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应该成为我国广大科研人员求学治学的准则,只有用踏实的态度做扎实的学问,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投入科研事业,才能把中国科技事业真正推向更高水平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先生心无旁骛、躬耕不辍,在现代物理学乃至整个科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这种“拙”,是学术定力,是把复杂的事做透、把不确定的事做实。杨振宁的“拙”,就是一次次看得见的“笨功夫”。
在芝加哥大学,他曾花20个月时间做实验物理,失败无数,却从未轻言放弃;后来转向理论物理,他与李政道推导宇称不守恒定律,靠的不是“灵光乍现”,而是从大量实验数据的细微矛盾中“嗅出的破绽”,他们反复推演,在“无人区”里大胆闯、勇敢试,最终彻底改变了人类的认知;被视为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更不是什么速成之作,而是10多年心血换来的成果。
对杨振宁而言,科学的价值在于打破常规、追求真理,更在于潜心钻研、孜孜以求。他说:“投机取巧是没有前途的,做学问必须诚实、脚踏实地。”
这份“朴”,是心怀家国的赤子情怀,是教书育人的初心不改。从童年的清华园、战乱时期的西南联大,到远渡重洋蜚声国际,杨振宁始终心系祖国,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为国效力。几十年来,杨振宁马不停蹄、东奔西走,为的是让中国的科学步子迈得更快一些。
回到清华大学后,82岁的他仍坚持给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课。他还捐献100万美元现金,募集超1500万美元资金,延揽国内外优秀学者,把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当成他“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归根居”的墙上,一直悬挂着杨振宁书写的五言诗:“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早就证明过自己,却依然选择朴素地热爱祖国、朴素地做人做事。他把这份朴素的情感,倾力灌注于教学相长的点滴之中。与他交往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葛墨林始终记得杨振宁的这句话:“要朴实的东西,不要表面的东西。”
宇宙不骗人,公式不认巧。杨振宁的人生经历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句话都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拙”到极致,反而最巧;“朴”到深处,才见真章。
伟大的科学发现,常常植根于优秀的科学品质。真正的长期主义,往往藏在那些“拙劲”里。
*** 总书记强调,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中国科技发展到今天,并跑领跑的“长板”已越来越多。越是到了一些基础的、前沿的领域,越需要下“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笨功夫”。“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应该成为我国广大科研人员求学治学的准则,只有用踏实的态度做扎实的学问,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投入科研事业,才能把中国科技事业真正推向更高水平。
对于更多人来说,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生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追求“巧”与“华”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想光鲜亮丽、想一夜成名、想捷足先登……但是,这样的“短平快”基础是不牢靠的。只有戒除浮躁、回归本真,老老实实做人,才能把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加宽阔,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