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 | 梵高之路:在浦东美术馆收集时光的羽毛与灵魂的回响

音符科技网

本文为湃客·文艺《看点艺术》X《美学时空漫游指南》特约

“梦想者只能靠月光寻路,

而他的惩罚便是比别人更早看到曙光。”

我曾经非常惋惜,梵高只活了37岁。

太短暂了,他真正拿起画笔的时间,才不到十年啊,实在是让我意难平。

我安慰着自己,要把眼光放远,远到整个十九世纪的艺术浪潮之中。

于是,去看他所处的时代、他曾凝视过的作品、他遇到过的人。梵高之所以有如此打动人的作品,也许正是因为这十年的爆发吧。

我也会幻想:如果梵高像毕沙罗、米勒活到他们活到老年,他又会画出怎样的作品?

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但走进这次浦东美术馆,看着一幅幅与他相关的画作,我也许能知道梵高的作品源于何处。看完这些,就像走了一条并不完整的命运之路。

“世上每个人,都有一个冥冥中知道无法实现的梦想,但ta会用毕生去希望和等待它的到来。人类因此而悲哀,也因此而伟大和辉煌。”

一、从米勒开始

梵高的命运之路的起点,必须是米勒的《拾穗者》。

让-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1857年(在展中)

画面正中是三位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背后是金黄的田野。不知道三位农妇是否致敬了美惠三女神,但这幅画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审美。

原本是普通农民的日常劳动,被米勒赋予了宗教般的庄严。在那个崇尚神话与英雄的时代,这完全是创作主题上的革命。

上图是希腊神话中的美惠三女神。

年轻的梵高之一次见到米勒的作品后,深深地确认,大地本身就是一本圣经。于是,在荷兰的日子里,他去全力描摹那粗糙的双手、佝偻的脊背。

梵高早期的《吃土豆的人》,1885年。

画面昏暗,一灯如豆,农民们围坐在桌边开始这疲劳一天后的正餐。

在梵高的笔下,人们手中握着的土豆,就像握着大地的心脏。

那时,梵高还是在用棕褐色和深绿色,这深色调并不阴郁,那只是无声的祈祷。

世界在这里是厚重而沉默的。

是米勒启发了梵高,就在这片土地上,他学会了用眼睛去衡量现实的重量。

二、库尔贝的现实主义

在展厅漫步,让人过目难忘的作品,肯定有库尔贝的《受伤的男人》。

古斯塔夫·库尔贝,《受伤的男人(自画像)》,1844-1854年(在展中)

库尔贝曾说:“我只画我眼睛所见。”这句话开启了现实主义的大门。见识了米勒之后,梵高从库尔贝那里学到的,是对痛苦的勇敢凝视。

库尔贝的这幅肖像,不只是外貌的记录,更具备人物的神韵。这其实就是十九世纪后半叶艺术的关键转折:从理性的现实主义,到情感的喷薄。

克拉克是这样总结的:“库尔贝的伟大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他用画笔重新定义了‘看见’的方式。”

三、画家们的印象派

1886年,梵高来到了巴黎。而当时有那么一拨并不入流的画家,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描绘世界。

他们背着画架走到户外,直接面对阳光、空气与流动的自然景象。

色彩,之一次成为自由的语言。

克劳德·莫奈,《夏末的干草堆》,1891年(在展中)

卡米耶·毕沙罗,《图尔-杜-荣格尔小道和穆西先生的家,卢沃谢讷》,约1869年(在展中)

《尚罗赛的塞纳河畔》,奥古斯特·雷诺阿,1876年(在展中)

世界并非凝固不变,而是充满了瞬息万变的光与影。之一次看到这样的作品,乡下来的梵高震惊了——原来空气也是有颜色的!

在莫奈和毕沙罗的启发下,他开始放弃厚重的棕黑色,画面变得明亮、跳跃。巴黎的两年,梵高从乡村画师变成了现代艺术家。

同一时期里,他也接触到修拉和点彩派。

修拉的《模特背影》冷静、理性,精确而严格的点下每一粒色块。

梵高曾尝试过点彩,但很快选择了放弃。

《模特背影》,乔治·修拉,1887年(在展中)

《井边的女人·作品238》,保罗·西涅克1892年(在展中)

四、阿尔勒和黄房子

1888年,梵高南下法国的海滨小城阿尔勒。

在南法明亮耀眼的阳光之下,一切都是高饱和的色调。生活在荷兰的天空下,北方佬从没见过这么明快鲜艳的颜色。这里干燥炽烈的阳光、银白色天空与刀锋般锐利阴影,鲜明地比照着荷兰潮湿的灰霾冬日。

他激动得写信给提奥:“这里的太阳像一道白光,把一切颜 *** 得尖叫。”

“这里的阳光以一种我从未见过的方式照耀,它的透明度无与伦比,它赋予风景一种非凡的清澈和明亮。”

本来想去日本的梵高改变了主意:“我越来越觉得,画得好必须要在你所在的地方扎根。就我而言,我不需要日本浮世绘了,因为我告诉自己,我难道不是在南法吗?这其实是一样的。”

阿尔勒的日光让梵高对颜色的感知达到了顶峰。调色盘变得前所未有的明亮和鲜艳,他大量地使用铬黄、钻蓝、翠绿等各种纯色。

更重的是,梵高决定在此地创建艺术工作室,“我想在这里建立一个艺术家共同体,朋友们将一起来创作、生活。”

为此,他画下无数向日葵。这个理想国的终点,就是那间黄色小屋。

《黄房子》,文森特·梵高,1888年 

在这次展览中,《阿尔勒的卧室》被放在中央展厅:

《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文森特·梵高,1889年9月版本(在展中)

黄色的床、绿色的窗、红色的被褥,逼仄简陋的卧室,却能容下艺术家的理想。

走到浦美三楼,迎面的这一墙黑白照片就是当时的珍贵记录了。

高更的到来,让梵高的梦想看似接近实现。然而,两人相处仅九周,便从亲密走向冲突。非主流艺术史 | 高更往事与梵高的耳朵。

《塔希提的女人》,保罗·高更,1891年(在展中)

五、回响与致敬

贝尔纳是高更的追随者,也是梵高的好友,他们三人还长期通信交流艺术理念。

埃米尔·贝尔纳,《麦收》,1888年(在展中)

这一幅受高更影响较深,很明显,完全能看出来,他在两个艺术创作方向中选择了哪一个。这也是高更和梵高决裂的重要原因。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亨利·萨马里》(1889)  (在展中)

梵高生前,两人就是挚友,在梵高去世后,劳特累克收藏了他的素描,还参与展览推广梵高作品。

《在床上》,爱德华·维亚尔,1891年(在展中)

《白猫》,皮埃尔·博纳尔,1894年(在展中)

画中的室内场景充满了扭曲的图案、丰富的色彩和微妙的情绪,但一切都被完美地整合在一个宁静、温馨、装饰性的平面之中。梵高的热烈在这里变成了地毯上温暖的花纹或墙纸上柔和的光斑。

莫里斯·德尼 《十月的傍晚》 (1891年)(在展中)

作为纳比派代表,德尼深受高更和象征主义影响。观看他的作品,可以了解梵高之后法国绘画走向装饰性、平面性和神秘主义的一个方向。

六、家人的热爱

梵高能被今天的我们看见,并非偶然 —— 是家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努力,让这份炽热的艺术遗产跨越时光,最终抵达大众眼前。

在梵高去世之后,他大部分作品由弟弟提奥继承。 后来则由弟媳乔安娜·梵高-邦格尔大力运营之下,才发扬光大。 

首先之一位的就是弟弟提奥!(1857-1891) (上图左一)

他不仅是梵高经济上的支撑,更是精神上的好友,放在今天就是头号铁粉呀!

 1873年,15岁的提奥在伯父的介绍下,开始在艺术商会工作,1879年移居巴黎。 他对印象派等前卫美术有很高的兴趣,他的公寓里到处都是文森特的作品。 而文森特去世之后,提奥为了举办回顾展而奔走,身体状况逐渐恶化,也在半年后去世。

提奥的遗产,包括数百幅梵高作品、梵高收集的浮世绘,以及兄弟俩近千封往来书信——这些书信后来成为解读梵高艺术的重要文献。  

第二位则是弟媳乔安娜·梵高-邦格尔(Joanna van Gogh-Bonger)(1862—1925)(上图右一)

她出生于荷兰中产阶级家庭。在荷兰从事英语教师和翻译家的工作,在提奥去世后,乔安娜接手管理这繁杂的文化遗产。 

乔安娜是一位极具远见与商业智慧的女士:

她主动向欧洲各大展览借出梵高作品,让更多人看到这份艺术;

她定期选择性出售作品,既维持生活,也逐步建立梵高在艺术界的专业评价;更重要的是,

她花近20年时间整理提奥与梵高的书信,1914年将其结集出版,她让世人之一次透过文字,读懂了梵高的孤独与炽热。

1924年,她向伦敦国家美术馆出售《向日葵》,这一事件彻底巩固了梵高“后印象派大师”的地位。  

正是在她的长年累月、殚精竭虑的运营之下,才逐步建立梵高的艺术声誉。

第三位——就是收到梵高的《盛开的杏花》做出生礼物的那个小孩。

文森特·梵高的外甥:文森特·威廉·梵高(1890—1978) 

盛开的杏花,文森特·梵高,1890年

他就是提奥和乔安娜的儿子。小外甥在文森特作品的包围下长大,成为一名工程师。 1945年后,他深入参与梵高家族的收藏。 1960年,他成立了文森特·梵高基金会,1962年将大部分藏品的所有权移交给基金会。1973年,国立文森特梵高美术馆(现简称“梵高美术馆”)在阿姆斯特丹开馆,让梵高的艺术终于有了永久的“家”。

七、遇见梵高

AI在这两年有了一点进步后,作为古典互联网从业者的我也忍不住开始抱有奢望:梵高如果没有死在37岁,后来他又会画出什么样的画?我知道这样的“如果”还很遥远。

所以我们只能去看,去走进那些画作构成的时空之门,如同盲人摸象般接住时光的羽毛,得到关于梵高的吉光片羽。

人们热爱梵高,因为在他身上,我们看见了自己仍渴望燃烧的生命。

在米勒的麦地里看见梵高的起点,在黄房子的笔触里触摸他的理想,在莫奈的光影里感受他的觉醒。

这条路线当然并不完整,但循着它,我们也许能读懂那么一点点,梵高为何这样作画,理解他从何而来、与谁同行,最终留下何等璀璨的画面。  

我们无法回到1887年的法国阿尔勒,但在看见这些作品的那一刻,就与那段时光短暂的重逢了。

这样走着,走着,就能遇见梵高。

最后,站在他的自画像面前,我看见他的眼睛正在问我:

“我这个人现在对你产生意义了吗?”

文森特·梵高《自画像》 (1887年)

相关展览:

(一)上海浦东美术馆:

展览:“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展览时间:2025年6月19日-10月26日

浦东美术馆今年的年度重磅国际大展是“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作为奥赛博物馆有史以来在华规模更大的展览,集中展出其核心馆藏精华,全球仅此一站哦,建议朋友们不要错过。

本文照片致谢:浦东美术馆、东京都美术馆、摄影师crystal53451

(二)东京都美术馆

展览:梵高家族·延续的画家梦想

展期:2025年9月12日—12月21日

——·祝漫游愉快·——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FBI:枪杀柯克的嫌疑人曾发“预告”
  • 英伟达被调查?海光信息开放CPU互联总线!中科曙光登顶A股吸金榜,信创ETF基金(562030)盘中涨近2%
  • 药捷安康-B涨幅收窄至超13%
  • 平安人寿上海总部部分南迁深圳,员工随迁可获一定涨薪
  • 美国务卿称留给巴以停火谈判的时间不多了
  • 南京中小学将设秋假,国庆连休11天?江苏省教育厅:有相关文件,推行政策在制定中
  • 知名歌手苏永康将举办演唱会,因曾涉毒被捕遭网友投诉,当地:报批资料合规,是省厅层面审批的
  • 脉脉:AI行业非技术岗位量增长7.7倍
  • 消息人士:欧盟新对俄制裁方案的公布被无限期推迟
  • 金鹰基金倪超:我国央行或将迎新的宽松窗口 产业催化强化结构性行情
  • 利欧股份成交额达100亿元,现涨近9%
  • 特朗普起诉《纽约时报》,索赔150亿美元
  • 下探回升!化工板块午后跌幅收窄,掘金正当时?机构高呼三大逻辑支撑反弹延续
  • 采购仅花2900万,公司支付超9亿元,*ST金泰有钱不可任性
  • 鲁比奥:当前巴以能够达成停火协议的窗口期已经非常短
  • 午后异动!“周杰伦概念股”巨星传奇战略入股!成鸟巢唯一民企股东
  • 金融科技ETF(159851)逆市冲高,银之杰领涨超5%!高交投环境下,关注强贝塔的金融科技标的
  • 日经225指数收涨0.3% 盘中首次突破45000点再创历史新高 韩股收涨1.2%
  •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上线数字市场平台 首只私人基金完成代币化发行
  • 吃喝板块全线回调,食品ETF(515710)震荡走弱!中国酒类市场景气指数首期成果发布,如何解读?
  • “旗手”率先转涨,资金加速涌入,顶流券商ETF(512000)连续吸金超44亿元,机构:A股第三轮重估渐行渐近
  • 一则旧闻引爆上海建工三连板?老股民“爷叔”搭上十年退休金补仓,仍差6毛解套
  • 胜宏科技成交额达200亿元,现涨5.44%
  • 《退保风云》:天台上演“无间道”,退保请走“正道”!
  • 巴克莱:预计美联储在年内实施三次各25个基点的降息
  • “他若上台,美联储就完了!”为何连盟友都恐惧这位主席大热门?
  • 高交投催化,互联网金融异动拉升!百亿金融科技ETF(159851)午后涨超2%,资金大举净申购
  • “周杰伦概念股”巨星传奇动作频频!
  • 德意志银行警告:外资一边扫货美股美债,一边狂砍美元敞口!
  • 受暴雨影响,成都西开往上海、兰州、宁波等方向列车停运
  • 英镑触及两个月高位 数据显示英国失业率符合预期
  • 澳大利亚S&P/ASX200指数收盘涨0.28%
  • 贸易谈判陷僵局!韩国为何不能借鉴美日协议?
  • 降息陷阱:美联储本周决策恐重蹈2007年覆辙
  • 英镑兑日元回落至200关口上方,聚焦英国CPI与央行决议
  • 择期宣判!12岁女孩遭虐致死案二审生母称生父无丝毫悔意
  • 美联储宽松预期与日本央行加息前景分化,推动美元兑日元下行至147关口
  • 鲍威尔的救赎时刻:阻击政治攻击、挽救央行信誉的最后机会
  • 寒武纪高居A股成交榜第二!中美会谈成果公布+腾讯云适配国产芯片,科创人工智能ETF盘中拉升2.7%
  • 美股财报制度生变?华尔街炸锅:美股将迎腥风血雨!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