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是全世界人民共享的艺术形式,我们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汲取文化精髓与智慧,同时以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互鉴,让中国音乐剧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近日,第四届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音乐剧节在沪举办,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如是说。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
本届音乐剧节以“链接世界舞台,融合产学创新,共谱中国音乐剧新章”为主题,吸引了海内外行业大咖、院校代表与艺术爱好者齐聚上海。连日来,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费元洪,音乐剧 *** 人李盾教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剧研究会理事王翔浅,英国皇家威尔士音乐与戏剧学院Brian Weir(布莱恩·韦尔)总监等来自海内外的音乐剧产业代表先后登台分享。
“中国音乐剧正以自己独有的语言讲述东方的故事。”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系主任安栋说。他介绍了自己担任作曲的音乐剧《长安十二时辰》,剧中音乐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交响、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国民族乐器的当代演绎。
“长安作为盛唐时期的世界中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交汇点,更是文化、思想与艺术的多维交融之地。”安栋说,对于民族、地域文化的刻画和把握,许多都归功于早年间在魔岩唱片的资助下在陕西、陕北、内蒙的民间采风,以及 *** 《原神》《王者荣耀》等涵盖民族、世界音乐项目的经验。琵琶、笛箫埙和中国鼓三种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乐器贯穿全剧,与当代流行摇滚的编曲形成了跨越古今的对话。
在分享创作哲学时,安栋表示,他并不总是相信“之一灵感就是更好的”,而是在创作中常常自我审视,给自己“增加难度”,坚持艺术家的个性表达,避免落入俗套。他希望在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也能保留创作者独特的“语言”。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介绍,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上海的音乐剧产业处于全国的龙头。“如果说舞剧、话剧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话,音乐剧则不仅仅是一个艺术门类,更是一个产业门类,是一个能够进行更高程度的产业的作品形式。”
“2011年可以说是中文版音乐剧的元年,”马晨骋回忆道。这一年,《妈妈咪呀》中文版在24个城市进行了巡演,演出超过400场,票房突破8000万。2012年的中文版《猫》是更多观众了解音乐剧的契机。“当时在全中国,几乎找不到既能唱又能跳还能表演的演员,太难找了。”马晨骋调侃说,“饰演摇滚猫的刘令飞是最后一个定下来的角色。”到了2025年,中国音乐剧产业进一步引入了西区、百老汇常见的驻演形式,“音乐剧的市场还是要交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英国皇家威尔士音乐戏剧学院尤其关注音乐、舞蹈和戏剧的有机融合。“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在音乐表演方面的技能,而非仅仅是声乐技巧。一个合格的音乐剧演员应当掌握多种唱法,同时进行充分的肢体表达。”英国皇家威尔士音乐与戏剧学院学术管理与学生体验总监布莱恩·韦尔(Brian Weir)说,除了合唱课之外,学生还拥有一对一的声乐指导老师,通过深化对自己声音条件特点的认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声 *** 。肢体训练同样是学习的重点,在本科阶段,学生会深入学习爵士、芭蕾、现代舞等多元化的舞蹈,在研究生阶段,舞蹈训练课程更构成总学分要求的三分之一。
布莱恩·韦尔强调音乐剧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一部剧中都有许多饰演小配角和群舞的多功能人(ensemble),观众通常更关注主角,但他认为,多功能人才是音乐剧整体呈现的关键:“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明星,但即使是多功能人,也可以在基础动作之外,打磨和展现小角色的特殊闪光点。”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周小倩则提出,当下的中国音乐剧仍处于一个懵懂的探索时期,发展极快同时存在不少问题。譬如,颜值高的演员很容易就能吸引大批粉丝从而带动票房,但音乐剧的基石仍然是演员们学习期间反复强调的“剧本台词的重要性、表演的重要性、唱歌的重要性”。

本届国际音乐剧节在一场教学交流音乐会——经典音乐剧《泰坦尼克号》画上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