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用益研究
房地产信托规模巨降,已不足万亿!
从2019年末2.78万亿元的峰值到2024年不足万亿的体量,房地产信托规模的断崖式下跌,不仅是信托行业自身转型的缩影,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从高速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直接注脚。
业内观点:
1、房地产信托的收缩首先源于政策监管的持续加码与行业风险的集中暴露。随着房地产行业去杠杆进程推进,信托业作为房企传统融资渠道受到严格管控,“控规模、降风险”成为监管核心导向。
2、规模收缩并非行业衰退的信号,而是结构性优化的开始。在监管引导与市场自发调整下,房地产信托正从传统融资中介向综合资产管理平台转型。
3、房地产信托规模跌破万亿,标志着房地产金融“高杠杆、高周转”时代的终结。未来,随着REITs市场扩容、风险防控机制完善与资产配置多元化深化,行业将在3.68万亿元左右的规模中枢实现平稳运行,并逐步向专业化、合规化方向迈进。
我国股权信托登记制度面临的挑战
作为信托制度良性运行的“基础设施”,股权信托登记制度的完善不仅是盘活存量信托资产的关键环节,更是推动我国信托业从粗放型“规模驱动”向精细化“功能驱动”转型跃迁的重要制度保障。北京、杭州等地开展的股权信托登记试点工作,有效提升了信托财产登记的规范性、准确性与完整性。
主要观点:
1、我国现行股权登记体系呈现出明显的机构分散化特点。其中,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信息及非上市、非挂牌股份公司的发起人股权,由市场监督管理负责部门登记或备案;而公众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挂牌公司)的股份,则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集中登记。
2、在信托登记方面,信托产品与信托受益权的登记机制亦存在明显功能局限。中信登目前的登记功能仍难以满足股权类信托财产的登记需求,其职能更多侧重于信托业务的登记规范与行业监督管理,且登记信息受保密规定约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公示效力与公信力。
3、在股权信托登记制度相关司法案例中,因“股权信托”缺乏法定概念支撑、登记效力未明确,司法裁判常出现冲突,核心风险集中于信托公司作为名义股东的责任承担问题。
:长期看 美国银行业仍面临整合压力
近期美国两家地方银行信用风险事件引发市场动荡。美国私募信贷市场快速膨胀,以及此前较为低迷的商业地产相关信贷质量问题值得关注。但目前美国企业整体现金流健康,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且相关信贷资产体量不大,美国银行信用风险蔓延的风险总体可控。但中长期看,美国中小银行数量庞大,在揽存成本结构性上升的环境下,大量中小银行同质竞争、风控缺位等弊病意味着他们资产质量风险或势必相对更高,中期其商业模式面临挑战。长期看,美国银行业仍面临整合压力。
:充电设施三年倍增方案发布 夯实建设预期
发改委、能源局等6部门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 万个充电设施,全国城市新增 160万个直流充电枪,其中包括 10 万个大功率充电枪,推广居住区充电“统建统服”、车网互动等商业模式试点。政策目标相对温和审慎,夯实未来2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为多种新的运营生态提供试点和支撑。
:通过三季报寻找结构性亮点
当前内部增长预期相对平淡,中美关税再度升级加大外部不确定性,业绩期投资者或更关注基本面动向,通过三季报寻找结构性亮点。业绩披露阶段重点关注:1)三季报业绩亮点领域。2)与经济周期和外部风险关联度不高的高景气机会。3)温和复苏环境下率先实现供给侧出清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