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经过长达7个多月的市场化公开选聘,珠海华润银行(下称“华润银行”)宣布聘任袁志忠担任行长。
目前,袁志忠的行长任职资格尚待监管核准,暂代为履行行长职责,其将接棒升任董事长的钱曦,成为华润银行近年来第二位通过市场化选聘上任的行长。
华润银行当前资产规模已超4500亿元,但近年来经营压力显著,面临息差收窄、业绩下滑的困境。2025年半年报显示,华润银行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8.55%,净利润同比缩水25.80%。
作为的一名老将,袁志忠此前深耕广东本土,也有跨境金融服务方面的经验。其上任后,如何破局华润银行的业绩困境,值得期待。
中行老将获聘新行长
华润银行官网10月13日信息显示,该行当前管理团队人员包括党委书记、董事长钱曦;党委副书记、行长袁志忠;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事长高一郎。不过其中也特别标注,袁志忠“行长任职资格待监管核准,目前代为履行行长职责”。
袁志忠的行长一职由华润银行经市场化选聘而来。今年2月16日,华润银行发布总行行长“招募令”,其中勾勒了对这位新行长的期待:应聘者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75年1月1日后出生),党龄5年以上;担任过国有大行、股份行一级分行(资产规模4000亿元以上)行长(含相当职务),或4000亿元以上规模的城商行、农商行总行副行长及以上职务,且任职3年以上。
作为中国银行的一名老将,袁志忠的履历显然高度契合上述要求。公开资料显示,他深耕广东金融业多年,基层及管理经验丰富,曾担任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2013年12月起任中国银行广州珠江支行行长、党委书记;2019年6月升任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在跨境金融领域,袁志忠亦具备实战经验。2024年11月,他以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副行长身份出席公开活动,介绍了中行“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以及新加坡分行为中新企业定制的金融服务和跨境撮合方案。
这样兼具本土深耕与跨境视野的背景,正与华润银行近年来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作为注册并成长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银行,记者注意到,华润银行曾在相关财报中多次强调深耕本地经济和发力跨境金融。如,该行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深耕本地经济,“作为注册并成长于大湾区的金融建设重要参与者,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借助搭建多功能自由贸易(电子围网)分账核算体系,推动跨境金融中心成立,积极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同时“聚焦湾区国央企、优质民营企业等重点客群结合供应链金融的全链条、全流程、全场景,持续推动适配产品的创新研发”。
值得一提的是,华润银行现任董事长钱曦同样通过市场化选聘渠道加入该行。2013年,时任高管的钱曦通过公开选聘出任华润银行行长,履职仅一年后即升任董事长。袁志忠此次接任,正是填补钱曦晋升后留下的职位空缺。
华润银行成立于1996年12月,2010年1月华润集团和珠海市 *** 对珠海市商业银行成功实施战略重组并完成更名。截至2024年末,华润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49.77%,为该行之一大股东。
然而,虽地处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省,近年来华润银行的经营发展上的压力却不容忽视。今年上半年,华润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2.42亿元,同比下滑8.55%;实现净利润4.71亿元,同比下滑25.80%。拉长时间线来看,华润银行净利润在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间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从20.03亿元降至4.71亿元,三年累计降幅达76.49%。
市场化“海选”行长频现
2021年,原银保监会印发的《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的通知》提到,鼓励银行保险机构采用市场化选聘机制,以公开、透明的方式选聘高级管理人员,持续提升高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当前,银行管理人员聘任方式包括内部擢升、系统内调任、公开 *** 等。不过近年来,公开招募、市场化选聘成为众多银行吸纳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今年1月,银行面向全社会公开选聘总行行长1名、总行副行长2名。今年6月,本溪银行也发布了市场化选聘行长的公告。更早之前,献县融和村镇银行、湖州银行、天津银行、珠海农商行、天津农商行等也发布过行长或副行长“招募令”,从 *** 要求来看,具有大型银行背景及年轻化的人才更受青睐,部分岗位职责也明显向科技金融倾斜。
除了高管,也有银行通过市场化的方式 *** 中层管理人员。2024年11月,曾公告, *** 管理型支行负责人岗位3人至5人。今年8月,赣州银行公开 *** 5名中层管理人员,均为总行下属部门的副总经理,且均要求年龄45周岁(含)以下。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市场化选拔高管拓宽了人才来源渠道,打破内部晋升的固有模式,能吸引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优秀人才投身中小银行,带来多元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 *** ,激发创新活力。
“以市场标准评估候选人,更专业、客观,且注重业绩和技能,选出的高管更能胜任银行业务并推动银行在竞争中发展。”支培元表示。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则向《华夏时报》记者进一步指出,公开 *** 要配上巿场化的薪酬、考核等机制,既要把人招进来,更要赋予舞台和空间,真正把高管人才用好、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