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日前,上海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以系统性、前瞻性的政策设计,为未来十年创新布局定下基调。
《若干措施》明确,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六个方向,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未来产业,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引领地,并提出了包括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强化关键环节支撑等在内的一揽子支持政策。
这预示着,从量子科技到具身智能,从新材料到可控核聚变,一张关于前沿技术、未来产业的行动地图,正在上海徐徐展开。

工作人员向观众解说人形机器人构成 创新徐汇微信公众号 图
百花齐放的未来产业竞争格局
上海布局未来产业,远不止于自身发展需要,更是承担国家使命的必然选择。
前不久印发的《 *** 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同时“支持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增强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这些表述,为上海发展未来产业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引。
同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在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方面可谓“责无旁贷”。发展未来产业,就是培育新的增长引擎。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加速布局未来产业,积极抢占未来制高点。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发力未来产业,正是我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一环。
事实上,上海不是唯一的行动者。在今年的 *** 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的大背景下,当前各地在布局未来产业上,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如公开报道显示,仅今年三季度以来,就有安徽、四川、海南、重庆、北京等多地出台了关于未来产业的发展政策。
这场未来产业竞赛,不仅仅是政策文件的比拼,更是创新生态的全面竞争。各地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有的注重原始创新,有的强于产业转化,有的侧重应用场景拓展。正是这种百花齐放式的差异化竞争,客观上形成了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多层次、多路径探索格局,有利于整体提升未来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可以预期,未来十年,将是未来产业发展布局的关键窗口期。上海的举措,代表了我国超大城市的战略前瞻。随着各地未来产业政策的陆续实施,一场关乎长远发展的竞赛已经拉开帷幕。而全球城市发展史表明,每一轮技术革命都会引发新的城市洗牌。未来产业的崛起,相信同样将重塑城市竞争格局。

海报设计:白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