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花几十块钱走进电影院,得到的不光是电影,还会附赠一场人类迷惑行为大赏。
灯光才灭,沉浸式观影感还没来,零食袋的窸窣声、邻座对剧情的议论声、突兀的手机亮光就先让人出了戏。
真正上演的电影,也常让人怀疑在开玩笑:现实题材片,让人怀疑编剧没吃过五谷杂粮;喜剧片的笑点,全透支在预告片里了;更别提爱情片,尴尬到让人抠出三室一厅。
即便是被誉为十年来口碑更佳的 2025 年暑期档,也没能完全拉回被糟糕体验劝退的观众,多部大片票房不及预期,预测数据一再下调。
进电影院看电影,好像真的越来越吸引不到中国人了。
2025 年,杀疯了的红黄蓝外卖大战,漫天撒券,疯狂补贴,把羊毛送上门给人薅。有人说 00 后终于赶上一波时代红利。但其实,砸钱换市场这套打法,电影行业早在十年前就玩过。
把时间倒退回 2014 年,猫眼、淘票票入局,用票补把电影票价打到个位数。最夸张的时候,《变形金刚 4》甚至只卖一块钱 [ 1 ] ,中国就这样被拉进了 9 块 9、19 块 9 的全民观影时代。
低价不仅降低了门槛,也养成了大家随时看场院线新片的习惯,更把票房一路推到 2019 年 641.49 亿元的历史高点 [ 2 ] 。但疫情突袭让这股热潮戛然而止,2020 年票房骤降至 203.1 亿元 [ 2 ] 。
即便复工后,观众也没能完全回流。到 2024 年,全国已有 1.3 万家影院、8.1 万块银幕,但总票房只有 425 亿元,比 2019 年缩水三分之一,甚至不如 2015 年的 438 亿元 [ 2 ] 。要知道,2015 年的影院和银幕数,还不到 2024 年的一半。

暑期档也难再现往日热闹。哪怕是历史票房更高的 2023 年暑期档,《孤注一掷》《消失的她》上映后票房一路飙升,整个档期的上座率依然只有 11.9%。
今年暑期档《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等诸多影片靠口碑逆袭,豆瓣评分纷纷上 8,票房收入也一路走高,但影院整体的上座率依然低迷,只有 6.9%。好电影来了,观众却没跟着回来。
至于国庆档,上座率情况就像坐过山车。随着爆款的主旋律大片纷纷加盟到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的热闹也不复往昔,2022 年以后上座率再也没有突破过 15%。
可与此同时,电影院的建设仍像城市里的新楼盘一样一栋接一栋地冒出来。当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银幕越来越多,新开的电影院又在靠什么生存?
现在看电影,早就不是一时兴起的选择。没有热搜推一把,没有朋友圈刷屏安利,没有 " 有笑有泪 " 表情特写的短视频,多数人连打开购票 App 的兴趣都没有。
自发观影,早就成了过去式。长此以往,电影院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少数几个黄金档期和爆款大片上。
自 2014 年以来,档期票房始终是全年大盘的压舱石,占比稳定在一半以上;到了 2022 年之后,更是牢牢占到七成左右 [ 2 ] 。但不同档期的票房,和上座率一样有着天壤之别。
以前,春节档与国庆档、暑期档尚且票房三足鼎立。但 2018 年开始,春节档一举甩开对手,成为唯一的超级巨头。
2018 年春节档七天票房达 57.71 亿元,把当年二月送上中国影史首个单月破百亿的宝座。再看今年,得益于《哪吒 2》,二月票房已飙升到 160.9 亿元 [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