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指示灯亮了,就说明这里有断纱!”10月14日,位于三明市建宁县的云杉纺织一座生产车间里,“90 后”总经理许立指着一盏闪烁的红灯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数字化带来的产业革新,“老工厂只能靠工人肉眼找断纱,现在一旦有异常,指示灯立马就显示了”。

10月14日,建宁县云杉纺织正在生产的数智化车间里科技感满满。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 王洛伊 摄
而在十几公里外的溪口镇,不久前刚刚结束一场为期4天的人工智能(AI)数据标注培训。这场由建宁县委人才办牵头的培训,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帮助学员充分认知数据标注行业的发展脉络,共吸引100 多人报名、70多人全程参与。
在这背后,是建宁县对“数字红利”的积极拥抱——纺织车间的“数智化”,能解决传统纺织“高能耗、低效率”的痛点;数据标注人才的“前置培育”,则是为满足AI企业“至少20人持证”的落地门槛铺路。
建宁县的数智化革新,正全面展现着如此“贴着地面奔跑”的实干氛围,为革命老区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闯出了一条科技之路。
90后海归的“数智化”纺织革新
走进福建云杉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看不到传统纺织厂“漫天飞絮、机器轰鸣、人来人往”的景象,却有着满满的科技感:一排排银灰色的现代化纺织设备高速运转,10万锭纱锭有条不紊地缠绕着,自动检测系统实时监控着每一根纱线的质量,循环空调系统在厂房里默默输送清凉,一块块屏幕上跳动着数字……这是年轻总经理许立布下的“数智化”大局。
2020年,从海外留学归来的许立放弃大城市写字楼的优渥工作,带着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和对纺织业的热爱,投身建宁县的数字化产业。
选择把新厂落在建宁,许立有自己的考量:“这里是新的区域交通枢纽,靠近广东、浙江的下游客户,货运方便;而且电费比我老家低了近1毛钱;更重要的是,当地 *** 主动帮着协调落地难题,营商环境让人安心。”
刚建厂时,许立便提出了“数智化”建厂的思路。出身于纺织家庭的他,深知传统纺织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一片天,必须摆脱“高能耗、低效率、粗放式”的生产模式。
为此,他和团队花了一年时间试错:对比国内外多家公司的技术系统,最后选定由一家深圳企业研发的系统,搭配联通的 *** 支持,搭建起“硬件+软件”的数智化体系,其中硬件实时采集纱线均匀度、设备转速,软件则一键导出产量数据、预警故障。
“以前车间里需要十几个工人盯着机器,现在通过中控系统,两三个人就能监控整个生产流程。”许立介绍,系统实时显示着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产量数据和故障预警,一旦出现异常,会之一时间亮灯提示,工作人员能精准定位故障点,大大缩短了停机时间。
许立说,现在年轻人消费节奏快,快时尚品牌的预售订单要求“1个月从纱线到成衣”,留给纺纱厂的时间只有7天。靠着数智化系统的实时调度,云杉纺织能快速切换混纺比例,满足小批量、定制化需求,这类订单的利润比传统库存单高不少。

10月14日,云杉纺织数智化生产线正在有序生产。
如今,云杉纺织10万锭设备年产1万吨纱线,一线工人仅150-160人,相较于传统工厂节约了近半的人力成本,效率却提升了10%-15%。
“从机械化到自动化,再到数字化、人工智能化,这个过程是逐步递进的。”在许立看来,数智化的意义不止于“降本增效”,更是为建设“未来工厂”打好基础。
“下一步要往无人化走。”许立表示,公司正推进1.5亿元技改,扩建2万平方米厂房、新增5条生产线,未来产能将提升50%,主打多功能差异化混纺纱线,让“老纺织”彻底变身“数智工厂”。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许立还带领团队聚焦“差异化”产品研发。“现在的市场不再是‘大批量、同质化’的竞争,而是‘小批量、个性化’的比拼。”他说,公司目前重点开发粘棉、莱赛尔棉、莫代尔棉等纤维素纤维产品,这些产品具有柔软、透气、环保等特点,能适配医疗、时装、内衣等不同场景的需求。为了快速响应市场,公司还优化了生产流程,实现小批量订单的快速切换,生产周期从原来的15天缩短到7天以内。
2024年,云杉纺织的年产值达到2亿元,缴纳税收约100万元,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让不少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招商先“前置培育”AI人才
如果说云杉纺织的转型是建宁在产业上拥抱数字技术的“标杆”,数据标注培训便是该县布局未来的“人才预热”。
建宁位于闽西北山区,国庆前后秋意已显,溪口镇的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员培训教室里却一片热火朝天。70余名学员紧盯电脑屏幕,手中的鼠标在图像与文本间快速移动,专心标注着道路交通标识的轮廓与属性——这是2025年建宁县首期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员培训班的实操场景,也是当地为引进AI企业、布局数字产业的“前置练兵”。

老区建宁将AI培训送到乡镇,为AI产业落地积蓄力量。
这场为期4天的培训,由建宁县委人才办主办,采用“理论培训+能力培养+实践陪练”的创新模式,课程内容覆盖数据标注产业认知、市场分析、实战经验分享、综合项目实践等六大模块。
“我们前两天聚焦理论教学,后两天就讲解实操案例,并让学员上手操作。”10月14日,培训承办方三明市绥和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负责人颜鸿雁向澎湃新闻介绍,不同于传统培训的“纸上谈兵”,这场培训更注重“实战化”,学员不仅要掌握数据标注的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操,学习如何筛选建宁县的县域特色数据资源、制定适配的标注策略,甚至要了解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团队分工与业务逻辑。
“我们要培养的是在未来可以真正持证上岗的AI人才。”颜鸿雁说,此次培训有着明确的“招商导向”,县里计划引进一家AI企业,但意向企业提出“至少20人持证”的落地条件。
“学员需先通过集训,再考取人工智能训练师(初级)证书,未来才能持证上岗。”颜鸿雁说,一边是对招商的需要,一边是大多数学员没有PS等基础知识的现实情况,课程设置上便特意从最基础的工具操作教起,后续还会根据考证情况,开设中高级培训班,逐步完善人才培育链条。
截至目前,建宁县已有100多人报名数据标注培训,70余人完成首期课程,这些“数字新兵”正等待10月的考证,为AI产业落地建宁积蓄力量。
从纺织产业的“数智化突围”,到数据标注人才的“前置培育”,建宁县的数字工业转型之路,没有惊天动地的“大动作”,却脚踏实地地走出了一步又一步。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数字技术正让人才留在县域,让产业扎根县域,书写着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