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5中秋诗会》,将于10月5日至7日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央视频、央视网17:50首播;科教频道(CCTV-10)20:51播出。

央视中秋诗会 海报
据澎湃新闻记者向节目组了解,《2025中秋诗会》延续了以诗词咏中秋、以明月寄托团圆思念的主题,首次采取两地举办的形式,分别落地山东济南与新疆石河子,通过地域间的遥相呼应,节目实现了从节日文化到家国情怀的升华。
济南篇通过“鹊华丹青”“明湖秋月”“泉城印象”三个子主题,从历史文脉、自然风光、现代生活三个维度展现泉城的中秋韵味;石河子篇则依托新疆*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背景,将军垦文化、民族团结与新时代风貌融入诗会。通过东西部两座城市的遥相呼应,构建起一幅“东韵西风共此时”的文化长卷。

以诗词咏月抒怀
嘉宾:诗意领读,温情解读
今年中秋诗会邀请了康震、杨雨、郦波三位老师担任点评嘉宾,并以“诗意领读人”的身份贯穿节目始终。

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康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郦波
康震老师擅长将历史典故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比如在济南的诗会中,他结合《鹊华秋色图》的创作背景,娓娓道来赵孟頫与济南的文化渊源。杨雨老师的解读更注重情感共鸣,她从中秋团圆主题出发,挖掘诗词中的人情味与生活气息。郦波老师从时间维度展开思考,将古人对明月的咏叹与当代节日氛围相呼应。
值得一提的是,在石河子篇中,康震老师和杨雨老师化身“模特”,参与情景剧《搬新家》的表演,生动再现20世纪80年代八一棉纺织厂职工的生活场景。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活跃了现场气氛,更让诗词解读变得生动可感。他们以白居易“风吹仙袂飘飖举”的诗韵诠释“自家棉花做的时髦风衣”,诗词与石河子棉纺业从无到兴的奋斗印记生动呼应。
选手:组合多元,温情竞技
今年参赛选手延续了以双人组合参赛的形式,6组选手涵盖爷孙、夫妻、兄妹、父女、同学等多种关系,年龄跨度从小学二年级到退休老人,职业背景涉及农民、警察、学生、油田工人等。
其中,“岁月静好”父女组合的故事颇令人动容。父亲张保国是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原副支队长,从事排爆工作25年,处置涉爆现场130多次;女儿张汝佳继承父亲事业,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在节目中,父女二人通过诗词竞答展现默契配合,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传递出特殊职业背景下的团圆期盼。
据节目组介绍,此次中秋诗会选手选拔注重真实性与代表性,节目组从众多报名家庭中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组合,确保每位选手都能代表某一群体或某种亲情关系。
节目:科技赋能,古今对话
《2025中秋诗会》在节目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实现多重突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济南篇中,节目组对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进行创新演绎,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实时沉浸于古画意境中。鹊山生态文化区尚在建设中的未来风貌,也借助虚拟技术提前呈现,实现古典诗意与现代都市的时空对话。

“画中有诗”
而在新疆石河子,节目组干脆把石河子美食街、非遗文创店搬到现场。主持人、嘉宾共赴石河子的人间烟火,著名的“八毛”凉皮大融合口味是全国各地之一代军垦人共赴石河子艰苦创业的体现,水果的清甜、烤肉的香气、更有非遗产品的巧思,让观众切身感受到石河子从戈壁到绿洲的蜕变。
节目中非遗传承人、各行手艺人用他们的匠心与热情,将传统文化融入技艺当中——剪纸手艺人用飞舞的剪刀幻化出“采菊东篱下”的悠然,煎饼花手艺人则用轻薄如纸的煎饼拼出“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华艳。一道“糖醋黄河鲤鱼”引出李白“点额不成龙”的历史典故;一块“葡萄软月”鲁式月饼,让人联想到苏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美食滋味。
题目:地域特色,古今交融
今年中秋诗会的题库构建体现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视野。时间上涵盖从《诗经》到唐宋诗词的经典篇目,题材上兼顾咏月、思乡、山水、边塞等传统类别,同时融入与非遗、民俗相关的创新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节目深度挖掘与山东、济南相关的诗词作品,使地域文化成为诗词解读的生动注脚。
除了节目现场出题,实景题也成为连接诗词与现实的重要纽带。康震老师在黄河边出题,将桥梁的彩虹意象与诗词中的黄河描写相结合;大明湖、趵突泉等济南地标与相关诗词形成呼应,使自然景观成为诗词解读的活态教材。石河子篇的题目则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从军垦博物馆的“百结衣”到军垦之一连的地窝子,让观众透过实物、实景,在文化溯源中感受时代变迁,触摸石河子从“荒滩戈壁”起步的艰辛、发展的不易。
舞台:山水意境,诗意空间
今年中秋诗会的舞台主视觉设计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为核心理念,巧妙融合两地自然景观与中秋的文化意象。舞台主体造型取材于鹊山、华山以及奔流其间的黄河,地坪设计成蜿蜒的“河道”,配以虚拟技术营造的波浪效果,呈现山水相依的壮阔景象。

虚拟视觉系统以《鹊华秋色图》为蓝本构建山水空间
技术赋能依旧是今年舞台设计的突出亮点。虚拟视觉系统以《鹊华秋色图》为蓝本,构建出极具想象力的山水空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意境通过动态画面外化为视觉符号,实现了诗词意境的立体化呈现,让观众在诗词中感受团圆温情,在明月 *** 会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