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晓琳
编辑 | 郑瑶
以溢价45%后的9亿元估值,连续亏损六年的易主。这是今年来至少第9家被收购的亏损药企。
01
亏损成药企并购“催化剂”
10月14日,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太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富邦集团及一致行动人汉贵投资与星浩控股及一致行动人星宸投资签署了《股份 *** 协议》。

交易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将由富邦集团变更为星浩控股,公司实际控制人将由宋汉平、傅才、胡铮辉组成的管理团队变更为邱中勋。
亚太药业成立于1989年,前身为浙江亚太制药厂,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目前亚太药业生产的制剂产品以化学仿制药为主,抗生素类占比超六成,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阿奇霉素分散片、注射用阿奇霉素等。
亚太药业坦言,公司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启动较晚,且主要产品多存在于竞争激烈领域,一致性评价和集采政策冲击了公司业绩。
这种冲击清晰反映在了财务报表上:2025年上半年,亚太药业营收1.52亿元,同比下降31.48%。扣非归母净利润-4886.22万元,同比下降524.31%。
亚太药业业绩并非近年突然失速——2019年-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4亿元、-1.43亿元、-2.39亿元、-1.17亿元、-6894.45万元、-2813.19万元,累计亏损额已超25亿元。
基于此,亚太药业控制权变更便成了自救的最后一搏。2025年以来至少超10家药企因亏损被收购,其中也不乏希望通过主动收购脱困的案例。

02
内外承压下的
药企“卖身”求生
企业管理协会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医药工业情况数据显示,在9个子行业中,化学制剂、中成药和中药饮片这三大领域营收与利润增速均出现了双双下滑,且与2024年同期相比,下滑趋势更为明显。
这种下滑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
集采政策的常态化推进,对那些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中小药企构成直接冲击,其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与此同时,市场层面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尤其以零售药店为主要销售渠道的药企,正面临终端需求疲软和渠道去库存的双重挑战。另外,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也加剧了药企经营成本压力。
内生增长乏力,外部环境又充满挑战,如何生存下去便成了这些药企最紧迫的问题——并购自然成为了一些药企的现实选择。
当然,对于收购方而言,这些被收购药企拥有“独特”价值。亚太药业9月26日停牌前收盘价5.67元/股, *** 价格为8.26元/股,溢价高达45.68%,交易总金额达9亿元。此前,连年亏损的,新股东湖南赛乐仙同样豪掷10亿元拍下。
这背后是新股东对传统老牌药企沉淀下的“硬资产”与“软价值”的看重,如亚太药业成熟的生产线和团队、启迪药业的“老字号”品牌影响力等。
新股东依然要面对被收购药企产品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核心挑战。收购后能否完成整合与转型,才是决定其未来命运的关键。
此次亚太药业再易主的同时,新股东星浩控股还拟揽下亚太药业资金总额不超过7亿的定增项目,这笔资金将全部用于新药研发项目。
亚太药业新实控人邱中勋还是国内民营领域更大的垂直数字化医药产业平台“药兜科技”实控人。据了解,“药兜科技”合作上游药企等供应商超4000家,下游商业及终端客户约65万家,自营业务用户数超25万家。亚太药业表示,药兜科技在新药商业化环节能够对公司进行充分赋能。
不过,并购的背后也并非全是走向成功的剧本。亚太药业自身的经历便是一个最直接的警示,2022年如今的卖方富邦集团入主,但依旧未能扭转公司的持续颓势局面,最终选择放手。
2025年医药行业的收并购大潮正加速一场深刻的行业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