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
当往昔熟悉的经典旋律在耳畔响起,也能映照出如今上海之夜的璀璨。国庆节,上海夜不眠,为市民游客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惬意玩乐。
政策与活动双轮驱动下,上海夜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特色在哪里?积攒了什么经验?带来了哪些启示?澎湃新闻推出“发现夜上海”系列报道,聚焦游客、青年、市民三个群体关注的夜经济场域,去感受夜的魅力。
本篇关注引领都市潮流的西岸梦中心。

9月15日,西岸梦中心滨水夜市入口。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摄
夜色下波光粼粼的黄浦江水,让每一位漫步在西岸梦中心滨水大道的游客流连忘返。如果说,西岸梦中心的“松弛感”集中在滨水大道,那它的“烟火气”,则在梦中心的多元业态中盛放。
今年7月,2025“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启动,GATE M西岸梦中心(简称“西岸梦中心”)获评上海首批“夜间经济人气地标”。自2024年8月开业算起,获得这一荣誉时,西岸梦中心还未满“周岁”。

9月15日,西岸梦中心的亲水风景。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摄
是什么让西岸梦中心脱颖而出、甚至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顶流”?澎湃新闻记者近日探访这一人气地标发现,“一江一河”天然滨水优势带来的松弛感,半是江风半是烟火的非标多元业态融合成为“标配”,西岸板块以文化为先导,十余年积累的艺术底蕴更是为其注入了灵魂,使之成为上海打造夜间经济的典型样板。
不过,知名度提升,也伴随着一些“成长的烦恼”。有受访者反映,客流量大导致排队时间延长、最后一公里出现拥堵;也有小店店主担忧,季节性的活动过后,是否还能维持这样的人气?这些都是西岸梦中心在升温中需要面对的冷思考。

8月19日晚,西岸梦中心的松弛感。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张云鹏 摄
滨江微度假的“松弛感”
西岸梦中心坐落于上海徐汇西岸滨江龙腾大道沿线,前身为曾经亚洲更大的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水泥厂,经过改造更新,2024年8月全新亮相。
可谓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很快,这里就成为年轻活力的文化商业新地标。记者走访中看到,800米的滨水大道,有供小孩滑板、骑自行车的公共区域,有随处可见的长台阶,供人席地而坐看江船悠悠。如果你想离江边再近一点,还能走下台阶,站在亲水平台,左手岸边灯光璀璨,右手边青青芦苇随风摇曳,百年前的码头,似乎随时准备拥抱下一艘靠岸的船。

22时许,西岸梦中心一角。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张云鹏 摄
滨水大道沿街一排轻餐饮商户,供走累的人们在江边喝杯小酒、吃点简餐、品尝咖啡,或者只是简单点杯奶茶。不少商户临江的外摆位“宠物友好”立牌尤为醒目,主人们带着“毛孩子”安静入座,没过几分钟,毛孩子们自来熟起来,主人们便或主动或被动加入了“宠物社交”。

因宠物而“社交”的年轻人。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摄
“周末一般每桌都要翻2到3次台,现在夜里西岸人太多了。”BiruBiru精酿的工作人员顾文豪透露,今年暑假,他们开始延时营业,工作日23时许打烊,每周五/六/日,延时经营至次日2时,“效果很好,店里夜里的客流量有了明显提升,坐在岸边吹着江风喝杯精酿,很有微度假的松弛感。”
家住附近的卢女士常常在江边遛狗。“因为我下班晚,经常晚上10点、11点来遛狗,也在这认识了很多爱犬人士。这里不单单宠物友好,其实整个生态都比较友好。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来,不管是消费的还是不消费的,时髦的还是朴素的,也不管是谈恋爱的、聊业务的、吐槽的,大家各自安好,还蛮有腔调蛮适合去班味的。”卢女士说道。

夏季延时营业公告。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摄
非标商业:半是江风半烟火
如果说,西岸梦中心的“松弛感”集中在滨水大道,那它的“烟火气”,则沿梦中心大道盛放。
矩形盒子般的建筑一幢接一幢,经过独具匠心的设计,视野开阔、空间层次分明,一层是较宽的南北内街,二层的许多户外平台与三层的公共步道形成立体且较窄的平行内街,让整个商业区既独立又连续,加之大片玻璃立面设计,江景仿佛也从建筑的缝隙中流淌进来,织出细密的景观视线网。
“在这里逛街很舒服,有一种买不买没关系,来享受各种不同的体验就好。”游客区先生说道。

江边小憩的游人。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摄
位于梦中心大道中区的BLOOMARKET,是街区的重点区域。这里原是水泥厂废料仓库,改造后保留了骨架结构,在工业风基础上加入大面积的热带植物。BLOOMARKET管理团队透露,这个名称基本概括西南梦中心滨水市集的商业模式——餐饮+市集,去年9月开业,今年围绕“吃加逛”升级,在餐饮基础上增加零售业态,打造逛吃一体的夜间消费空间。餐饮带来高频且稳定的客流,其他零售品牌又能丰富食客的消费体验,营造出一种更多元融合的商业形态。
多元业态的有机融合,也是西岸梦中心的鲜明标志。西岸梦中心方面介绍,相对“标准商业体”(标准店、标杆Mall)而言,这里从一开始就明确发展“非标商业”的模式,项目不单纯依赖零售额,更看重文化影响力、客群的黏性以及作为城市目的地的吸引力。比如,游客可以在运动品牌店楼上发现设计书店,再往上邂逅Livehouse;在工业风的筒仓里体验攀岩,这种“逛”的探索乐趣持续不断。

西岸梦中心,老厂房改造的餐饮+夜市区域。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摄
2021年,麦当劳中国总部迁址毗邻西岸梦中心的巨无霸大厦。“这里有文化艺术的殿堂,也汇聚了丰富的商业形态。有办公人群、家庭客群以及来自各地的游客,共同营造了一个既国际化又充满烟火气的活力社区。”采访中,麦当劳透露,这种多元、开放、创新的商业环境,也给了他们启发。今年,其位于西岸梦中心的门店也打造为开放式的宠物友好空间。
艺术底蕴沉淀为其注入灵魂
事实上,梦中心的“非标”基因根植于其所在地——徐汇西岸。这里本就是全球瞩目的艺术区,拥有西岸美术馆、西岸穹顶艺术中心、西岸大剧院等艺术机构,再往北还有徐汇滨江的龙美术馆、星美术馆等。可以说,西岸梦中心不是凭空建造一个商业体,而是作为“西岸文化走廊”上关键的功能拼图,天然承接了艺术观展人群,并将商业与艺术深度绑定,西岸板块以文化为先导,多年积累的艺术底蕴为其注入了灵魂。
今年8月,主舞台“水岸剧场”由西岸梦中心联合JZ Music(爵士上海)打造音乐节主场,在落日余晖中以滨水空间为载体,邀请专业乐队与歌手轮番登场,为市民游客带来惬意的音乐演出。每日在音乐节之后,还会有一部电影供预约游客一起观看。

22时许,西岸梦中心的年轻人。 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张云鹏 摄
“今晚预约进场的大概750人,已经算是人少的一天了。”8月19日当天,水岸电影节现场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主舞台“水岸剧场”17点30分开始音乐表演,19点开始播放露天电影,草坪上大家一起看电影,全流程都是免费的,只需在“西岸梦中心”小程序提前预约就可以了,都是场场爆满。
“在这里,艺术不是门票和演出,而是生活方式。”游客小徐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她就住在附近,下班后和朋友一起来江边吹吹风觉得很放松,而且西岸梦中心常常有各种音乐节和电影节,站累了还可以坐下来看看露天的电影。
采访中,也有受访者倾诉西岸梦中心“出圈”后的烦恼。“刚开业的时候过来人不算特别多,现在出名了,周末点个奶茶都要排队等上半个多小时。这周边各种文艺活动和商业活动都很多,越到这种时候越是各种排队。”游客李先生驱车7.8公里来体验夜市,“在龙腾大道最后一公里的时候,堵了差不多50分钟。建议运营方可以考虑在公众号上开发一个功能,实时查询拥挤度,提醒停车场剩余车位等。”

码头。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摄
整个9月,沿江区域每周五至周日晚间轮番上演Live演出,20点30分至24点四个时段的音乐表演涵盖流行、爵士等风格;剧院广场同步开启“水岸电影节”,《邪不压正》《霸王别姬》《流浪地球》等20余部经典影片分时段放映。
西岸梦中心透露,2025年“上海之夏”期间,其通过延时营业与夜间演艺活动,打造了“夜经济+文化体验”的沉浸式场景,7月整体客流环比上升23.8%,8月上升10.4%;其中,周五至周日三天,7、8月客流环比上升33.4%和9.7%。销售额方面,商业零售7月环比上升12.6%,8月上升10%,餐饮销售额7、8月环比上升10.7%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