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于父母精神障碍的子女死亡率为每万人年7.93例,而未暴露子女的死亡率仅为每万人年3.55例。
·父母患有“绝望病”,其子女(8-15岁)发生自杀或自伤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67%。如果父母双方都患病,风险几乎翻倍。
父母的精神健康状况不仅影响他们自己,也深刻地投射在孩子的成长轨迹上。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这会影响孩子的发育和心理健康,但其对孩子长期生存的深远影响却鲜为人知。近期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上的两项大规模研究揭示了一个沉重的现实:父母的精神问题,可能与子女过早死亡和自杀风险的显著增加存在密切关联。
之一项研究于9月24日发表在精神病学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上,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团队领导。研究人员对瑞典全国超过350万人的数据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跟踪调查,旨在探究父母的精神障碍与子女截至中年时期的死亡风险之间的联系。
父母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障碍等多种类型,以往研究更多关注其对婴儿死亡率和儿童发育的影响。而这项研究首次系统地将父母精神障碍与子女长期死亡风险联系起来。
这项研究的规模和随访时间都极为惊人。研究对象涵盖了从1973年到2014年间在瑞典出生的近355万名个体及其父母,并一直追踪到2023年底,此时研究对象的年龄更大已达51岁。
数据显示,与父母健康者相比,有一方或双方父母曾被诊断出患有精神障碍的子女,其死亡率明显更高。数据显示,暴露于父母精神障碍的子女死亡率为每万人年7.93例,而未暴露子女的死亡率仅为每万人年3.55例。
在调整了多项影响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父母患有精神障碍的子女,其全因死亡风险高出113%;死于自然原因(如疾病)的风险高出88%;死于非自然原因(如意外、自杀)的风险更是高出145%。
不同类型的父母精神障碍都与子女死亡风险增加相关,风险比从进食障碍的1.58到智力障碍的2.22不等。“如果父母双方都被诊断为精神障碍,子女的死亡风险更高,”研究者们在论文中写道,“当父母双方都患有精神障碍时,子女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至3.35倍,非自然死亡风险高达4.24倍。”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联在非自然死亡(如自杀、意外伤害等)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还发现,无论父母在孩子多大年龄时被诊断,也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患病,这种关联都持续存在。
无独有偶,另一项于9月12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 *** 开放》(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将目光更具体地聚焦于父母的“绝望病”(Diseases of Despair,特指药物滥用、酒精相关疾病和自杀行为)与青少年子女自杀事件的关联上。
该研究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团队主导,分析了一个包含超过56万个至少一位家长患精神疾病的美国家庭的保险索赔数据库。结果发现,父母患有“绝望病”,其子女(8-15岁)发生自杀或自伤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67%。如果父母双方都患病,风险几乎翻倍。
结合不同人群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关联在特定群体中表现得更为严峻。在8至11岁的低龄女孩中,这种风险增加了两倍多(风险比为3.12)。而母亲的“绝望病”相比于父亲,对子女的负面影响更大。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成年人中‘绝望病’的流行,可能与近二十年来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增加存在关联,”该论文的作者在文中写道。“改善对这些父母的治疗,并对其子女进行系统性的筛查和干预,可能有助于降低青少年自杀率。”
尽管这些研究揭示了强烈的关联,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的精神问题直接“导致”了子女的悲剧。研究者们强调,这属于关联性发现,而非因果关系证明。其背后的机制可能非常复杂,可能涉及遗传易感性、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忽视、虐待、社会经济压力以及子女自身出现精神问题的风险增加等多种因素的交织。
作者们也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例如,美国的研究数据来自商业保险数据库,无法完全代表所有人群;研究所依赖的诊断代码也可能存在偏差。此外,还有许多潜在的混杂因素(如家庭暴力、贫困等)难以被完全排除。
尽管如此,这两项研究的结论共同指向了一个明确的警示:父母的精神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家庭及社会问题,其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远和致命。这些发现强调了为存在精神障碍的父母及其家庭提供全面支持的紧迫性。
参考文献:
Wang H, László KD. Parental Mental Disorders and Offspring Mortality up to Middle Age. JAMA Psychiatry. 2025;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5.2572
Brent DA, Hur K, Gibbons JB, et al. Parental Diseases of Despair and Suicidal Events in Their Children. JAMA Network Open. 2025;8(9):e253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