使信息早已普及、网上警示遍地,低价团依旧从未断流。

哪怕有些人吃过亏、长了记性,但总会有人刚刚退休、刚好空出时间、刚好被 " 老朋友 " 邀请,走上相同的路 ……

他们,盯上老人退休金

低价团的野心,正在变得越来越贪婪。

早些年的低价团,主打一个便宜,几十块钱畅游名山大川,哪怕被拉去 3 家购物店,也有人愿意一试。

但随着旅游业的管制,以及人们的警惕心提高,骗子也开始 " 进化 " 了。

如今的低价团,换上了更高级的名字,比如康养游、文化游、休闲游。不仅听起来更有格调,也不再直白地打价格战,而是强调体验和品质,宣传册大方美观,报团费也比以往更贵一些。

但等上车后才知道,再高级,仍是换汤不换药。

购物环节,被换了种说法——非遗参访、民族手工体验、文化基地走访 …… 项目变多,套路更深。

导游变身讲解员,产品变成 " 传承工艺 ",体验商品变成 " 民俗互动 ",归根结底,目的还是让游客刷卡付钱。

最容易被这种套路打动的,是老年人。

许多黑心旅行团,也专挑老人下手。他们以 " 康养 " 为名,把老人带到所谓的疗养基地、农业庄园、海外移民项目推介会,安排人讲课、看房、当场签约。

游客被迫听课

有人去旅游,回来后多了一套海滨养老海景房。

去年,江苏戴女士父母在缴纳 200 元团费去山东威海旅游后,被带去楼盘看房,老人不为所动,随后,又带老人去 " 酒会 " 等高端场所,在酒精攻势下忽悠老人。

当晚,老人支付了 16.5 万元首付,购买了一套总价 40 万元的海景房并签订合同。

这并不罕见。有人跟着出去散心,却被忽悠高价买珠宝;还有老人被怂恿投资,背着家人投入数十万元。

对于固执的老人,家属也拦不住。

许多年轻人,都在社交平台晒出爸妈旅游的 " 战利品 "。上千元的玉佛挂件,几万块的 *** 椅,价格翻了几十倍的桑蚕丝被 ……

有些老人明知行程是去听课,但为了几斤鸡蛋、水果,也会前往。最终,因小失大。

现在的骗局,不止针对老人。年轻人,也在一批批中招。

有人做短视频引流、雇人写种草笔记,讲自己如何 " 花 688 纯玩港澳 ",内容真实、图片美观,配上 " 无购物 "" 超值 " 的文案,就足以吸引大量白领下单。

结果一上车,才发现半个行程都在 " 特色参访 "," 民俗馆 " 售卖玉器," 文化基地 " 推销丝绸 ……

以前是专骗老人,现在是全龄段收割。

然而,纵使有的低价团会直接告诉游客——我们就是购物团,报名前请三思。可报名的人,还是一车一车地走。

总有人,愿意相信自己是例外,是那个能坚持不买的人,是那个能识破套路还能薅到便宜的人。

但事实证明,大多数人没有那么强大的定力和判断力。

团费不贵,但只要踩坑,代价高得惊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鸡蛋要领 ……

花钱,更要命

很多人以为,低价团最多是买点假货、花点冤枉钱。

但更让人担心的,是安全问题。

这种全国散拼游客的运营模式,表面是 " 省钱出行 ",但往往连基本的安全保障都做不到——

有时,你在一个平台报名,实际签合同的是另一家公司,负责接待的又是另一个地接社。

合同写得模糊,责任推得干净,一旦出事,很难追责。只要不出事,一切都能糊弄过去。一旦出事,却往往代价惨重。

7 月 30 日,云南某旅游团游客被滞留

近几年,多起旅游事故都与低价团有关。

2024 年 4 月,秦皇岛某地的 " 水上游览 " 项目,载有 31 名乘客的船行在驶途中倾覆,乘客全部落水,造成 12 人死亡、7 人受伤。

调查显示,不仅船舶是 " 三无 " 船只非法运营,还违规超载游客,导致事故。

事故发生点

江西武功山景区漂流项目,游客玩漂流时水位突然上涨,漂流艇侧翻被冲走,一死一伤。

国外海岛低价团免费赠送的出海项目,全然不顾游客的安全,迎着 3 米的巨浪出海。

纵然每年都有落水事故,依旧有人心存侥幸。

这些悲剧,并非不可避免,只是太多人抱着侥幸心理。

安全,从来不在这些团的优先级里。把成本压缩到极致、赚大钱,才是之一要务。

每次出事,旅行社、地接社、导游、平台之间开始踢皮球——

找平台,平台说是 " 合作方行为 ";找签约旅行社,对方说是 " 代为服务 ";找导游,对方早已断联;找保险,对方说 " 不包含此次情况 "。

导游言语威胁游客

一次便宜的旅行,很可能就是一次没有保障的冒险。

这一切早有预兆,却从未停止。

一个真正合规的旅行团,必然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合理的人员配比、合规的交通工具和保险保障。

而这些,几百块的团费,根本负担不起。价格低到不合理时,意味着有人在压缩安全、牺牲责任、铤而走险。

所以,别再幻想 " 花最少的钱,看最美的风景 "。

那些看似超值的低价背后,可能藏着无法承担的风险 ……

低价团,有必要吗?

低价团屡禁不止,是因为背后早已有一套完整的生意链。

低价团,也叫 " 赌团 "。吃住行全靠压缩成本,把人低价拉进来,再靠购物 " 回血 "。

商品利润高得离谱,导游靠你每一笔消费提成,能从游客身上榨到多少利益,全凭运气。

表面是旅行,实质是收割。你不消费,就等着被冷脸、拖行程、冷嘲热讽。

有些平台不是不知道,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没人出事,就没人追责。合同写得模糊,购物 " 自愿 ",责任全在游客身上。

只要你报了这种团,就要做好准备:不花钱也花心情,精神和身体,总有一个会吃苦。

避免踩坑的之一步,是不贪便宜。

不要相信 " 低价高品质 ",没人做亏本生意。

看清合同条款、保存聊天记录、拍照录音、明确投诉渠道,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更重要的,是重新思考:自己真的需要这趟旅行吗?

我们常说,想 " 出去走走 "。但如果这一趟,是排队、是疲惫、是导游劝买,是回家后生一肚子气——那不如不去。

旅游这件事,没那么神圣,也不该这么艰难。

我们从生活腻了的地方,去了别人生活腻了的地方,以为远方能治愈一切。

可是,当这一切变成了人山人海、日晒雨淋、赶鸭子似的行程,跟导游斗智斗勇、跟团友挤餐厅抢厕所,回来只能勉强说一句 " 风景还行 ",还值得吗?

真正好的旅行,不该是拉练式行程,也不该是带任务出发。它应该是松弛的、自由的、没有压力的。

如果无法实现,不如就在楼下晒晒太阳,吹吹风,看看天,其实,也是另一种自在。

远方,不是必须追逐的目标。只要拥有看风景的眼睛,和一点允许自己慢下来的心情,那份 " 远方 " 在哪里都能找到。

别让出去走走,变成出去受罪。

有时候,放过自己,比打卡九万里更值得 ……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10月4日收盘:道指与标普指数再创新高,本周三大股指均录得涨幅
  • 哈马斯同意释放所有以色列人质并向特朗普致谢
  • 阿根廷政府周五抛售约2亿美元以支撑比索
  • 美国考虑为本土汽车制造大幅减免关税
  • 美联储副主席Jefferson再提就业与通胀双重挑战
  • 美国参议员沃伦:特朗普应于今日公布就业数据
  • 美联储洛根暗示通胀是首要问题 敦促对降息保持谨慎
  • 美联储传声筒:哈塞特对美联储“带有党派色彩”的指控相当重磅且存在矛盾
  • 尾盘:美股涨跌不一 纳指小幅下跌
  • 美财政部证实将为纪念建国250周年及致敬特朗普打造印有其头像的1美元硬币
  • 泽连斯基:俄罗斯再次袭击天然气基础设施
  • 美联储副主席重申对就业与通胀双重压力的担忧
  • 白宫新闻秘书:美国正在监控俄罗斯对北约的挑衅
  • OPEC+周末会议临近 成员国在下月增产规模上分歧犹存
  • 以军称已有87万巴勒斯坦人从加沙城撤离
  • 摩根士丹利:美国国债期权显示政府停摆可长达29天
  • 欧洲股市录得5月以来最大单周涨幅 受人工智能乐观情绪推动
  • 美国政府关门:参议院再次就拨款问题投票,通过的希望渺茫
  • 美军打击又一艘疑似贩毒船 击毙四人
  • 欧洲债市:英国国债四周来首次录得周涨幅
  • 经济数据推迟发布引发担忧 白宫称企业、家庭乃至美联储如同盲飞
  • 美军袭击委内瑞拉附近海域“贩毒船只”,船上4人死亡
  • 特朗普提名的美联储理事再次呼吁大幅降息
  • 马斯克呼吁粉丝取消Netflix订阅
  • 底特律车企就特朗普威胁征收卡车关税爆发分歧
  • 白宫官员担忧政府长期停摆进一步推迟关键经济数据的发布
  • 投资者借道民间数据拼凑美国就业图景 料美联储可放心继续降息
  • 美国服务业指标因2020年以来最弱商业活动而下降
  • 伯克希尔投票决定将董事长和CEO职位分开,为阿贝尔年底接替巴菲特铺平道路
  • 美股多头欲罢不能 涨势进入“狂热”区域
  • 政府停摆使华尔街易受意外波动冲击
  • 午盘:道指涨逾400点 三大股指均创盘中新高
  • Cracker Barrel解雇酿出“灾难性”换标风波的设计公司
  • 美国医药股有望迎来16年来最佳单周表现
  • 应用材料跌3.4%,公司警告出口限制措施将冲击销售额
  • 欧洲议会寻求加快淘汰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
  • 美国抵押贷款利率何时会回落至6%?
  • 美国众议长约翰逊:共和党可在10月晚些时候讨论医疗补贴问题
  • 伯克希尔哈撒韦投票决定分离董事长与CEO职务
  • 政府停摆导致就业数据缺失,就业与经济前景迷雾重重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