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五个憨态可掬的福娃成为一代人的温暖记忆。这些在中华文化中孕育而生的“中国使者”,用“北京欢迎你”的谐音传递热忱,历经岁月仍然以孩子般天真的笑容感染世人,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奥运精神,更是一个民族对世界的祝福。
而在这背后,是无数张草图、反复推敲和一颗为中国而设计的赤子之心。从“福娃之父”到“和平艺术家”,韩美林一生都在用创作诠释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家国情怀的传承。他的每一件作品里,都藏着东方的当代寓言:是刻在骨血里的勤勉与倔强,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艺术自觉。
一夜绘福娃
作为一场让中华文化闪耀全球的体育盛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需要一位能诠释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家,韩美林是不二之选。然而,吉祥物面向全球、覆盖不同年龄层,还要兼顾文化深度,各方期待自然截然不同——有人希望突出传统文化符号,有人期待具有现代简约的风格,还有人则关注能否让孩子喜爱、让国际观众读懂。

面对“众口难调”的压力,韩美林始终坚守“为中华民族负责”的原则。他跳出刻板地表达,用一夜时间设计出五个圆润灵动的娃娃,并将中国“福文化”刻进每个娃娃的名字里,福娃以“北京欢迎你”的谐音向世界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
王宁:带着14亿人对这个吉祥物的期待,您的压力得多大?
韩美林:众口难调。你再有美感,人家没说美感你怎么办?的的确确,我真是不想干了。
王宁:让您这样一个大艺术家都有点不知道该从哪下手了。那您怎么办,您怎么坚持自己的原则?
韩美林:那天晚上夜里十二点,我说你们都走,我一夜把它设计出来。几十个领导都来指导,我听谁的?我说我听我的,你们都走吧。都睡觉去了。我一夜我吃了两次救心丸,淋了一次冷水澡,早上画出来了。我说就是它了。第二天早上没想到,我们吃早饭的时候,全桌都说我们见到曙光了。
解码古字创“天书”
早年间,韩美林在各地博物馆、遗址考察时,发现商周至秦汉的甲骨文、金文中有大量未被破译、形似符号的古文字,这些极具张力的文字让他感到震撼。从此,他便开启了对“失考”古文字的搜集与创作之旅。他将已识读的文字剔除,将余下数千个符号重新进行梳理,赋予其流畅线条与现代艺术活力。每天描摹誊抄,即使胳膊肘磨破也没有停歇,最终汇集成《天书》系列。

韩美林的艺术始终在完成一场跨越疆界的对话。就像他耗尽心力钻研的“天书”符号,纵使它们笔画各异、源自不同时空,站在这些作品前,你会产生奇妙的错觉:这些文字似乎在呼吸,在低语。它们拒绝被解读,而又渴望被感知。韩美林深知,这些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符号,我们必须将它记下来。他说:“500年以后不一定记住韩美林的名字,但是韩美林留下的这本书,我们后代永远不会忘记。”

王宁:您一天写多长时间?
韩美林:一天没有时间,十六七个,十七八个小时,入了迷了,没有办法。
王宁:什么让您这么入迷?
韩美林:它比美人还美。我不管大家你看得懂也好,你看不懂也好,你感觉这些文字是不是挺好看的,像些小孩一样,你会爱它,这些多好玩啊。
王宁:所以天书虽然我们不知道它的意思,但其实您也在书写一个故事,是吗?
韩美林:我在书写一个无标题音乐。一个艺术家怎么能不爱他自己的国家的文化,你一辈子学不完中国的东西,中国的东西太深厚了。
让艺术走进寻常生活
为了搜集“天书”里的素材,韩美林搭着他的“艺术大篷车”走遍祖国各地。当这些古文字符号再次向世人展现出震撼魅力时,韩美林的探索也从未止步,他继续到田间乡野里、民间艺术中,寻找更生动的“天书”。

从1977年起,韩美林带着团队穿梭在祖国大地,他的“艺术大篷车”从最初的自行车,变成了自己的车,行程超几十万公里,探寻剪纸、面人、扎染、铜鼓、岩画等艺术形式,帮小工厂设计作品,在各地建立工作室,培养民间艺术人才。他的艺术之路来源于民间智慧,他也将自己的艺术成就回馈给民间烟火。他将毕生积累的成果化作五座免费开放的艺术馆——没有围栏、免费开放,为大众推开了那扇曾被视作高不可攀的审美之门。

王宁:为什么要捐给各个城市,让它们在这个城市里变成一个公共客厅?
韩美林:我希望对美育教育,能够起一点微小的作用。孩子的教育,基础教育很重要,有时候孩子真是看展览会之后,这一辈子当了画家。
王宁:孩子们的美育教育,您觉得怎么样才是正确的、才是他们需要的?
韩美林:不要强迫他们、影响他,他来看就看,他不来看就算了。他来看,他趴在那,说明被它吸引住了。
王宁:其实这五个馆捐给各个城市之后,不仅仅是美育教育,大家突然发现这个艺术不是束之高阁的,高高在上的,这艺术好像跟我们都有点关系。
韩美林:它本来就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