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的蚌埠,曾以“珍珠城”而闻名,亦曾是安徽的“工业心脏”,一度与青岛、无锡同列重要工业城市。如今,这座城市正以一场高规格的动员大会,回答“创新之问”,重拾昔日荣光。
9月6日,蚌埠召开全市答好创新之问暨加快智能传感产业发展动员大会,推出多项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举措,彰显出以科技创新重塑产业格局的坚定决心。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会议释放出强烈信号:蚌埠将坚持制造强市、产业立市,以智能传感产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重新定义自身在区域发展中的坐标。
这座兼具工业底蕴与淮上灵秀的“双面绣”城市,不再满足于传统工业基地的定位,而是力求在新的城市竞争格局中,刷新坐标。
正如蚌埠市委书记、市长马军所说,“答好创新之问,关键是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把蚌埠的科技特长变成蚌埠的工业特产。”

蚌埠召开全市答好创新之问暨加快智能传感产业发展动员大会现场。蚌埠市委宣传部 供图
属于“皖C”的工业荣耀
1911年津浦铁路贯通后,蚌埠迅速崛起为水陆枢纽与工业重镇,逐步奠定其在全国制造业格局中的特殊地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老工业基地,蚌埠逐步构建起涵盖机械、食品、轻纺、玻璃建材等门类的完备工业体系。八十年代,蚌埠经济总量稳居全省前三,“蚌老二”的称谓,承载了一代人的辉煌记忆。
这里曾诞生安徽之一辆自行车、之一块手表、之一台空气压缩机和之一台收音机。丰原、蚌烟、玻璃设计院等企业,不仅支撑起蚌埠工业的脊梁,更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引擎。而深厚的科教资源——7所国家级院所、6所高校和规模领先的职教园区,也为这座城市埋下了创新的基因。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蚌埠正在以创新作答时代之问。精准聚焦智能传感、新型显示、智能传感、生物化工、新能源等六大新兴产业,蚌埠正在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其中,智能传感器产业正是蚌埠由“制造”迈向“智造”的典型代表。被誉为现代工业“五官”的智能传感器,是数据采集的源头,是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键桥梁。蚌埠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可追溯至1979年中国兵器214所迁入。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蚌埠就已成为全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2017年起,蚌埠连续举办七届产业发展大会,逐步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
当下的蚌埠已集聚产业链企业200余家,初步形成从材料、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经济规模突破百亿元,成为全国少数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和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中国(蚌埠)传感谷,作为安徽人工智能产业“三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然跻身全国传感器产业高地。
北方微电子研究院,是国内中高端MEMS技术与产品头部企业,也是蚌埠发展智能传感产业的龙头支撑,系统解决了MEMS制造领域技术短板,助力“嫦娥”奔月、“神舟”飞天等国家重点航天工程。华鑫微纳更是建成了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具备月产3万片晶圆能力。
小小传感器撬动大产业集群,从单一产品到全链生态,蚌埠以“多链协同”的创新机制,将智能传感这一细分优势锻造成千亿级产业支点。
重磅发布“政策工具箱”
蚌埠并不满足。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此次大会上,《蚌埠市推动智能传感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正式发布。蚌埠从支持企业流片、支持产业链式协同、支持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基金投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重大项目投资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这些政策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系统性的制度设计,进一步集聚产业资源,优化创新生态,全力推动智能传感产业集群迈向高端。
另外,蚌埠还发布了智能传感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中国传感谷顶尖孵化器揭榜挂帅项目、蚌埠市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招商揭榜挂帅项目、蚌埠市首批产业招商场景机会清单等,向全社会发出了科创“英雄帖”。
这些举措,不仅为企业提供实质性支持、鼓励企业发展揭榜,更构建起了“ *** 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融合创新机制。
政策的诚意迅速引发企业共鸣。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系列政策真金白银,帮助企业既“活得好”,更“长得快”。
该公司计划加速开发面向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高性能传感器,并强化与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等下游巨头的深度合作,推动自身从零部件供应商向系统级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
在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服务保障方面,省市两级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国传感谷发展若干政策》《关于支持智能传感产业人才发展的十条措施》等文件,组建了总规模超70亿元支持智能传感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全力以赴支持智能传感企业发展。
以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政策供给和资源投入,蚌埠正向外界清晰传递出其打造“中国传感谷”、重塑产业竞争力的坚定决心。
这不仅是“皖C”坐稳制造业高地的战略布局,更是一座老工业城市以创新突围、面向未来发出的郑重宣言。

位于蚌埠的中国传感谷。蚌埠市委宣传部 供图
答好“创新之问”
马军表示,当前区域竞争本质是科技创新的竞争,“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够在发展上领先一路”。
面对“体量不大、发展不快、发展不够硬”的主要矛盾,蚌埠选择集中优势兵力猛攻产业竞争力提升,以创新回应时代之问。
今年7月底,安徽省委围绕为什么要创新、怎么抓创新、如何保障创新,聚焦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七大方面提出47个重大创新课题后,蚌埠迅速行动,在8月中旬两次召开市委专题会议,将省级命题与本市实际紧密结合,坚持“操其要于上”完善顶层设计,“分其详于下”找准发力点。
蚌埠市委统一部署,以课题制方式推进,确立了17个由市领导牵头、20个由部门深研的重点课题。这些课题覆盖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转型关键领域,既聚焦现实短板,也瞄准未来赛道。例如,“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研究”“加快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蚌埠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打造全球影响力量子科技中心”等重大议题,由市委书记及相关市领导亲自领衔,相关部门及工作专班牵头推进。
从进展来看,各牵头市领导对17个重点课题的答题工作分别进行了调度,均已形成研究报告初稿。
如何让创新之路走得更深、更扎实,蚌埠还强调要与高校、科研院所、基层干部等进行深度交流合作,凝聚各方的经验智慧,确保答题符合基层实际、符合蚌埠现状、符合未来发展方向。
在推进机制上,蚌埠强调以实干作风保障创新落地。全市上下积极呼应省委、市委节奏,倡导争当“行动派、实干家”,将答题过程转变为提高站位、解放思想、攻坚克难的实践;大力整治“庸、懒、散、浮、怨”作风问题,推动干部深入一线调研,努力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
创新之道,重在实干。蚌埠以系统化的课题攻坚、扎实的调研作风和清晰的产业布局,展现出重回区域C位的决心与路径。这座正在全力突围的老工业城市,既在回答安徽之问,更是在为资源型城市迈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探路。它的每一步,都值得关注和期待。

蚌埠城市风景。蚌埠市委宣传部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