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业内一直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指心肺复苏和除颤的关键时期在心脏骤停之后的“黄金4分钟”内。
9月16日,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联合主办的“医者引领 全民参与 让AED动起来”上海市急救能力提升科普专项行动正式启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活动中获悉,首批30台“救命神器”——AED将进驻医务人员私家车,向“马路救援”迈出探索性的一步。

活动现场。本文图片均为 主办方 供图
作为一名急诊科主任医师,瑞金医院北院执行副院长杨之涛坦言,目前中国的院外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不到1%,如果之一个发现患者心跳呼吸停止的市民能熟练掌握CPR(心肺复苏)和AED(体外自动除颤仪)技术,很大程度可以挽救生命。“不仅仅可以提升救治率,而且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也能降到更低,瑞金医院急诊、心脏医护人员也组成了一支队伍,从2008年开始已培训了4000余名医务人员及普通公众。”
此次活动中,爱心车企向上海3家医院——瑞金医院、新华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捐赠30台AED设备,这些设备将安置于医生的私家车内,成为“流动的救命神器”,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马君俊的私家车目前已经配备了一台AED设备,车后窗也将会贴上一个AED标识,当看到有人心脏骤停时,马君俊可以立即展开施救,即便他不在车附近,具有急救技能的人员也可以通过标识上的 *** 联系他,特别紧急时刻甚至可以破窗从后备箱取出AED施救。

配备在医生汽车后备箱的AED设备。
此前,澎湃新闻报道,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在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答复人大代表称,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有条件的场所和单位配备AED。截至2024年底,上海公共场所AED配置水平为26.5台/10万人,共计6585余台。根据工作目标,到2025年底,上海新增AED设备超9000台,配置水平超过50台/10万人;到2027年底,上海公共场所AED配置水平达到100台/10万人。同时,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推动重点人群掌握使用技能和实施有效救助。
在2025年上海“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将会在居民小区和重点公共场所增配7500台,上海市5分钟社会急救志愿服务公益项目增配1500台。目前,上海市红会、医疗急救中心等都在开展面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急救技能培训。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方面透露,目前,上海也正在推进“AED一张网”建设,逐步将新增和存量AED设备接入“一网统管”,并与上海120院前急救调度平台实现对接。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促进处处长、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彤表示,急救技能普及率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下一步,我们将会会同市红十字会、上海市急救中心等,让更多市民掌握心肺复苏(CPR)和AED使用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成为守护生命的‘之一反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