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细化意定监护实施,推动老年人意定监护“落地可感”。同时,聚焦老年人在健身、金融等消费领域的多样化需求,明确相关行业不得设置不合理的年龄限制。
9月26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人大获悉,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的决定,新修订《条例》将自2025年11月1日起施行。
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超大型城市。近年来,上海老年人口持续增长,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健康需求、文化需求、消费需求等,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意定监护服务需求很强烈。
根据《民法典》,所谓意定监护,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在自己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由该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上海是意定监护服务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公开报道显示,在《民法典》颁布元年——2021年仅前7个月,上海市普陀区公证处关于意定监护协议,就接待了300多人次的咨询,签订协议112件。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上海一些老人与子女分离居住现象较为普遍,意定监护制度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上海市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张婷婷表示,此次上海市人大修订《条例》,将进一步推动相关现实问题的解决。意定监护制度允许老年人与其他个人或组织事先协商确定自己监护人,是以充分尊重老年人自主意愿为理念的制度设计。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婷婷说,为了推动老年人意定监护更好落地,在《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上海新修订《条例》进一步明确,老年人可以申请办理公证,也可以邀请居委会、村委会、老年人组织、养老机构等有关方面见证现场情况。同时,《条例》对民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作出规定,并明确加强监护监督,鼓励专业性社会组织提供相关服务。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娄国剑表示,意定监护条款作为保障老年人自主决定权的重要制度,涉及老年人晚年生活照护、财产管理、医疗决策等关键权益,其细化落实工作尤为迫切。2025年,上海市 *** 已将制定推进老年人意定监护实施的有关政策列入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相关文件即将正式出台。
“目前,我们正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开展配套文件的研究制定工作,包括意定监护协议示范文本、居村委会参与见证的工作指引等。同时,为提升服务效能,我们还将同步研究开发意定监护信息归集平台。通过政策文件、示范文本、工作指引及信息平台的协同发力,确保《条例》原则性规定转化为老年人看得见、用得上的权益保障措施,切实实现制度可操作、能落地、见实效。”娄国剑说。
此外,上海新修订《条例》对老年人的消费权益、科技养老等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近年来,一些老年人在健身、旅游、金融服务等诸多消费领域受到了一些企业“一刀切”的年龄门槛限制,不仅导致正常消费受阻,也制约了银发经济健康发展。比如,一些健身房对60岁以上人群不办理健身卡,老年人办理信用卡也常受到限制。
对此,新版《条例》聚焦老年人多样化需求,鼓励经营主体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为老年人提供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以身体状况代替年龄上的限制。
根据《条例》,上海市、区 *** 和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养老照护、康复辅具、老年宜居、老年文娱、无障碍出行、智慧养老、养老金融、老年健康服务等银发经济相关产业,积极培育银发消费市场。鼓励经营主体为老年人提供与其健康状况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不得设置不合理的年龄限制。
同时,《条例》明确市场监管、民政、商务、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等部门应当依法加强监督管理,营造安全、便利、诚信的老年人消费环境,及时处理侵害老年人消费权益的举报投诉,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