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 年,安徽小县城的普通教师家庭,掏空家底为独女采妮在武汉市中心买了房。一年后,房价陡然下跌,父母多年的积蓄顷刻蒸发。
房子,曾经是几代人理想生活脚本中必备的一块拼图,是稳定的象征。提升学历、找好工作、在一二线城市买房、婚育,实现代际跃升,是许多中国家庭的集体信念。
但当房价下跌,房子从资产变成负债,一种标准的生活脚本失效。全力托举背后的期待、愧疚和责任开始显现,子女的生活半径被围困。过往的助力,成为不可承受之重担。
以下是采妮的讲述:

2024 年夏天,交完一整年的物业费、恒温系统费、房屋维修基金、契税,全屋柜子的定制费,我工作三年存的 10 万块只剩 2 万了。
那天下班,我一边骑共享单车去地铁站,一边哭。我觉得好累啊,辛辛苦苦挣的钱就这样没了。
我一直在幻想如果 2021 年没有买这个房子,现在会有多幸福。我不会动用家里的存款,我爸妈手上有钱,他们也不会这么焦虑。不还房贷,我自己手上也有钱,可能都有个二三十万了,我拿着这些钱,可以休息好长时间不上班。
我今年 28 岁,在武汉的一家国企做科技后台,月到手一万元左右,公积金有三千多。我 2021 年从武汉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硕士毕业,毕业后的那个 10 月,我在父母的要求下买了房子。
房子买在武汉的老城区武昌,靠近江边,位置还是蛮好的。买的时候,房价是 24000 元一平,小户型精装修,建筑面积 80 平,总价将近 200 万。这是预售房,买完过了两年多,2024 年 1 月才交房。但在买完一年之后,开发商就开始搞促销,单价降到了 18800 元。降价的时候我们还去 *** 了,但是没什么用。到今天,单价已经亏了 1 万左右,等于亏了 80 万。

图丨 2024 年 11 月,采妮搬进了新房
我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小县城,父母都是初中老师,妈妈教政治,爸爸做行政。80 万,我们家三个人的收入加一起,不吃不喝,都要挣好几年。这个房子首付 60 万,房贷每个月 7900 元,还 30 年。对我们这种普通家庭来说,本来就是很重的负担。敢买房的底气来自于,我们家三个人的工作至少都是稳定的。爸爸妈妈都有编制,我在国企,被裁员的可能性很小。
这个房子当时是我自己去看,自己定下来的。降价之后我心里特别愧疚。因为我,我们家多年的积蓄就这样打了水漂。
刚开始开发商搞促销的时候,我和我爸都不敢告诉我妈。后来,它还一跌再跌,全国的房子都开始跌,我们也瞒不住了,全家人都特别痛苦。
那时候我们全家老吵架,你怪我我怪你。我在研三秋招的时候就签下了这个 offer,确定留武汉工作后,爸爸就开始催我看房子。他态度很强硬,必须买个自己的房子,不同意我住在租的房子里。我当时也没反对,谁能想到房价还会下跌呢,想着房子反正是要买的,买就买呗。当时也不知道上班会这么痛苦,会有这么强烈的离职渴望,房贷会把我跟工作死死绑在一起,不能有片刻喘息。
吵架的时候我说 " 你当初为什么非得要我买个房子!" 我爸才告诉我,他有一个同事的儿子,北漂的时候因为热水器出了安全事故,在出租屋里过世了。听说这件事之后他就下定决心要给我在工作地买房。
我爸也怪我说," 你要是当初去了杭州,房价就不会降这么多。" 我说那也不一定。秋招的时候,其实我还拿到了另一个 offer,也是国企,在杭州,那边的工资开的是这边的两倍,但是我没去。我觉得太累了,不想卷了,就留在武汉。当时我爸妈都不同意,但我还是执意这么干。
这里有个时间差。当时我还没毕业,也还没买房,没有经济上的压力,不知道钱对我来说有多重要,我就觉得一个月赚这么多够用了。买房之后,每个月的房贷像一座山一样,那时候我才知道应该去杭州的。
我们家当时的经济困难到什么地步呢?2022 年,我外婆心脏病发作,医生建议做心脏支架,要八万块。我妈很犹豫,她觉得这个钱是不是应该留给我。
我当时特别生气。我理解不了,觉得八万块而已,跟外婆的健康比起来算什么?钱是可以再挣的,但人的身体,错过了就没了。
但是现在想想,那时候交完首付,又要每个月还房贷,几乎已经掏空了家底,八万块是个巨大的数字,她当时才会这么犹豫。
买的时候房贷利率五点六几,这几年提前还款了一些,利率也在下降,今年 6 月我去做了商贷转公积金贷款,现在一个月是 5100 元左右。每个月的房贷都是我们家三个人一起凑,我妈给我 2000 块,我爸给我 3000 块。利率慢慢降下来了之后,他们就给少一点,我自己给 3000 多。交房之前,我自己在单位附近跟人合租,主卧独卫,每个月还房贷的同时还要交 1300 元的房租。

图丨刚毕业租房时,采妮在塑料水瓶里养的花
房子的大降价让我感到很大的心理压力,整个人处在承受了巨大亏损的状态里。装修的事我拖了很久,一直不想装,毕竟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好在房子是精装修,我自己只是定制了全屋的柜子,买了家具,加起来不到十万块。
2024 年 11 月,我搬进这个房子。房子在武昌区,公司在洪山区,两边相隔 20 公里。我每天打顺风车上下班,早上最晚 7 点钟起床,不化妆,洗漱完就走,7:15 上车,8:20 左右可以到公司。每天通勤的费用大概 50 元,一个月下来就是 1000 元。
这个房子好像把我的人生绑住了,绑在了现在这个岗位,绑在了武汉。要是没有这个房子,可能我都已经出国了。
我现在不可能把它卖掉。卖掉的钱可能连剩下贷款都覆盖不了,相当于是又没了房子又没了存款。
我的父母不理解这种 " 捆绑 " 带给我的痛苦。
填上 " 房子 " 这一美好生活的重要拼图后,现在我是有房的、有国企稳定体面工作的 211 名校硕士。他们觉得,我的生活应该是很幸福的,是他们多年来努力培养我的结果。
但我一直觉得我的生活很无望,常常被强烈的悲观情绪裹挟,很想改变现状。
我不喜欢我的工作,觉得没有意义。我的劳碌是被迫的,我对它没有 *** 。我的日常工作很琐碎,主要就是维系我们国企信息系统的稳定,在工作中找不到一点成就感。
每个月我都会来一次大崩溃,实在是不想干了,但又没办法,只能劝自己熬下去。有一段时间,新系统上线,基本每天都加班加到晚上 10 点。我们上班很早,8 点 30 就要上班。等于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待机时间,非常累。很晚才到家,第二天又要早起,如此循环。
国企的环境也让我感到很窒息,日常规章制度很多,有些我觉得完全没有意义,但你还是必须服从。这地方不允许员工有任何个性,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叛逆,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你在这里上班是很难受的。
我很想换个工作,想到要这样下去过掉我的一生,我就觉得很恐慌,但又不知道离开能去哪。武汉的就业机会很有限,换个工作可能工资比现在还低,轻松也不会轻松到哪去。没有裸辞的资本,手上存款只有三万块,每个月的房贷都在等着我还。就这样被困在原地。
我是家里的独女,他们从小对我期待就很高。初中的时候,我英语考试考 116 分,满分 120 分,我妈把我打了一顿。她说你犯了一个 " 第十考场 " 的人才会犯的错误。我们按成绩分考场,我一直在之一考场考试。她很不满,她说你这个 2 分你就不应该失,你应该考 118 分,而不是 116 分。我从小就生活在这种环境里面。
我爸爸没有我妈那么要强,但他爱面子。中考的时候,我的分数已经可以上我们那更好的高中,但他当时就是心情很差,还把我骂了一顿。过了很多年,最近我才问到他," 为什么当年中考,我考得也不是很差,你为什么要对我那个语气?" 他说因为当时他在外面吃饭。他跟别人说了我的分数,别人就说,这个分数就比较一般了,上我们那更好的高中可能是有点悬了。他就很不高兴。我觉得我爸就是这样,一辈子都活在 " 说出去要好听 " 的要求里,我感觉很无力。
为了这种看上去很好的生活,全家的资源都倾注在我身上。父母对我的托举其实一直都有些吃力,她也要求我用这种拼尽全力的态度来对待工作生活。这种付出有时让我感到窒息。
高三的时候,我妈给我陪读,非常辛苦。她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起来,给我把那天的饭做好,然后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去上班,晚上再坐一个小时公交回来陪我。有些同学跟我一个初中,他们认识我妈,会来问我," 你妈妈是把工作停掉 *** 来陪读吗?" 我说不是,她每天两头跑,他们听了都觉得不可置信,但我妈就这样坚持了一年。
有一天晚自习,我跟我同学聊天,聊得很投入很激动,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我一扭头,看到我妈在窗户看着我。我当时吓死了,一个激灵,感觉心一下子掉到冷水里。我说完了,今晚回去肯定是狂风暴雨。
结果那天我回家的时候,我妈没在家。陪读这年我每次回家她一定是在家等着我的,我到处找她,找不到。我就去超市借了一个 *** 打给她,我说妈你在哪?她说她在学校门口的河边。她要跳河。
我说你至于吗?但是在我妈的观念里面,她觉得你考不上大学,这就是一件天都要塌掉的事情。
到了大学,我妈都还要管我的学习。寒暑假回家玩手机我都不能光明正大地玩,要摆一本高数书在旁边装样子,我妈随时可能来看我。

图丨采妮念大学时,下课时分
这种状态持续至今。刚交完首付的那段时间,我们家的积蓄基本上空了。妈妈非常焦虑。那段时间,周末我妈问我在干嘛,我说我在看电影,我妈都会对我很不满,给我发几十条微信轰炸,写小作文。她忍不住,心态很焦灼,觉得我应该更努力,不能过得这么悠哉闲适。
她总觉得我甘于平庸,看不得我停留在舒适区。她对我的期待是要一步一步地往上走。考研的时候,知道我选了本校,我妈大半年没跟我说过话。我现在上的这个 211,作为本科学历他们还是挺满意的。因为我高中爱玩,高三才醒悟过来,冲刺了一年,最后能上 211 属于是惊喜。但考研择校,我妈觉得,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怎么也要考个 985 名校," 人家都在往上走,只有你在原地踏步。"
后来,她看到身边有一些小孩,想考名校一直没考上,在家里面蹉跎好几年,她才稍微释怀了一点,理解我当时为什么做这个稳妥的选择。
和我同龄的几个发小,也就是我爸妈同事的儿女们,现在都过得不是很开心。我们都是教师子女,学习成绩都挺好。一个发小高考上的南开大学,现在在一个核研究所里读博士,听我妈说毕业很困难,得了抑郁症。还有一个上了浙大,本科毕业就直博了,但是博士没读完,中途退学,最后拿的硕士学历。他从小就很努力,一直学习成绩都很好。我知道他内心肯定也是非常痛苦的,可是他爸爸一点都不理解他,还说他放弃读博是当了逃兵。
就像我发小的爸爸不同意他放弃读博,我的爸爸妈妈也不会同意我过脱轨的人生。
但我有时候真的很反感父母这样的人生观。我爸的口头禅是 " 你如果怎么怎么,那你这个人就毁掉了 "。你考不上好大学,你人生就毁掉;你读不了研究生,你人生就毁掉;或者你找不到有编制的工作,你人生就毁掉。
我每次听到都会有种应激创伤的感觉。我说你不要总是跟我说这种话了,人没有这么容易毁掉。即使是出去送外卖,人家的人生也不是就毁掉了。
我父母的上一代都是农民,他们自己的原生家庭经济条件很一般,可以说是靠自己打拼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阶层跃升。
我能感觉到,他们身上有比较严重的焦虑感,害怕回到原点,也有强烈的未完成的上升渴望,他们把这样的焦虑和渴望都寄托在了我的身上。
我妈经常说,她希望我们家是越来越好。这个 " 越来越好 ",意思就是一代比一代好。
他们希望把自己作为我的跳板,把我托举上去,我们两代人又托举我的下一代,我们家就能一代比一代好。所以他们总跟我说,等我生了孩子,他们要怎么带,怎么培养。
我妈总劝我生孩子。有一天聊到养老的事,她说那你就生个孩子,以后就享他们的福呗。我说那你们享到我的福了吗?我现在对你们来说要陪伴没陪伴,要钱没钱,甚至还要吸你们的血。他们就说,爸爸妈妈生你养你,不是为了享你的福。
这个肯定是真心话,我是信的。但我有时候觉得,爸妈把全家的资源都投入到我身上,同时也一直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我觉得很愧疚,也很痛苦。
从小到大,我爸妈对我就很少有过肯定。小时候学古筝,文艺汇演我每次都是坐中间。但每次表演完了我妈都要骂我,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么就是姿态不好,要么就是弹得不好,反正就没有哪一次我下来时看到我妈脸上是开心的笑容。
相比之下,我有一个同学,她弹得不是很好,她的姿态也不是很好,她也有点驼背,但是她妈妈就是特别开心,拿了一个 DV,从她化妆开始就一直在旁边记录。我就想说她怎么不挨骂呢?为什么只有我挨骂呢?
有一幕我到现在都印象深刻。演出结束后,我妈一边骂我一边带我去吃饭,在剧院旁边的一个牛肉面馆,我一边哭一边吃那个面,面条混着我的眼泪一起入口,味道是咸的。那个味道,忘不了。
我妈是个非常要强的人,她对自己要求很高,年年都是优秀教师。她对自己的学生、对我,要求都很严格。
但我跟她一点都不一样。我是一个零野心的人,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对我的生活一点野心都没有。包括高三那年,我突然醒悟了,我也不是说一定要考个特别好的大学,我当时就是觉得人还是要考一个大学。
我还有一个表姐,她就跟我妈妈很像。表姐高考只上了一个二本,研究生自己考到了中国地质大学,现在在深圳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属于 " 一步一步往上走 " 的典型。
当年我考研本校,我表姐也很不支持。当时我就跟她说,有些人是在赛场上赛跑的人,有些人是在赛场边上鼓掌的人,我就是后者。
我觉得,如果我现在的境遇换到表姐身上,她肯定不会像我一样崩溃。父母的托举对她来说是借力,对我来说却成了不能承受之重。就算房价下跌,她也可以果决地处理掉房子,换个城市开启新生活。我就不行,我的人生就是稀里糊涂的,没有那股子干劲。
人的天性就是怎么样都扭转不了,我不可能变成她那样。所以我从小都过得很痛苦,我跟妈妈的理念完全不一致。在我妈眼里,我就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我现在更大的愿望就是辞职,去欧洲旅游,去看看那些课本上出现的地方。但这也只是幻想,父母从小为我付出这么多,我不能做这种不负责任的事。
有一次我放假出去旅游,我妈不为我高兴,反而跟我说," 你不要忘记你是什么家庭出身的 "。
这样的话让我压力很大。好像我不配这些。这样看上去中产、精致的花费是忘乎所以,对物质生活的享受是有负罪感的。

图丨采妮之一次出国看演唱会
今年休年假时,我跟一个好朋友一起去日本旅行。我们是高中同学,她现在在上海一家国企工作,月收入跟我差不多。我们俩现在的朋友圈子里,很多人都是中学阶段就去欧洲游学,家境富裕,见多识广。但我们真的是一起从安徽一个很土的小县城走出来。
高中的时候,一到月底,我俩身上就一点钱都没有了。我会跟她说," 怎么办,洗发水用完了只能兑水。" 她跟我说," 好想吃学校门口一块五的铁板豆腐。" 就是穷到这种地步。
但现在,我们靠自己挣钱走出国门,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我当时就觉得很幸福。在大阪,我们订了一个很豪华的酒店。我们住在 40 多层,落地窗能看到大阪市中心的夜景。
整个城市霓虹闪烁,富贵迷人眼。我站在窗前说了一句," 没想到我们这辈子还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 "。

图丨采妮拍下的东京夜景
我朋友就看着我的眼睛,很坚定地跟我说," 我们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好。" 她说这话的时候,好像给了我一种能量,一种念力,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常常幻想,要是没有这个房子,我早就可以辞职了,不上班。我可以过一种很低物欲的生活。但还是很想出门旅游,想去看更大的世界,穷游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