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 *** 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 *** 乱象专项整治行动。9月11日,国家网信办公布整治涉企 *** “黑嘴”第二批典型案例,“通信圈”“大嘴博士”等一批涉企 *** “黑嘴”被处置。
治理涉企“黑嘴”,特别是治理车圈“黑嘴”,成为近期 *** 生态环境治理、提升营商 *** 环境质量的重点领域。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量从2020年的140万辆左右跃升到2024年的1300多万辆。新能源车领域竞争激烈,也是各种造车新势力的竞技场。而且,能源车的宣发、测评、消费者教育等高度依赖 *** 平台、社交裂变,这使得自媒体有了很大的话语权。
消费者当然有点评、批评产品质量的权利,但是有一些自媒体歪了心思,从编造“续航虚标”的虚假测评,到炮制“销量暴跌”的谣言,从收钱发稿的“水军”到操控舆情的“黑公关矩阵”,严重干扰市场秩序,危害行业健康发展。
这些“黑嘴”对车企的伤害巨大:有的新车刚上市,就被恶意与殡葬用车关联;有的企业被连续数月编造“破产清算”谣言;还有的自媒体在被企业起诉,并被判决侵权之后,仍怙恶不悛,继续通过辱骂企业负责人来博取流量……今年6月,安徽省公安厅通报过侦办车圈谣言案件,因为造谣蔚来被收购、冒充蔚来员工散布不实经营信息,已有多人被行政拘留和处罚。前不久,针对有人捏造散布江淮汽车3000余条虚假信息一事,公安机关也已经立案。这些行为已突破正常舆论监督边界,演变为新型 *** 黑产,必然受到法律追究。
这一次的专项治理,接续之前治理的成果,更强化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生态治理。
首先,治理是基于对行业环境的客观分析,看清“黑伎俩”才能对症下药。《通知》解析了“恶意解读汽车企业销量波动”“以商养测”“以测养商”等侵权手段、违规模式,揭示了“通过在汽车产品上市发布和汽车企业融资等重要节点,发布涉企虚假不实信息或*”,胁迫企业开展商务合作等恶劣手段,让这些违法违规操作曝光于阳光之下,也让治理措施更加精准。
其次,治理从舆论源头上遏制乱象、深挖黑手。《通知》要求:深挖 *** 乱象背后的公关公司、营销公司等 *** 方团队及购买其服务的汽车企业,依法打击惩治。汽车企业要深入开展自查,自觉 *** 网*。
这次治理还明确要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完善涉企 *** 侵权信息快速响应通道,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让企业安心搞经营、谋发展。
从今年5月,中央网信办宣布启动针对涉企 *** “黑嘴”的专项整治,到如今六部门治理“车圈黑嘴”,相关的专项治理一波接着一波:治理目标更明确、治理手段更精准、治理信心更坚定,不彻底扭转“黑嘴”横行的局面,不会收兵。
涉企“黑嘴”乱象不仅损害企业利益,更影响市场的稳定预期。监督不能异化为牟利工具, *** 吐槽不能成为一门“黑生意”。治理车圈“黑嘴”,就要保持高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