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经河道干涸、土房倾颓的空心村——北京郊区的南山村,近些年随着老村改造与艺术节的落地,正呈现出新的生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度参与了南山村的艺术蜕变,南山村驻村之一书记孟超就来自清华美院。
国庆期间,结合“艺蕴青绿”2025北京南山艺术季的举办,澎湃新闻实地探访了南山村的艺术乡建。

南山村
从古老村庄到艺术乌托邦
南山村在北京城区东偏北方向约八十公里处,位于北京平谷区的东南端。傍晚时分,绝大多数的村庄都沉沉地陷入黑暗,但这里高低错落地分布在河渠两岸、村庄茂密的林中的民宿则灯火通明,像一个热闹的世外桃源。

傍晚的南山村
据了解,2023年以来,平谷区将这里打造成新型乡村社区试点, *** 盘活村庄闲置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低效农用地和林地,进行村落有机更新。
过去的两年间,南山村把区域内226处民房和3处村集体土地进行更新改造,通过房屋和土地租赁流转,规划建设了70户不同风格的民宿及10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这些民宿有不同的设计主题,有宠物主题的“萌宠号”,有武侠主题的“聚一堂”,有航海主题的“船上居”,这些民宿大多数空间疏朗,与青山农田为邻,有天台和小院,满足城市游民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期待。

南山村民房改造民宿
另外,这里也是“平急两用”新型乡村。“平急两用”是一种城市建设的创新理念,将平时使用和应急使用有机结合。南山村所在的平谷区夏季多雨,在2024年,南山村就成功应对了平谷区多次暴雨和区域性大洪水,有效转移和安置群众。而平时,这里就是一座乡民和游客们共享的恬静、美丽的村庄。我们探访时可以发现,村子里将很多废弃的农具、木板等等改造成可供玩耍攀爬的滑梯、跷跷板等游乐设施。
农具是农耕文明的骨骼与肌肉,承载着土地的记忆和一代人的劳作史。把农具变为游乐设施,也完成了一次从 “生产的工具”到“游戏的媒介” 的符号转换。这种 “就地取材” 的创作,增强了公共空间的艺术辨识度与地方特色。

废弃农具、木板等拼成的大巨人
国庆假期和艺术节期间,来到这里的游客也显著增多,这个古老的村落成为了一个热闹的艺术园区。
新的艺术季,聚焦“南山风物”
近年来,艺术乡建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师生深入乡村大地,通过艺术手段参与乡村建设,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南山村的艺术蜕变就离不开清华美院的深度参与。
2024年以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平谷区人民 *** 以“校地合作赋能艺术乡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派驻村之一书记、设立“艺术游民”基地、筹建“中国乡村美学馆”、创办大地艺术季、打造农村艺术市集、升级农产品包装设计等形式,引导艺术家、设计师们来到南山村。

南山村的“艺术实践”
“艺蕴青绿”2025北京南山艺术季是这些“艺术游民”们在这里的新的实践,这一艺术季聚焦“南山风物”,更加突出主题性、在地性和文化性,并特别邀请了以李象群、董书兵、陈辉、马天羽等知名艺术家为代表的创作团队,共同推出《桃仙荟》《南山之子》《南山精灵》《桃淘》《李锴像》等30余件艺术作品,为南山村增添了新的艺术地标。

《南山之子》
这些作品均以南山村的自然风光、历史记忆和特色农业为创作灵感,把平谷大桃、山间灵宠转化为了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
名为《南山精灵》的作品,以“自然共生”为核心灵感,将森林精灵的可爱形象融入雕塑语言。通过精灵与绿色环境的互动,传递出自然孕育生机、人类守护生态的环保理念;平谷以桃子闻名,《桃之夭夭》借助户外耐力板的通透感,让画中桃花与后方村景交融;《南山花火》,以多巴胺色彩美学为语言,在村落草地上构建一片破土而出的梦幻花丛,让色彩矩阵与自然场域对话。

《桃之夭夭》

河道中的石头 *** 的小人儿装置
在南山村的高处,一尊《李锴像》也落成。《李锴像》以画作《独树图》为原型。李锴为清代文人,他对辽东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他晚年曾在平谷南山村隐居30余年、其提字“倒影潭”石刻仍完好保留在南山村。此次为李锴塑像旨在增添南山村的文化气息,将历史人物重现在观众面前。

《李锴像》
雕塑家董书兵的《南山之子》,以镍青铜打造巨大婴儿酣睡于捕梦网摇篮的形象,传递出宁静纯真的氛围;陈辉教授等人的《春风灼灼》,利用龙骨铁架、可再生涤纶纱线和光纤灯带,抽象展现桃花之美;还有废弃桃筐垒成“水立方”,在夜晚的山间色彩变幻。

《桃立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孟超作为南山村驻村之一书记,参与了2025南山艺术季的筹备工作,对于南山村的艺术改造,孟超也有许多自己的思考。
孟超认为,在艺术乡建实践中,存在两种片面认识:一种认为艺术乡建就是对乡村的单向帮扶;另一种则把乡村当成试验田,希望开展天马行空的创作实验。这两种片面认识,均不利于艺术乡建的有效开展。
“看待艺术乡建,既不能简单理解为单向帮扶,也不能片面视为创作实验。它应是艺术乡建组织者、参与者在以学生姿态深入了解乡村之后,通过艺术审美等手段,携手村民延续乡村文脉、深耕乡土文化、开展地域美学的艺术转化,进而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孟超提出。

乡村可供孩子攀爬玩耍的装置
孟超介绍,在多数艺术乡建实践中,艺术家与当地农民是同吃同住同工作的。艺术乡建中,在地创作的作品普遍体积较大,很多艺术家的构想需要多个工种配合完成,一些大型雕塑、巨型装置,往往需要工种齐全的施工队协助,当地村民成为不二之选。

小兔墙灯,有艺术的美感,也给村庄照明
村里一条快干涸的独乐河原叫“都漏河”,因泥沙淤积,河水渗入地下,最终只剩下一道裂开的河床。团队根据村民的讲述多方考察,最终决定挖走淤积的泥沙,在地势低洼处凿出一方浅塘,并依据地势,在这里设计打造了石阶。

南山村河道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