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消费贷,后脚被银行追讨*,7天内上传,否则后果严重!有人为此焦虑,有人却趁机牟利:帮开票包过审

音符科技网

  每经记者|刘嘉魁    每经编辑|廖丹 易启江    

  消费贷钱到手了,还没花,却成了“烫手山芋”。小夏上月刚贷了4.7万元消费贷,利率低至2.78%,本想留着装修或应急,却收到银行通知:“请于7天内上传消费凭证,否则影响后续业务办理。”

  不少贷款人都和小夏一样有点困惑:买个包子、买瓶水也要*吗?这类*不好开。但若无法上传*等消费凭证,可能面临“抽贷危机”,或被冻结贷款额度。

  在消费贷贴息政策 *** 需求的背景下,用户却因“凭证缺失”陷入被动,而一条灰色产业链——消费贷的“*生意”竟悄然活跃。

  小夏的困境并非个案。在社交平台,“消费贷要上传*吗”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为啥银行突然要消费凭证”“凭证缺失怎么办”成为高频词。其中有用户吐槽“补凭证难”,有用户求“代开服务”,还有“如何做凭证”的攻略。

截图来源:社交平台截图来源:社交平台

  “哪家银行的?金额多少?我们帮你开*,包审核通过,收你0.5个点。”当记者以消费贷客户身份咨询某中介时,其业务熟练程度,足见一个庞大的灰产市场正在悄然生长。

  记者注意到,近期,不少消费贷客户表示,收到银行通知,要求贷款使用后提供消费凭证。如果没有及时上传,银行可能会要求提前还款,或冻结贷款额度、收取罚息等。

截图来源:银行手机银行App截图来源:银行手机银行App

  “钱未动,愁先至”,由“自证”消费贷去向引发的*焦虑正在蔓延。

  在社交平台,有用户分享:“前天在银行贷了10万元,今天就收到短信要上传*!钱还在账户里,难道要现在去买家电开票?”评论区里,有人直言:“两月没上传也没收到短信,是不是不传也行?”但更多人表达担忧:“万一突然抽贷怎么办?”  

  有消费金融公司客户则更直接地感受到压力。该公司近期发送通知,明确要求“未提交有效凭证或审核未通过的客户,需在指定日期前结清贷款”,否则影响征信。  

  部分用户陷入两难:若为凑凭证盲目消费,如购买非必要商品开票,可能增加负债;若坚持不上传,又面临资金被收回的风险。  

  用户为凭证焦虑时,一条“代开消费凭证”的灰色产业链正悄然运转。  

  在社交平台,充斥着大量“消费凭证其实很简单”类引流广告;在电商平台,搜索“消费凭证代开”,也能看到大量商品。

  记者以消费贷客户身份联系上某中介,咨询消费凭证代开事宜。对方称:“我们可以帮你开具电子*,包银行审核通过,收你0.5个点。”

  “借款用途是日常消费还是装修、教育、旅游之类的?”对方着重询问了借款用途,并表示可以按照相关消费场景来开票。例如日常消费占大头,则可按照“综合消费”的内容来开票。

中介在线报价代开发票中介在线报价代开*

  值得注意的是,开票的费用是按贷款金额的0.5%收,而不是开票金额。此外,其费用需要先支付一半,“待开好票之后再付尾款。”

  当记者追问“能否开小额消费*”,对方表示:“这些日常消费都按照综合消费内容开票,比如‘生活服务类’,银行一般不细查。”  

  所谓“综合消费内容”,实则是中介根据银行审核偏好“包装”*内容。例如,一笔5万元的贷款,中介可开具一张“生活服务—综合消费”电子*,金额匹配贷款额,备注“日常消费”。这类*多为“顶额开具”,与用户实际消费无关。  

  为何中介能“包过审”?有城商行风控部负责人向记者解释:“部分银行仅通过税务系统核验*真伪,但难以追踪消费场景真实性。中介利用篡改*备注的漏洞,或使用‘汇总开票’方式,绕过单笔消费对应要求。”  

  银行为何要求核查消费凭证?西部一家城商行风控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过去消费贷资金流向难追踪,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今年我们加强资金流向监管,核实资金用途是否符合合同约定,确保贷款用于合法消费而非高风险领域,实现‘资金闭环管理’,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消费凭证验证用途。”  

  早在2020年,监管部门发布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就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当采取适当方式对贷款用途进行监测,发现借款人违反法律法规或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提前收回贷款,并追究借款人相应责任。

  事实上,消费贷政策本意是惠民,但部分资金被挪用,倒逼银行加强贷后管理。社交媒体上有消费贷用户近期收到的短信显示,银行不仅要求客户上传凭证,还明确“逾期将冻结额度”或“要求提前结清”。  

截图来源:社交平台截图来源:社交平台

  部分用户的困惑在于,银行既未限制消费场景(如规定只能用于装修、教育),又要求“每笔消费都要凭证”,而实际上并非所有消费场景都方便开票。如一家银行 *** 告知客户,“需要提供开票日期在放款日起1个月内,凭证金额不低于90%,*抬头为持卡人姓名的*”,且消费凭证只能以*形式提供。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图片来源:社交平台

  此外,不同银行要求的消费凭证形式、审核侧重点也不同,部分客户困惑于执行标准不一。

  “银行一般就需要*,但是也有银行的现金贷、现金分期机打票就可以过,严一点的银行还需要收据和产品图。”前述城商行人士表示。

  他进一步透露,消费贷贷前检查基本还是和传统方式一样,主要筛选资质。“目前主要抓紧的是贷后追踪,各家银行对消费凭证的核查尺度不一样,当然这个和监管松紧程度有关,也和完成KPI难易程度相关。”

  “消费贷的特征是单笔金额小,资金使用分散,这是贷后管理的难点。”他认为,除了核查*,按理说银行还应该核查流水,但是跨账户、跨行、跨客户,“三跨”就是三座大山。

  “在贷后管理流程中,银行可以建立*、合同、收据重点关注台账,能够从系统抓取数据更好,要重点关注开票人信息。”他建议道。

  “虚开*一直是个产业。”有税务人士对记者坦言。

  灰产之所以能生长,一方面是由于用户需求本身就可能“来路不正”。

  正如上述城商行风控部负责人所言,“现在提供虚开*服务的中介收费不菲,而相当一部分客户花高成本都要套用消费贷,可能真就是以贷养贷,或贷款资金流入禁止领域的高风险客户。”

  另一方面,是合规的凭证服务尚未完全满足用户需求。目前,对企业客户,已有技术能够实现多渠道自动获取*,以及*开具、传递、接收、报销、结算、入账、归档等全程数字化。而针对个人“分散小额消费”场景的电子*归集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那么,能否用技术手段杜绝虚开凭证?记者注意到,深圳市税务局推出“区块链电子*”,经营者可以在区块链上实现*申领、开具、查验、入账;消费者可以实现链上储存、流转、报销。

  据介绍,区块链电子*将连接每一个*干系人,可以追溯*的来源、真伪和入账等信息,解决*流转过程中一票多报、虚报虚抵、真假难验等难题。

  “技术早就有了,但是受到客观制约和影响,目前还没有大面积推广。” 西部地区某省税务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区块链电子*的优势在于全流程完整追溯、信息不可篡改,能够有效规避假*,完善*监管流程。理论上,银行可直接调取链上数据,验证消费贷资金是否用于真实消费。

  然而,受制于商户端改造成本、用户习惯待培养、系统对接复杂等客观条件,这一应用尚未大规模推行。  

  尽管银行加强审核、税务推进技术溯源,中介仍有生存土壤。一方面,部分用户(如急需 *** )不愿等待银行宽限,选择“花钱买安心”;另一方面,小额分散消费的凭证需求(如买菜、打车),银行难以逐一核实,中介“包装”*仍有市场。  

  那么,是否所有贷款都需要“消费凭证”?小额信用贷是否可简化流程?这是当前用户对消费贷的一大争议点。

  有资深银行业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建议监管部门可出台“分级核查”指引,根据贷款金额、用户信用等级差异化要求。例如,对于大额消费贷(如超过20万),严格执行“凭证穿透式核查”;对于小额信用贷(如5万以下),可以简化凭证要求,比如用“电子支付记录+用户承诺函”替代。

  此外,对于如何缓解“凭证焦虑”,该人士建议,从银行层面,可以进一步优化凭证上传规则,如设定“季度总额凭证”替代“每笔消费凭证”,降低用户负担;在贷款合同中明确“需留存凭证类型”,通过App推送“消费凭证保存指南”等。

  从用户层面,加强教育,从“被动补凭证”到“主动留凭证”,明确“哪些消费需留痕”(如大额支出),减少不必要的困惑。 

  从平台层面,加速技术落地,可在消费贷集中领域(如商超、电商平台)试点区块链*,逐步扩大覆盖。支付平台可增加“凭证自动归档”功能,关联消费订单与凭证。

  他表示,解决凭证问题的核心是“让凭证从源头可追溯”。

  从用户的“*焦虑”到中介的“灰色生意”,再到银行的“风控紧箍”,这场围绕消费贷凭证的博弈,本质是金融监管精细化过程中的一次“压力测试”。  

  区块链电子*等技术手段,为解决“资金流向追溯”提供了可能,但尚待推广;中介灰产的存在,暴露了资金流向监管与用户习惯的鸿沟,需通过教育与规则优化弥合。这不仅需要技术填补信息鸿沟,监管划定行为边界,也需要用户提升金融素养。

  从“补票自证”到“断贷危机”,一张薄纸,串联起了用户的焦虑、银行的风控困境,以及一个隐秘生长的灰色市场。当我们扒开“消费凭证”的表层,看到的是金融机构“穿透式风控”与消费者“非标消费”之间的碰撞,更是利用信息差滋生灰产的温床。

  或许,真正的“精准监管”,是在“防风险”与“促便利”间找到平衡点——让合规的用户不被繁琐流程束缚,让违规的资金无处遁形。这不仅是消费贷的问题,更是整个金融体系走向成熟的必答题。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绿城管理控股于10月2日斥资157.16万港元回购50万股
  • 保诚将于10月16日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599821港元
  • 企展控股附属出售1.4万股Tesla股份及3.8万股PLTR股份
  • 假期出行持续火热,昨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近2.9亿人次
  • 固生堂于10月2日斥资476.67万港元回购15万股
  • 云工场于10月2日斥资959.3万港元回购200万股
  • 假期路网流量仍高位运行,多地冷空气来袭需警惕
  • 保险业首例债券违约!天安财险发布公告
  • 青春有Young|让城市看见乡野的耕耘,“蔬果主理人”成长记
  • 云锋金融:战略入股全球加密货币人寿保险公司Anthea及与其战略合作
  • 乌克兰宣布与尼加拉瓜断交
  • 联邦制药将于10月15日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17507港元
  • 环球友饮智能于10月2日起停牌 待刊发2025年年度业绩
  • 美能源部宣布终止近80亿美元新能源项目
  • 中国新经济投资拟按“2供1”基准进行供股
  • 匈牙利与法国签署长期液化天然气供应合同
  • 比特币向上升破120000美元
  • 50%关税!刚刚,突发警告!
  • 云顶新耀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后购股权计划合共授出7.4万份购股权
  • 基石科技控股拟折让约18.57%配售最多1.27亿股 净筹约7006万港元
  • 阿根廷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540千米
  • 深夜,中概股大爆发!美联储,降息大消息!
  • 最大射程超2000公里,美考虑向乌提供战斧导弹,普京发声!回应特朗普称俄是“纸老虎”
  • 德林控股:突触科技完成770万美元B轮融资
  • 修身堂出售2万股中国金融租赁股份
  • 宏辉集团:August Ally赎回于投资基金的可赎回非上市证券的投资
  • 修身堂:拟进一步出售中国金融租赁股份
  • WTI原油期货跌超2%
  • 爱帝宫:仲裁法院已确定首次聆讯于10月13日举行
  • 以色列称“全球坚韧船队”活动已结束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1.06%
  • 观察|裂痕加剧,德法六代机项目将走向何方?
  • 富时A50期指连续夜盘收跌0.40%
  • 长三角议事厅|智领长三角,擘画“人工智能+”新范式
  • WTI原油期货合约收跌2.1%
  • 中国资产持续获得追捧
  • COMEX黄金期货收跌0.43%
  • OpenAI请求驳回马斯克的商业机密诉讼
  • Perplexity AI在全球范围内免费推出Comet浏览器
  • 桥水旗舰宏观对冲基金飙升26% 势创2010年以来最佳表现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