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访花江峡谷大桥|我看见一座桥与一片土地的新生

音符科技网

写在通车前:

我第四次来到花江峡谷大桥,抬眼望去,这座即将通车的 " 世界之一高桥 " 以 " 青绿巨龙 " 之姿横跨在被誉为 " 地球裂缝 " 的花江大峡谷。四度到访,于我,每一次大桥的改变与进度,都让我在心底激荡起对这片土地的深深敬意。

花江峡谷大桥凭借着 " 一高一跨 "(桥面至水面高度 625 米、主跨 1420 米)的世界纪录吸引了世人的目光。那是逢山开路的坚韧,是遇水架桥的豪迈,更是一方水土与人民共赴新生的赤诚。

从关岭岸的观景打卡点俯瞰花江峡谷大桥 。

初次到访花江峡谷大桥时,我曾与贵州交投集团总工程师韩洪举有过一段短暂却深刻的对话。那时,望着眼前正在建设的大桥,我不禁感慨:" 世界前一百座高桥中,有近半数都来自贵州,贵州的桥梁建设真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听着我的话,韩洪举的双眼缓缓望向峡谷对岸,仿佛穿过了眼前的大桥,看到了更遥远的过往与未来。

" 其实,我们追求的从来不是数字,不是‘世界之一’这个耀眼的名号。" 他的声音平静有力,一字一句都透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是贵州这片土地太过特殊,我们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交通不便’像一道无形的墙,把山里的希望拦在里头,把外面的机遇挡在门外。老人们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孩子们要翻几座山才能到学校;山里的腊肉、茶叶再好,也难及时运到山外;山外的新书、新思想,要辗转许久才能传到村里。我们建高桥,从来不是为了‘破纪录’,而是为了打破这道墙,为了让山里人的脚步能走得更远,让山里的日子能过得更敞亮。" 这番话,如同一把钥匙,解开了我对贵州 " 为何执着建桥 " 的疑惑,也让我读懂了每一座贵州高桥背后的民生初心。

初遇大桥合龙:钢桁梁上的 " 攻坚礼 "

之一次踏上大桥,是 2025 年 1 月 17 日,大桥合龙的清晨。零下 1 ℃的寒风里,峡谷间的雾气还未散尽,大桥在朦胧中仅能窥见一侧主塔塔顶。93 节钢桁梁平铺在 1420 米的主跨之上,数十名建设者各司其职:有人蹲在操作平台校准位置,有人握着焊枪俯身作业,有人站在桥面指挥调度,吼声穿透寒风,焊花如星火般在高空闪耀。

合龙现场,桥梁建设者们正在进行最后一块钢桁梁的精准对接。

自 2022 年 1 月正式开工以来,大桥上的建设者们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

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有钢索收紧的 " 咯吱 " 声、焊枪喷射的 " 滋滋 " 声,以及最后一道工序完成时全场不约而同的欢呼。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亲身登上猫道的那一刻——悬索桥施工时架设在主缆之下的临时便道,因行走姿态与猫相似而得名。桥面至水面 625 米,猫道更高点距水面近 800 米。一月的峡谷风凛冽如刀,吹动衣衫发出 " 哐哐 " 的螺旋桨般的声响。

" 别小看这些峡谷风,更大风力可达 14 级,这也是我们施工过程中更大的障碍。" 六安高速 8 标项目副经理王淞钰在猫道上行走如常。而我尝试迈步时,抬头是蔚蓝苍穹,脚下是 800 余米深的 " 地球裂缝 ",峡谷风袭来,忍不住一阵腿软。难以想象,建设者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将总重 2.1 万吨的 93 个钢桁梁节段在 625 米的高空进行吊装,并将最终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内。

记者在猫道上的 " 惊魂十分钟 ",却是桥梁一线工作者每天必须要面对的日常。

用手掌抚摸着冰凉的钢材,那是与 " 世界之一 " 的对话,是与峡谷险峰的较量,更是用汗水在喀斯特地貌上写下的 " 不服输 "。

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所谓奇迹,不过是一群人把 " 不可能 " 三个字,焊进了每一寸钢铁里。

【再访】大桥的 " 终极考核 ":3360 吨荷载下的 " 较真劲 "

第二次到访,是 8 月 21 至 25 日。荷载试验的收官之日,96 辆荷载试验车如 " 钢铁方阵 " 般整齐列队。每车重 35 吨,总重 3360 吨的荷载,是对大桥的 " 终极考核 "。

正午时分,所有试验车分批次驶上桥面。指挥人员对着对讲机喊得嗓子沙哑,却始终保持着挺拔的姿态。这就是贵州的建设者——在高温里坚守,在细节里较真,把对桥梁的责任刻进了每一个数据、每一次检查。

2025 年 8 月 25 日,96 辆荷载试验车依次驶上花江峡谷大桥。廖文祥/

2021 年 9 月,工程师邓果来到贵州花江峡谷时,他的孩子即将出生。三年多后的今天,他的孩子即将上幼儿园,而他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呵护、一步步浇筑而成的大桥,也终于要建成通车。作为贵州交投集团桥梁集团六安 8 标项目的质检科科长,邓果说了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 我现在 30 多岁,就算活到 130 多岁,也得对这座桥负责。" 这句话,掷地有声,字字千钧。它不仅仅是一句承诺,更是一座大桥的生命契约,是中国当代工程师对时代、对人民许下的诺言。

花江峡谷大桥荷载试验直播现场,邓果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三顾】通车前十天:" 钢筋铁骨 " 里的 " 绣花功 "

第三次到访,是通车前十天。大桥主体已完工,远远望去,原本未完成涂装的主塔已彻底换上 " 新装 "。从峡谷这头延伸到对岸,宛如一条绿色的 " 钢铁巨龙 " 悬在半空。

花江峡谷大桥的涂装设计灵感来自《千里江山图》,大桥主塔勾勒了重峦叠嶂的造型,采用 8 色涂装呈现中国青绿山水画意境。每一笔上色都藏着建设者的 " 绣花功 "。而桥旅融合项目现场正一片繁忙,桥梁建设者们正紧锣密鼓推进收尾工作。

记者背后,便是花江峡谷大桥的蹦极项目起跳点。

现场工人说,他们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只为让大桥既有 " 世界之一 " 的实力,又有 " 绿水青山 " 的颜值,更想让来到大桥的人早点感受极限运动的 *** 。

" 等通车了,游客来大桥拍照,我们也能骄傲地说,这桥是我们建的!"

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素的话语,却道出了建设者对大桥最深的情感。

【四访】桥下的小花江村:从 " 渡江难 " 到 " 桥生金 "

第四次来到花江峡谷大桥,我们沿着盘山公路往下走,便到了桥下的小花江村。这座布依族村落静卧在谷底,是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 " 水墨长卷 "。峡谷幽深如黛,江水碧绿似翡翠,青石板路蜿蜒,老槐树浓荫如盖,牛羊走过时铃铛声在山谷里轻轻回荡。

在小花江村,时光的流逝仿佛也放缓了许多。

峡谷底部,花江铁索桥静卧江面,百余载岁月在铁链上刻下锈迹斑驳的印记,却依旧稳稳架起两岸。这座老桥与上方的花江峡谷大桥遥遥相望,一端系着过往,一端连着未来。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记录着昔日山区百姓,1935 年红军长征途经时攀索渡江的艰难,更成了时代的参照系:当 " 钢铁巨龙 " 般的新桥横跨峡谷,老桥的斑驳锈迹与新桥的青绿釉彩相映,恰好映衬出上方大桥所承载的希望与新生,让 " 天堑变通途 " 的变迁愈发真切。

花江铁索桥静卧江面。

村落里,民宿老板林国权正站在自家院坝摆弄无人机,镜头稳稳对准屋顶上方的大桥,笑着念叨:" 我家民宿就开在大桥底下,抬头就能看见世界之一高桥,原来最美的风景,一直都在我家里。"

不远处的农家乐屋檐下,老板梁绍清正忙着晒腊肉,笑得合不拢嘴。说起从前,他感慨道:" 小时候,能梦到坐车去赶集就不错了。" 这句话朴实得像山间的石头,却也道出往日万千山区百姓被群山困住、被江河阻隔的记忆。

从林国权的民宿往上看,花江峡谷大桥成了院子里最美的风景。

那时的小花江村,山阻水隔,寂寂无名;路不通,梦也窄。山是屏障,江是鸿沟,连 " 走出大山 " 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如今,大桥改变了一切。游客纷至沓来,惊叹于大桥的雄伟,也沉醉于小花江的静谧与红色底蕴。在村里走一圈,听到最多的是 " 生意好了 "" 游客多了 ",那是村民们最真实的期盼,也是大桥带给这片土地最暖的温度。

后记:风骨铸黔山,天堑变通途。

从秦开 " 五尺道 " 到明代奢香驿道,从坝陵河大桥到北盘江之一桥,再到如今的花江峡谷大桥,贵州的桥梁建设史,就是一部 " 不服输 " 的奋斗史。据统计,贵州已建和在建桥梁超 3.2 万座,几乎囊括所有主流桥型。" 世界桥梁博物馆 " 称号的背后,是建设者们在猫道上对抗峡谷风的勇气,是在高温酷暑中坚守的毅力,是技术难关的创新智慧。

再过几天,这里将车水马龙。六枝至安龙的车程将从 3 小时缩短到 1.5 小时,桥旅融合的蓝图将在这里铺展。但我更知道,这座桥承载的远不止交通便利——它是贵州人 "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 精神的具象化,是建设者们用汗水铸就的丰碑,是山里人与外界连接的纽带。

还未通车,花江峡谷大桥周边已经涌入无数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风又起,吹过峡谷,吹过大桥,吹过村落。我仿佛听到了钢桁梁焊接的火花声、荷载试验的指令声、村民们的欢笑声。

花江峡谷大桥,它不只是一座桥。它是贵州儿女写给莽莽群山的一封长信,是时空经纬中一次豪迈的跨越。它将天堑变为通途,将隔绝变为联通,更将一代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愿景砌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此桥飞架,山河俱新。

它连通的不仅是两岸的距离,更是一个地区奔向未来的跑道;它承载的不仅是往来车辆,更是一片土地上无数被点亮的梦想。当车轮首次驶过这幅悬于云端的 " 钢铁巨龙 ",响彻峡谷的,是生生不息的奋进足音,更是贵州这片热土上用风骨写就的新史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侯萌

编辑 张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打麻将能抗抑郁?大学教授研究:真的有用,但仅限这类人
  • 谁在为“赔钱”的王家卫买单
  • 公安局副局长李虎遗体,已被找到
  • 日本女首相要来了,一个“背锅侠”?
  • 海口发布复运公告:出租车、网约车、公交和客运逐步恢复运营
  • 再创新高!双节假期前半程交通出行人数约12.43亿人次
  • 贾樟柯在人民日报发文
  • 西班牙称遭以方扣押的首批西班牙船员将回国
  • 金观平: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
  • WTT中国大满贯赛:王楚钦晋级男单决赛
  • 印尼学校建筑物倒塌事故死亡人数升至37人,约25人下落不明
  • 乌克兰能源部:俄对乌多地能源设施发动打击,导致大量用户断电
  • 台风“麦德姆”逐渐远离,澳门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
  • 广东湛江发风暴潮蓝色警报:沿岸或将出现60-380cm风暴增水
  • 乌称遭俄50枚导弹500架无人机袭击
  • 男子多次恶意别车自称是公安人员
  • 尼泊尔持续降雨引发山体滑坡和洪水已致39人死亡
  • 乌称遭俄逾50枚导弹和约500架无人机袭击
  • 台风预警和防汛防风应急响应降级,海南最新通知
  • 拉面哥喊话鸡排哥,会是一种怎样的交流?
  • 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安排2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广东省、海南省台风灾害灾后应急恢复
  • 高市早苗或成日本首位女首相,将如何影响中日关系
  • 古建变得“潮”起来(大地风华)
  • 尼泊尔持续降雨引发山体滑坡和洪水,已致39人死亡
  • 专访丨全球治理倡议是迈向建立更加公平国际体系的重要一步——访土耳其国际经济专家阿克布卢特
  • 通讯|“中国制造”工艺品“焕新”亮相智利
  • 科普|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胰腺癌吗?有哪些治疗方式?
  • 魔都眼·国庆|享受夜上海“松弛感”,市集引燃双节消费热
  • 胡塞武装称使用导弹袭击耶路撒冷多处目标
  • 哈马斯高官哈亚遭袭后首次公开露面,将率团赴开罗谈判
  • “我的铁路风景”文学征文|枕木上的年轮
  • 最大“肉签”超6万元!新股赚钱效应飙升
  • 台风“麦德姆”携14级大风登陆广东徐闻,多地发生海水倒灌
  • 一小时售罄!年轻人涌入医院抢面包
  • 国联民生香港子公司,获批重要业务牌照
  • 毕业后,我只想在胖东来做一个有尊严的收银员
  • 国家发改委紧急安排2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粤琼台风灾后应急恢复
  • 美国前中东谈判代表:对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协议不乐观
  • 房价都在跌,偏偏这里在涨
  • 哈马斯高级官员率谈判代表团赴开罗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