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兵器专家赖长功不可没,他仿制的后膛枪炮、*炮弹是制胜利器。赖长跟随左宗棠辗转各地,创办并主持福州机器局、兰州机器局、兰州织呢总局,允称西北近代工业先驱,1885年因病回乡。1886年夏,当张之洞敦请他出山时,发现赖长病逝于老家普宁。
光绪《普宁县志》赖长传过于简略。其同乡文士陈筹曾撰写《赖长传》,收录于《半饱文存》,遍寻不得,其内容体现于沈德明《赖长事略》。民国学者秦翰才毕生研究左宗棠,以《左文襄公在西北》一书名世,1941发表《机械化的总兵——赖长》一文,内容丰富。兰州通用机器厂集体编写《从兰州机器局(兰州制造局)到兰州通用机器厂》一文,收录于《西北近代工业》一书。王劲、王问有《赖长与兰州机器织呢局》一文的撰作(载《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二卷)。此外,夏东元《洋务运动史》等也对赖长活动有所涉及。笔者从张之洞档案中确定赖长的卒年,复从《筹办夷务始末》、《左宗棠全集》、《申报》等资料爬罗剔抉,参考既往成果,草成此文,以纪念这位西北近代工业的开拓者。

赖长
转战闽浙
1941年,秦翰才写道:
晚清兴办新政,在达官贵人之左右,类有一二熟悉外国学术与外国时势的人士为之策划,为之建树。如曾国藩设置江南制造总局,遣派留美学生,则助之者有容闳;李鸿章设置洋炮局,创练海军,助之者则有丁日昌;左宗棠设置兰州制造局,开办兰州织呢局,助之者亦有赖长。此三人皆广东产,盖粤人与外人接触较早而又较多,故对于经营此种新式事业,亦常能得风气之先也。(秦翰才:《机械化的总兵——赖长》,载香港《大风》半月刊第89期)
赖长(1836?-1886),字云亭,广东普宁县奇美村人,传说系铁匠出身。咸丰三年(1853)他在江西投入湘军,累功保授蓝翎都司;援浙之役檄委前锋,击退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两浙肃清,授游击留浙补用,换孔雀翎;同治四年,因在汀州、漳州一带剿灭太平天国汪海洋部有功,赏“著勇巴图鲁”名号,擢候补副将,留福建补用;次年,以克复嘉应州、歼灭太平军谭体沅部,加总兵衔,换勇号“刚安巴图鲁”,以候补副将署闽浙督标左营参将,心灵手巧,对机器素有讲求,受命主持福州机器局的创建。
福建船政局十分著名,福州机器局却鲜为人知。1869年,闽浙总督兼署福建巡抚英桂设立福州机器局,命赖长主持工作,购买车床、机件和炉座,拨专款进行生产,仿照西洋式样试制枪炮,至1870年,“业据造就熟铁炮二门、熟铁枪十杆,均系后膛安铅药,并经臣英桂亲诣勘验,其式样精巧,与洋枪炮无异”。(《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8册第3135页)此时,太平天国时期湘、淮各军使用的前膛枪炮已大为落后,赖长一出手就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仿制后膛枪炮。
1872年,赖长前往兰州,福州机器局停工数年。1875年,福建当局聘请外国 *** 重办福州机器局,生产水雷、枪炮、弹药,至1882年又暂停办,断断续续,共仿造出“克虏伯车轮炮十余尊,子数千颗”,“炮力精坚,工费亦廉,经大宪派员到海口逐一试验,均灵速异常,与洋炮无异”。(苏文菁主编《闽商发展史 总论卷 近代部分》)
兰州机器局(甘肃制造局)
为给收复新疆做准备,左宗棠将西安机器局移设兰州,檄调赖长负责其事。总兵官简称为“镇”,赖长被左宗棠叫作“赖镇”。光绪五年(1879),左宗棠从新疆给兰州的亲信杨昌濬,不无骄傲说:
弟于省城设局制造枪炮,饬赖镇领其事,盖欲仿洋式制造枪炮及大小开花弹子,为攻坚之用,兼备守具,从前俄人索思诺福斯齐来兰,弟与晤谈,每自诩其火器之精,一时少匹。弟详询其形式、用法,伊故加意夸张,足骇闻听。弟徐语以新设制造局亦能制枪炮,与贵国及布洛斯所制相近,渠笑而不答,乃使人导赴赖镇所详视一切,归后询以何如?索思诺及同来诸人齐声赞好,惟讶其铁质精莹,意必从西洋转购而来。比告以土产之铁,索使等大以为奇,其于赖镇则数数目之,似见所未见也。大炮、开花子均系赖镇一手经理,攻克肃州,即得其助,用开花子至一千四百馀枚,若非当时设局自制,必致匮乏,不能应手。现在新疆各城次第速复,惟西四城所得贼遗大小炮位一百数十尊,馀则空城一座,正须增添布置。伊犁收回,旧炮既不合用,俄人枪炮岂肯留以赠我?将来亦费周章。弟现饬赖镇查明存炮若干,尚须添制若干尊,每尊约须炮子五六百颗,方勉敷急用,足见此项制造不能停工也。尚希面谕该镇,仍前赶造火炮,储存待拨,开花子照炮预备为要。(《左宗棠全集》第十二册第449-450页)
信中所言“索思诺福斯齐”(Sosnowsky)今译索思诺夫斯基,光绪元年(1875)作为沙俄 *** 代表前往兰州谒见左宗棠,侦探虚实。他吹嘘俄国火器如何厉害,目的是实行恐吓。左宗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让人带他参观兰州制造局,领教中国兵器的厉害。索思诺斯基写道:
其后见在远处有一天幕,数炮排列期间,盖靶子场也。制造局委员为一广东人,迎引入幕,淪茗相待。幕中有官员数人先在,对余及余之服装、卷烟盒、铅笔与日记簿,凝视不已。余为打破彼等好奇心,请即观试炮。制造局委员当指局中所造来福后膛钢炮相示,凡四尊,大小各不相同,以第九号一尊为最巨。制造局委员颇示谦抑,虽自信其技能,而坦白承认欧洲出品之超越,故显欲获致于吾人者,为批评而非揄扬。彼以可爱之眼光谛视其自己之 *** ,不遽动手。及命将药弹装入,亟疾走至远处。须臾,靶子安置就绪,弹子亦放入更大之炮,彼更避入天幕。诸士兵技术娴熟,并无畏惧。顾有一官员挽余手,欲牵余入天幕,意若谓远离声响,更宜于察看也。余向彼道谢,表示愿留原处,彼不之允,深防炮身炸裂,危及余生命。于是彼自以棉花塞耳,而强拉余至某一防御物地方。幸此物太小,不足蔽余。已而发炮,炮身未裂。彼等将每一跑依序连放数次。此次试验,除最后一尊本属不佳外,其余成绩均不恶。事讫,重入天幕品茗,诸官员复向余凝视,一若余之为怪物也。(秦翰才译文)
所言“广东人”当为赖长无疑。兰州制造局主要仿制七响后膛枪、普鲁士螺丝后膛炮、枪弹炮弹等。制造局的产品接近进口产品质量,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从兰州机器局(兰州制造局)到兰州通用机器厂》一文称:“在摧毁阿古柏政权,反击英帝、沙皇俄国侵略,保卫祖国疆土的正义战争中,左宗棠的主要武器来源,多是兰州制造局制造的。”(《西北近代工业》第106-107页)兰州制造局几经曲折,解放后发展为甘肃通用机器厂。
同治十二年(1873)十二月初十日,左宗棠奏折称:“查赖长广东人,系臣在闽旧部,夙有巧思,仿造西洋枪炮, *** 灵妙,临阵胆力均优,战功屡著,洊保今职。上年调赴甘肃,设局监造新式枪炮,嗣令赴肃管放布鲁斯开花螺丝后膛大炮,测准施放,轰坍城楼、城垣数处,毙悍贼约数百名,实属尤为出力。”他为赖长请奖,奏请以总兵记名,“遇有福建总兵缺出尽先题奏,以资鼓励”。(《左宗棠全集》第五册第504-505页)

甘肃制造局旧址图
兰州呢绒局
甘肃早在明代就开始着手生产久享盛名的羊毛制品——褐绒,在洋布、洋呢的冲击下开始衰退。各国商人在甘肃各地廉价收购皮毛,而后“制造成品,复运入甘,获利数倍”,这引起了国人的忧虑。赖长经反复试验,感到可以纺出成品与西方竞争。他说动左宗棠,委托设立兰州呢绒局(织呢局、织呢厂)。1878年,左宗棠命胡雪岩从德国引进机器设备、匠师,在兰州南关外建造织呢机器局,委派道员杨宗翰、杨铭濬、总兵赖长经理其事。(左宗棠奏片,载1881年3月18日《申报》)

兰州织呢局内景
1879年10月, *** 机器到沪,分装4000箱,由招商局轮船运到汉口,再由马车运到兰州。1880年5月,最后一批机器运抵目的地,运输过程为时甚久。全部机器共有60余架,计24匹和30匹马力蒸汽机各一架,360锭纺机3架,织机20余架,分毛机、顺毛机、洗毛机、压呢机、刮绒机各3架,烘呢机、刷呢、熨呢、卷呢机各1架,剪线机胚机、绕线机各1架,剔呢机2架,还有备用零件。在机器设备 *** 之前,赖长主持建成厂房230余间。1880年9月16日,兰州织呢局正式开工生产。投产以后,发现“彼处之人均尚棉布,而呢不甚销。贩至他省,又以运费较贵,似不合算”。
织呢局聘用德籍机匠13名,合同要求他们把整套技术传授给中国徒工,徒工从陕甘勇丁中挑选。1882年,因合同到期,洋工程师、洋匠回国,员工尚未熟练掌握 *** 技术,生产停滞。次年,厂内锅炉炸裂,无法修复,陕甘总督谭钟麟将织呢局裁撤。(《谭钟麟奏稿校注》第215-216页)

兰州织呢局内景
赖长之死
光绪二年至五年,广东人、翰林院侍读学士许应骙任甘肃学政,驻扎兰州,与同乡赖长甚相得。中法战争爆发后,光绪十年(1884)夏,许应骙上奏,“记名提督赖长特具巧思,卓著成效”,“可否发往广东、江南沿海等省督制军火,于防务当有裨益”。随后,朝廷下旨,“赖长着发往福建船政局,交何如璋差遣委用”。当他抵达福建时,中法战争已接近结束,赖长申请回籍养病。
1886年夏,两广总督张之洞准备大展拳脚,发展广东军工业,想敦请赖长到广州咨询制造兵器方略,准备委以重任。他发电报给闽浙总督杨昌浚、福建船政大臣裴荫森:“总兵赖长,闻现在闽?派何差?才艺何如?拟调粤可否?祈即示复。”得知他已回老家养病,又给惠潮嘉道、潮州知府、汕头洋务委员打电报:“总兵赖长粤人,闻现在汕头养病,速查询该总兵,欲调省差委,能来否?电复。”不久,张之洞接到回电,赖长已在老家普宁去世。
兰州通用机器厂说赖长“生卒年月不详”。光绪《普宁县志》的写法是光绪“十年洊擢尽先提督,乞假归,甫数月卒,年五十一岁”。这个表述比较模糊也不尽准确,容易引起误会,当代《普宁县志》《汕头市志》《广东历史人物辞典》均以为赖长1884年去世。从张之洞档案可知,赖长于光绪十二年六月十六日(1886年7月17日)病故。“年五十一岁”应为虚岁,故笔者推定,赖长生年为1836年。
赖长老部下陈联科,子侄赖榜、赖馥同样精于机器制造。得悉赖长死讯,张之洞仍发电给惠潮嘉道:“同知陈联科、参将赖榜、游击赖馥,俱熟悉制造,速饬普宁县传知该三员迅速来省听候差委。”赖榜、赖馥料理完赖长后事,到广州报到,安排在广东制造局当监工。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署两江总督,特调赖氏兄弟到上海制造局管理枪炮制造。清末,赖榜曾任广西平乐协副将,赖馥做到阳江营游击。《清代粤人传》、饶宗颐《潮州志补编·人物志》均没有赖长传记,可见入选标准的时代性。旧时代人们看重的是儒林、科举,或有忠义(殉难)、孝友事迹可供教化,杰出“匠人”不被重视。
陈联科(1901),字穆斋,福建同安人,赖长得力助手,随赴西北协助经办枪炮制造,后前往台湾协助抚番开垦,晚年回到厦门,曾任炮捐局局长,筹建胡里山炮台,热心公益慈善,《厦门市志》有传。
洋务工业的军工与民用
洋务运动时期,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相继出现了仿制西式兵器的制造局(机器局),连醇亲王奕譞负责的神机营也建了个机器局。这些洋务军工生产不是独立核算企业,而是军费开支的一个环节,成本核算较松,按需定产,不存在市场销售。机器局(制造局)是生产者,同一单位内部的军队是消费者,军工生产属于“自产自销”,只需组织好产品的生产、运输,各项成本、费用列入军费开支报销,有多少拨款,出多少产品,不发生盈亏问题。
机器局一旦按军工生产思路转产民用产品,容易产生不适应。兰州机器局生产枪炮、弹药时,更重要的是做到及时供应,紧密配合作战需要,成本控制尚在其次。民用企业需面对两个市场,即原材料(燃料)供应市场与商品销售市场。原材料购买开支、管理费用、运输费用列入成本,最终体现在销售价格上;产品必须为社会消费者所欢迎,价廉物美。左宗棠、赖长对此都估计不足,试验不足,市场调查欠奉,兰州织呢局的产品不为消费者所欢迎,运输成本高昂,难于打开市场。
兰州织呢局失败的教训是深刻的,可惜之后仍不断有人重蹈覆辙。张之洞无视这个教训,斥巨资创办湖北纺织四局,亏损严重,被迫将资产租给粤商应昌公司经营。从军工生产过渡到民用产品生产,存在一个向企业式经营转变的环节,大都被洋务督抚忽视了。有人用“交学费”来为他们辩护,可谓比拟于不伦。左宗棠已证明,不遵从市场规律的官办民用企业是个大坑,张之洞仍义无反顾地跳下去,故时人评价曰“张南皮闭目而奔”,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