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不再“光大”?

音符科技网

作者 | 围观群众

开银行,不大不行,光大也不行。

在行业高度同质化竞争的当下,除了大,银行更需注重对自身特色和长板的塑造。

7.2 万亿光大银行,就正经历这样的过程。

2024 年 8 月,郝成正式出任光大银行行长,这位工程师出身的技术人才,甫一上任就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业务上加码科技金融,打破科技和业务条线的壁垒;内控上强化铁腕治理,上任后多家分行一把手出现变动,引发行业关注。

只是风暴之后,光大交出的答卷,仍难让市场满意。

2025 年上半年,光大实现营收 659.18 亿元,同比 2024 年中下降 5.57%。光大银行营收已经连续 11 个季度呈现同比下滑。

归母净利看似同比微增 0.55%,但其实与不良认定标准放宽,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减少有关。

今年一季度,光大以 1.97 的净息差位居 12 家股份行首位,到了上半年,其净息差骤降至 1.40,跌落至倒数第三位,仅略优于民生和渤海。

资产规模突破 7 万亿的光大银行,似乎仍未破除 " 大而不强 " 魔咒。

光大的业绩颓势仍在持续。

2022 年中报之后,光大营收走势掉头向下,尤其是在 2024 年年中,同比猛降超 60 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归母净利润始终表现稳定,甚至还能保持缓慢增长,看上去韧性十足。

只不过这种韧性,到底有多少 " 含金量 "?

答案藏在同期的信用减值变动里。2024 年、2025 年中报期,光大两次大幅下调信用减值损失,降幅分别高达 23.84% 和 21.49%。

信用减值损失被用作净利润" 蓄水池 ",已经是行业通行做法,但像光大这样的大手笔,并不常见。

站在会计处理的视角,信用减值损失衡量的是金融资产的预期信用损失,其计提规模理应与资产质量密切相关。

光大的资产质量,支持如此大幅的减少计提吗?

若是仅看不良贷款率,从 2020 年开始,光大的不良率总体一路下行,近两年表现都较为稳定,资产质量似乎好转明显。

问题是不良率本身,貌似也存在 " 水分 "。

按照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制定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新会计准则(IFRS9)认定的 " 第三阶段 " 贷款,需要全部认定为不良贷款。

所谓第三阶段贷款,指的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出现客观减值证据的金融资产。

以此口径,光大银行 2025 年年中被认定为阶段三的贷款总额为 606.14 亿元,理应全部计入不良。

但实际上,同期光大的不良贷款为 509.15 亿元,相当于存在近百亿的认定缺口。

以类似方式计算,光大银行近几年的不良贷款认定率变动如下:

这意味着,在阶段三贷款规模增长的同时,光大对不良贷款的认定反倒在肉眼可见的变得宽松。

那么光大银行的资产质量到底如何?

不可否认的是,光大的资产质量存在好转趋势,这可能与光大近几年转变经营策略,趋向稳健有关。但并非没有反复。

同时也要承认,光大的不良率下行,离不开大手笔的核销和贷款重组。尤其是在 2024 年年中,180.30 亿元重组贷款,较年初(65.51 亿)飙升 175.23%。

因而综合上述,大幅计提信用减值损失,似乎并无足够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如此操作,似乎更多是为了呈现出更优秀的盈利表现。

花大力气 " 挤出 " 归母净利润,变相 " 寅吃卯粮 ",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数据之外,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光大本身有着非常科学优秀的资产结构,为何业绩表现如此疲软?

光大银行以对公业务为支柱,若将这一板块看做一艘飞船,则其有三个推进器。

其一为基建类贷款,风险水平和收益都较低,为飞船提供不算特别强劲,但稳健持续的动力。

其二为制造业贷款,过去十年里,制造业都是光大银行贷款投向的之一大行业,理论上能为其提供强劲动力。

其三为地产、批发和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三者占比依托外部环境变化,存在灵活调整的空间,创造收益更大化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光大的资产结构,既强调风险,也兼顾收益表现,这对绝大多数银行而言都是梦寐以求的。

问题是优势似乎没发挥出来。2025 年上半年,光大以 1.40 的净息差,位居 12 家股份行倒数第三位,仅略优于渤海和民生银行。

原因何在?

一言以蔽之,光大的负债成本过于刚性。

一个明显表现,就是在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同时,计息负债成本降低并不明显,且走势常有反复。

降不下去的两个大头,一是客户存款,二是同业负债。

存款层面,光大的存款定期化趋势十分明显。2025 年上半年,对公定期存款总额为 20003.06 亿元,占对公存款的 72.80%;零售定期存款总额为 10298.02 亿元,占零售存款的 77.71%。

定期存款占比如此之高,在股份行并不常见。

作为参考,同样以对公业务作为支柱的中信银行,公司定期与活期存款比例大概是 1:1;招行的负债结构更为合理,不管是公司还是零售,定期和活期都差不多是 1:1 的比例。

即便是净息差更低的民生银行,对公定期存款比例也不到 70%。

定期占比过高,对一家银行而言意味着高负债成本,两相冲抵之下,光大的高资产收益率优势就变得不明显了。

但这样的负债结构,很可能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2024 年,光大对公存款同比减少 1966.1 亿,占比从近 60% 降低至 55.03%,流失明显。

而彼时光大对公定期存款占比不到 40%,短短半年间涨幅如此之高,很有可能是光大主动调整策略的结果——它选择付出更高的成本,锁定更长存款期限,以此稳住客户。

但这种方式仍未脱离传统的靠价格,而非产品设计取胜,本质上反映的是客户粘性不足,客群经营深度不够。

至于同业负债,作为曾经的 " 同业之王 ",兴业有类似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兴业的同业负债成本为 1.88%。

而光大的成本率还要高出不少,在经过数轮下调之后,今年上半年仍有 2.04%。

若按照去年 12 月 1 日施行的《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议》,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同业活期利率应当降低至 0.35% 左右,即便是非银机构,上限也不应超过 7 天逆回购利率,当前为 1.40%。

换言之,光大的同业负债成本还存在相当大的下行空间。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今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光大的同业负债利率为何如此之高?

不排除其中有 " 价格战 " 的因素。多位银行业人士和机构研究人士在接受之一财经采访时表示,银行业由于缺负债带来的 " 内卷式 " 同业价格抬升的确存在,手工补息叫停后有所加剧。

而对公存款的流失,和在零售存款上相对缺乏竞争力,似乎都会倒逼光大将同业作为负债补充的重要来源。

诸多媒体给出的解法,是进一步做高资产回报率,补齐零售短板。

不否认这一说法的合理性。今年上半年,光大银行零售业务利润率只有 0.5% 出头,显著拖累盈利能力。

但一家成功银行,并非要追求成为对公、零售全能的 " 六边形战士 ",零售基因的缺乏,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弥补——中信、浦发都可证明这一点。

更科学的、经济的做法,是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拔高,将对公的优势转化为更细分、更具特色的护城河。

光大并非没做尝试,其当前的重心,是加码科技金融。

必须承认,作为 " 金融五片大文章 " 之一,几乎所有银行都在发力科技金融,比如建行广州分行推出一系列 "fit 粤 " 计划,为科创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民生银行推出科创贷等产品,发力中小科创客群。

行业蜂拥而上之际,要想突围,要么敢为人先,要么独具特色,否则难免陷入又一场惨烈内卷。

而被各家银行激烈内卷的科技金融,隐约有了红海的意思。

而幸运的是,光大的资源禀赋,为它在科技金融之外,提供了数个备选方案。

一是加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类贷款,过去十年,该部分贷款占比一直稳步提升。

光大在金租业务层面具备领先优势,其旗下控股子公司光大金租本身就是全国首家获批开业的金租公司,具备先发优势和品牌积淀——对比同业,尚且可观的平均资产回报率和较为优秀的不良率,足以说明这一点。

尽管 2024 年之后业绩稍有反复,但考虑到金租行业并不景气,这样的成绩单并不算差。

金租积累的客户服务和风险把控经验,有可能与银行本身的展业形成协同效应。

二是效仿兴业,走 " 商行 + 投行 " 轻量化转型的路子。

光大与兴业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以对公见长,都曾以同业业务作为自身发力点。

2018 年,监管口径收紧,兴业同业业务遭受冲击。同年,其选定转型方向,要走 " 商行 + 投行 " 的路子,随即开始改革内部架构,设立同业金融部及投行与金融市场总部,旨在从传统信贷业务,转为向大型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这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一定效果,而这离不开兴业在同业业务上沉淀的经验优势,这一优势光大同样具备。

相较之下,光大还有一项兴业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背靠光大集团,证券、基金、金租等全金融牌照的协同优势,在一级市场无疑更具施展空间。

更何况,在净息差持续收窄,全行业寻求轻量化转型的当下,加码投行业务本身也是更具前景的选择,本身以制造业为主的资产结构,同样蕴藏着大量投行业务机会。

只不过这一切都得以光大获得 AIC 牌照为前提,而这不但需要自身在投行业务上的积淀,更需要管理层的努力。

问题是,光大管理层并不稳定,2014 年到 2022 年的 8 年里,光大银行换了 5 任行长,平均任期 1.6 年。

颇神奇的是,历任行长们在光大历练一番后,去向大多相当光明。行长之外的其他高管们,也一并飞黄腾达,比如曾任董秘的蔡允革,如今是重庆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再比如前副行长刘珺,如今是 " 宇宙行 " 行长。

个中原因我们无从知晓,但对行业而言,光大隐隐有取代建行,成为新的行业黄埔军校之意,它甚至比建行更有含金量——从光大走出去,都能再上台阶。

对他们而言,光大无疑是一处 " 镀金 " 福地,但对光大而言,如此频繁的管理层变动,导致的结果是企业战略常有反复,企业文化也较为碎片化——这也是造成其市场存在感稀薄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若继任者们都将光大看做自己仕途的助推器,又怎会沉下心来,仔细为光大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又怎会殚精极虑,为光大的前途考虑?

这与光大当下的一系列窘境是暗合的:吸储采取较为传统的方式,以牺牲净息差为代价,客群经营深度不足,决策似乎少了些长期视角。

要想摆脱大而不强的魔咒,光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私人资产业务加速增长,贝莱德吸金2050亿美元
  • Navitas宣布为英伟达AI平台开发800VDC功率器件取得进展
  • MEMS惯性传感器需求放量 芯动联科前三季度净利预增至高91%
  • PotlatchDeltic正与Rayonier(RYN)进行价值超70亿美元的合并谈判
  • 6人开奔驰去餐馆消费370元逃单,“追出去只扫了50元,司机驾车跑了,3人下车分头逃”,老板:已报警,还未给钱
  • 传MSC集团可能发起收购易捷航空要约
  • 沃尔玛与OpenAI合作 推出ChatGPT内购物功能
  • 中铁十九局副总经理孙强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分析师预计福特2025财年息税前利润将减少5-10亿美元
  • 白宫预算办公室称将继续裁员以应对政府停摆
  • 美银调查:全球衰退担忧降至两年半低点
  • 通用汽车将计提16亿美元费用
  • 摩根大通三季度计提34亿美元信贷损失拨备
  • 电子行业的“全壁江山”,为什么都来了vivo?
  • 谷歌将在印度投资100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和AI中心
  • 教育部:支持各地举办一批综合高中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 IMF警告全球市场无序修正风险上升
  • 刚刚!芯片,传来重大利好!
  • 中期协:黄金白银期货成交额暴涨 警惕黄金白银价格技术性回调
  • 创新药板块震荡 BD行情告一段落了吗?港股再迎创新药企递表小高峰 贝达药业、百利天恒等多家知名药企冲刺“A+H” | 掘金创新药
  • 帝科股份拟3亿元收购江苏晶凯62.5%股权 拓展存储芯片业务产业链
  • 神州数码:累计回购公司股份5458362股
  • 美联储鲍曼:将很快公布压力测试机制调整
  • 白宫:政府“停摆”期间将继续裁员
  • 沃尔玛与OpenAI合作,顾客可直接在ChatGPT中购物
  • 大烨智能:公司无逾期担保的情形
  • 使馆通报中国游客在泰被威胁购物:该导游持中国护照,在泰无导游资质
  • 果麦文化:公司股东持股数量变动情况及机构调研情况请以公司公开披露的公告信息为准
  • 天邦食品:目前公司处于预重整阶段
  • 工程机械海内外市场双驱动,挖掘机9月销量同比增超25%
  • 天合光能:累计回购公司股份21715575股
  • 中国游客在泰国旅游时被威胁购物,我使馆发布提醒
  • 捷顺科技: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58.11%至86.01%
  • 潍柴动力:累计回购公司A股股份50252475股
  • 最高3211%!翻倍牛股,大幅预增
  • 瀚川智能:提名马全利先生为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独立董事候选人
  • 东方精工:目前公司持有嘉腾机器人的股权比例为19.8366%
  • 中洲特材:公司未参与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
  • 双象股份:公司注重市值管理
  • 金禄电子:公司暂未涉及半导体领域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