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 10 月 11 日讯(记者 朱欣悦)10 月 12 日,是已故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的生日。有娃哈哈的员工已经准备了蛋糕鲜花,用以缅怀这位实干老掌门。
而前一日,宗馥莉再度卸任董事长的消息,却让外界再次聚焦于娃哈哈跌宕的传承之路。
从 2024 年接掌大权到此次正式卸任,宗馥莉在娃哈哈董事长位置上两度请辞,最终以卸下所有职务结束了短暂的掌舵生涯。
她的身上从不缺少话题,作为管理者,她的聪明与野心清晰可见,她始终渴望突破父辈光环,构建自己的商业版图。但她的经营思维与国内经济生态、企业实际需求的水土不服,也成为争议焦点。
更具反差的是,她曾以公关部长身份为父亲打造出 " 布鞋首富 " 的国民形象,将其一手捧上神坛;而作为接班人,她的改革与决策却打破了品牌过往的完美滤镜,被不少人认为是将父亲的神坛与企业的遮羞布一同撕下。也让娃哈哈在传承与变革的十字路口,面临更多审视与挑战。
2024 年 2 月,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与世长辞。在随后的悼念会上,宗馥莉以核心家属的身份到场。从行业预期与企业传承逻辑来看,作为宗庆后生前明确的接班人选,宗馥莉顺利接过娃哈哈的管理接力棒,几乎没有悬念,标志着这家国民饮料企业正式进入了 " 宗馥莉时代 "。
长久以来,娃哈哈这三个字几乎是宗庆后个人的商业图腾,他以 42 岁之龄接手校办企业、缔造千亿饮料帝国的故事,让公众早已形成 " 娃哈哈即宗庆后 " 的认知惯性。直到宗馥莉接棒,人们才猛然惊觉:这家国民品牌的底色,其实带着深刻的国资烙印。
娃哈哈集团的股权结构由三方构成,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 46%,宗馥莉持股 29.4%,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以下简称:职工持股会)持股 24.6%。
在 *** 方与宗馥莉的持股均无争议的背景下,持有 24.6% 的职工持股会,成为决定娃哈哈未来执掌权的核心变量。
此时,一场围绕职工持股会的诉讼纠纷,将这家国民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与治理矛盾首次推向台前。
这场诉讼的根源可追溯至宗庆后掌舵时期的股权调整。2018 年,娃哈哈推行股权改革,将职工持有的实际股份转为干股,仅保留分红权而取消所有权,同时以税后每股 2.1 元的价格回购员工直接持股。
当时宗庆后的个人向心力暂时压制了潜在不满,但隐患已然埋下。而宗馥莉接手后,曾要求员工分批转签劳动合同至宗馥莉实控的宏胜饮料集团,被员工解读为 " 剥离娃哈哈身份、取消干股分红 " 的信号。更令老员工不满的是,近年分红持续减少,与历史水平相去甚远,而 2018 年的回购被部分离职员工直指为 " 强行回购 ",当时曾导致大批老员工、区域经理离职。多重因素叠加下,职工持股会及员工的不满情绪最终转化为司法行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4 年 9 月,已有超过 50 名员工正式提起诉讼,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表面上看,双方争议的核心是股权回购协议的法律效力,但这场 *** 的终极指向,实则是宗馥莉本人。
" 其实这么多年下来,靠之前的分红,当初投入的成本早就收回来了。" 一位参与诉讼的娃哈哈前高管在接受蓝鲸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此次坚持 *** ,经济利益并非首要目的。
针对职工持股会的归属问题,今年 8 月,娃哈哈法务方面通过书面向界面 . 新闻回应称,目前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职工持股会)就宗馥莉女士一人;因为一些诉讼案件的存在,所以尚未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这一回应虽明确了宗馥莉对职工持股会的主张,却也侧面印证了股权争议尚未尘埃落定。
事实上,信任危机是所有继承人在权力交接中都要面对的必答题。就像历史上无数次权力更迭所印证的那样,继承人的身份只是一张入场券,真正的核心是能否在其位上打破既有阻力、建立让各方信服的权威,并为组织构建起长远发展的长效机制。
对宗馥莉而言,这一切最终都要落到最实在的结果上,带领娃哈哈的股东赚到分红、让跟着企业打拼的员工拿到实惠。
然而就在权力交接与内部纠纷尚未平息之际,宗馥莉却走出了一步争议极大的棋,她动用了家族信托资金。
这一步将娃哈哈的传承风波从企业治理层面,彻底拖入家族财产分割的漩涡。更棘手的是,由于娃哈哈 46% 的股权归属国资,家族信托资金的处置是否与企业资产存在潜在关联,直接引发了外界对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的拷问,让本就复杂的局面雪上加霜。
矛盾还在持续升级。今年 8 月末,宗馥莉及娃哈哈法务部门做出了一个 " 突破常规 " 的操作,向更高人民法院以及更高人民检察院等多部门投诉举报杭州上城区法院。他们控诉杭州上城区法院在审理 " 娃哈哈集团职工持股会股权案 " 中存在 " 进展缓慢 "、" 送达违规 " 等程序问题。
这一举措直接将企业与司法机关的矛盾摆上台面。
" 前人曾说过‘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可宗馥莉却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几乎是把所有人都推向了她的对立面。" 一位娃哈哈高管在接受蓝鲸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此形容宗馥莉的境遇。
这番评价并非危言耸听,其叔叔、娃哈哈早期创始人之一的宗泽后更是直接批评她 " 目中无人、六亲不认 "。
与此同时,宗馥莉也加快了对其核心掌控的宏胜系的动作。宏胜是娃哈哈的关联公司,2003 年成立初期承接娃哈哈代工业务,由宗馥莉 100% 控股。如今宏胜的业务范围逐步扩展到上游的高端设备制造和原料配料研发,中下游的印刷包装、饮料生产,以及终端的物流、营销,并拥有 40 多家子公司及 100 多条生产线。
作为她个人商业版图的核心载体,宏胜近期在业务布局与资源整合上的节奏明显提速,与娃哈哈内部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
直至今年 9 月,蓝鲸新闻了解到,由宗馥莉实际控制的宗胜系企业将于明年正式启用全新品牌 " 娃小宗 ",这意味着承载近 40 年国民记忆的 " 娃哈哈 " 品牌,或将在 2026 年新销售年度起逐步退出宗馥莉主导的业务体系。
此次品牌变动的核心原因也被披露出来,因复杂的历史相关问题不能在近期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公司经营始终暴露在相关法律风险之下。因此,我们不得不做出以上的安排,在现行股权架构下," 娃哈哈 " 商标的使用,须获得娃哈哈集团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否则任何一方均无权使用。
对于这一变动,一位娃哈哈前高管向蓝鲸新闻记者直言,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宗馥莉正在放弃 " 娃哈哈 ",选择自立门户。
从试图接掌国民品牌,到逐步剥离 " 娃哈哈 " 标签,短短一年之间,宗馥莉接班人故事彻底转向。
然而,娃哈哈的局势并未趋于平稳,反而在近期进一步恶化。
今年 10 月 2 日,娃哈哈集团的核心成员严学峰因涉嫌违纪,被杭州市上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立案审查,不过他已于 10 月 5 日结束审查,目前回到宏胜集团正常上班。
风波并未就此止步。有知情人士向蓝鲸新闻记者透露,宗馥莉团队中地位更高的核心成员祝丽丹,也被 " 带走调查 "。" 祝丽丹在团队中是实权派核心,地位远在严学峰之上 "。
天眼查显示,祝丽丹在娃哈哈系统内 167 家公司任职,其中担任法人代表的公司有 158 家,担任高管的也有 158 家公司,通常的高管职务是董事、经理等。
对于这一系列核心人员变动,外界普遍解读为,娃哈哈与其股东之间原本微妙的协作关系,正面临严峻考验,此前隐藏的分歧已逐渐浮出水面,亟须通过深度沟通化解分歧、达成共识。
管理层的动荡紧接着到来。
10 月 10 日,宗馥莉再次辞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等相关职务。次日,据界面 . 新闻报道,娃哈哈集团总经理由其宏胜集团核心成员许思敏接棒。在 10 月 10 日之前,许思敏隶属于宏胜集团法务部,职务是法务部部长。10 月 11 日,许思敏的具体职务无法在该集团内部 OA 系统查询到。
有娃哈哈前高管对蓝鲸新闻记者表示,大股东任董事长,二股东做总经理,也是合理的。
基于此,武汉二厂创始人兰世立对蓝鲸新闻记者分析指出,娃哈哈后续大概率将推进国有化进程,未来或将由国资主导运营,或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管理。
对于娃哈哈及宗馥莉的未来走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娃哈哈前高管也向蓝鲸新闻记者表达了观点 , 从市场基础来看,经销商与消费者对娃哈哈品牌仍保持较高认可度,企业未来应能维持正常运营;但对宗馥莉而言,独立运作 " 娃小宗 " 品牌将面临不小挑战。尽管依托宏胜集团的现有基础,品牌有望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最终能否成功仍需接受市场检验。
该前高管进一步判断,若宗馥莉能成功将‘娃小宗’运作起来,在品牌具备一定市场价值后,选择在合适时机完成出售,或许会成为她当前困境下的更优解。既能摆脱娃哈哈传承的沉重包袱,也能为自己的商业生涯找到新的出口。" 只是,这条路径上,仍横亘着团队动荡、资源分割与市场竞争的多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