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更大的豪华,但你追求的豪华能阻挡多少撞击

音符科技网

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3630字,阅读时间7分钟

现实中,或者 *** 上,我们都见过了太多的事故车辆,尤其是新能源车。有的小磕小碰就“崴脚”,有的静止状态就起火,有的出现较大交通事故安全气囊一个不弹,有的高速路上方向盘瞬间锁死……

几乎每款新车上市时,车企都会拍着胸脯宣称“绝对安全”。可当事故发生时,“安全”二字却显得如此脆弱。

那么,什么样的车算得上“安全”呢?

首先要看它的车身结构和材料,这点可以从车型的“白车身”上找到答案,如果车企把它展示在展厅的显眼位置,那就是比较自信了,反之藏着掖着的车企,我们尽量远离。

然后要关注它的主动和被动安全系统,一个是风险的“先知”,比如是否标配自动紧急制动和盲区监控等,一个是最后的防线,万一发生碰撞,安全气囊能否顺利打开,是否够多等都是要考虑的。

当然,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零部件,电池也是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挑选的。报道中经常发生起火和自燃的品牌,我们尽量避开,优先选择装车量多而事故率低的品牌。

至于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它本身也是从主动和被动安全方面辅助我们更轻松、安全地开车,所以搭载一套行业领先智能辅助系统的车也是值得信赖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目前不能完全代替人工驾驶,驾驶员仍是安全责任主体。

选车,一定要把安全性放在之一位,你追求的豪华:品牌的知名度、车内配置的丰富程度、驾乘的舒适性以及豪华感这些,在你的生命面前都变得无足轻重。

1. 新能源车的“100种死法”

在新能源车销量再创历史新高、上半年累销546.8万辆的今天,因新能源车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舆情也正在愈演愈烈。

图/2025年H1新能源市场产销情况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大徐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他所驾驶的那辆某新能源品牌纯电轿跑,提车不到三个月,就在一次高速公路行驶中,突然出现方向盘锁死无法变道情况。

“现在想想依旧心惊胆颤,还好我最后想办法把车成功停在了应急车道上,不然一旦碰车很有可能是连环性事故。”

图/某车主遇到方向盘锁死现象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大徐透露,事后经4S店检查车辆的方向机存在设计缺陷,若渗水便会导致转向机故障。“虽然给我做了打胶处理,但谁能保证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

浙江的黄先生遇到的则是新能源车崴脚故障。据他回忆,他所驾驶的某新势力品牌SUV有次行驶在城市道路时,后车轮突然断轴。

图/某品牌车辆断轴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事后之一时间,黄先生联系了该新势力品牌售后人员,但其给予的说辞是,“这是由车主操作不当导致的断轴,不属于质量问题,可以联系保险方索赔”。

“当时赶紧报了保险,但他们到场检查后说是车轮外部看起来没损伤,应该是车子本身质量问题,建议找厂家。”黄先生的语气里仍略显愤懑和无奈,“三十多万买了个纸糊的车?”

新能源车断轴看起来似乎像个“概率事件”,但实际上,近两年来类似的车主投诉不在少数。有车主在停车场挪车时断轴,有车主在过不到20厘米坑洼时断轴,还有车主在小区门口过减速带时断轴......

但,转向故障、断轴这些似乎只能算是新能源车质量问题中的“开胃菜”。

今年年初至今,车质网第三方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关于续航虚标的投诉量达948起,其中不乏有新车实际续航里程不足70%的情况。

图/车质网关于“续航虚标”的部分投诉案例

来源/车质网 新能源观截图

与此同时,因电池引发的电车自燃事件也仍在持续发生。2月,温州永嘉某小区地下车库一辆静止状态下的电车自燃,火势蔓延导致周遭8辆车不同程度损毁;4月,一辆新能源电车在上海某充电站充电时底部突然起火自燃;6月,贵州贵阳一辆新能源车在驶入停车场途中自燃......

图/央视报道某品牌车辆起火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智能驾驶的“坑”则相对更隐蔽。北京车主王先生开启“自动辅助驾驶”在高速上自动并线时,系统因误判前方车辆,导致碰车;上海一位车主的车在自动变道时撞上护栏,行车记录仪显示,系统未识别到护栏,反而加速超车。

此外,还有些被忽略的“小问题”,单独看像“小毛病”,实则叠加起来会在关键时刻有致命隐患。

比如,某电车在车辆碰撞后因电动车门卡死无法打开,最终造成车主及车内两位乘客被困车内无法逃生;某辆车长期有刹车异响情况,有次雨天路面湿滑因刹车失灵而追尾前方车辆。

2. “脆皮”新能源车是如何练成的?

这些安全事故的频发,不禁让人疑惑:为啥有些新能源车会中看不中用呢?

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某些车企为“自保”,会选择在看不见的地方下刀,使用更廉价的材料,采用更简单的技术方案,以压低成本。

“持续性地降本增效,必然会让车企陷入一味降成本的恶性循环,而质量这张本应是每个车企标配的底牌,自然就会沦为部分车企的致命弱点。”

这场安全失守的开端,或许与互联网思维对传统造车逻辑的冲击有关。传统造车往往强调“安全是1,其他是0”,互联网思维则更在意产品的迭代速度和用户眼球的聚焦。

这一思维逻辑下,首先遭到冲击的便是车身结构。

传统车企造一辆车,白车身的钢材强度、焊点密度、防撞梁厚度都是经过千次碰撞测试打磨的,某合资品牌甚至为了0.1毫米的钢板厚度差异,在实验室里撞废过几十辆车。

图/传统汽车白车身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但部分新势力车企为了降 *** 造成本,一边喊着“笼式车身”“热成型钢占比”这类宣传话术,一边却悄悄降低关键部位的钢材强度。

图/笼式车身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比如,A柱用高强度钢,B柱就偷偷换成普通钢材;宣传图里防撞梁厚实如臂,实车却改用铝合金材质。更有甚者,会以追求“低风阻造型”为噱头,把前悬缩短到极限,但这样就会导致车辆在碰撞时吸能空间被严重压缩,而可以预料,缺少了缓冲区的车,其车辆碰撞时的安全指数必然会大大降低。

其次,是悬架与制动系统,其减配会直接影响操控安全。

图/车辆悬架系统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悬架作为车辆操控与安全的“腿骨”,本该用锻造铝合金或高强度钢,有些车企却换成铸铁件,甚至采购小厂生产的劣质控制臂。

制动系统方面,某品牌为降低能耗,将刹车片摩擦系数降低,但就是这样微小的调整,却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制动距离,雨天更是容易出现“踩刹不住”的情况。

电池安全的“短视”则埋下致命隐患。电池作为电车心脏,占整车成本四成以上,为此部分车企为在更大程度上降低成本,会选择给中低配车型改用二三线供应商电池,但二三线电池在安全管理技术和材料上本质仍与头部厂商有一定差距,遇高温、碰撞等情况时更容易出现起火自燃。

最后,车企对智能系统的“过度承诺”进一步加剧了风险。某些品牌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用“自动变道”“全速域跟车”等功能模糊用户对“辅助”二字的认知。

这种对技术边界的刻意模糊,导致部分消费者过于依赖信任智驾功能,更有甚者会选择在行驶中打开智驾睡觉,继而引发事故。

3. 安全,不该成为购车时的忽略项

如果说汽车厂商是造成消费者用车安全隐患的客观因素,那么,有些消费者在购车时舍本逐末,对安全性不重视则是主观因素。

“续航700公里,零百加速4秒,还有后排娱乐屏!”

在某新能源体验门店,刚毕业的小林对着展车两眼放光,当被问及车身结构用了什么钢材时,他愣了一下,“这重要吗?销售说有自动刹车和辅助驾驶,应该挺安全的吧。”

而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各大新能源汽车门店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车时,眼里只有大屏、加速、续航这些“显性参数”,却对车身强度、电池防护、制动距离这些“保命指标”漠不关心。

图/某品牌车内大屏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就比如,从手机跨界转型卖车的一个初代造车企业,首款车就卖出高量,甚至很多消费者为了买它甘愿等待一年之久,这背后更多的是消费者基于流量的选择。

为什么现在的消费者都不较真安全性了?

与诸多消费者的接触中,我们逐渐发现,当消费者注意力被炫酷的大屏、舒适的“女王副驾”、眼花缭乱的智能驾驶宣传,以及诱人的续航和加速数据所吸引,车辆车身结构、悬架,制动,质量控制,电池这些最关乎生命安全的“硬实力”,不仅被放在了次要位置,甚至有些消费者都不知道如何去了解和比较这些。

“我觉得换车就像换手机,反正开三四年就换,没必要纠结那么多安全细节,所以我买车时只对比了智能座舱功能。”

“销售说这是‘全球五星安全认证’,我也看不懂报告,看着大家都买就跟着订了。”

图/某品牌车辆获得“五星安全认证”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更有不少消费者把电车安全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标配,认为“新出的、高科技的车肯定更安全”。

那么,该如何选择一辆真正安全的新能源车?

与诸多消费者的接触中,不少老车主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之谈,总结后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首先,要深入了解车辆车身结构强度、安全气囊数量和布局、主动安全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等安全性能;同时,了解车辆底盘结构形式和品牌,关注车主长期口碑中的底盘质感和故障率。

比如查看车型的“白车身”资料,高强度钢占比超过60%的车型通常更值得信赖;主动安全系统要确认AEB自动紧急制动、LCC车道居中保持这些功能在夜间、逆光等复杂场景下的识别率如何。

其次,要考察品牌在电池安全技术方面的历史投入和实际事故记录,优先选择同级别车型中装车量高但自燃、电池故障投诉量低的品牌。

最后,可以查阅专业的汽车评测报告以及安全评级机构的评价,并浏览相关车主群和汽车论坛里真实车主的反馈,这些会比销售话术更可信。

图/专业评测机构发布车辆评测结果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当然,电车安全事故的减少仅凭消费者掌握避坑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车企也要尽快提高车身骨架、电池包等质量,而不是只把成本花在看得见的地方。

车企竞争虽激烈,但诚信才是赢到最后的必杀技,毕竟,对于更多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不会为了“豪华配置”,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做赌注。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北大法学院教授易继明被举报,校方:未发现“由在校学生支付餐费”等情况
  • 冒充官方账号、歪曲解读军史,一批违法违规涉军自媒体账号被处置
  • 国内期货主力合约跌多涨少,焦煤跌超4%
  • 韩国将成立协商机构,支持“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项目
  • 高盛经济学家反驳特朗普抨击:坚称美国消费者将承担23关税成本
  • 中国驻加拿大使馆提醒:有人冒充领事服务电话号码实施电诈
  • 宗馥莉旗下核心公司,为何要在西安投资10个亿?
  • 广州自动驾驶“双雄”二季度报:Robotaxi收入狂飙,中东是下一个必争之地
  • 消费贷款贴息怎么办理?来看银行操作流程
  • AI聊AI|高“光”159363量价齐创新高!标的指数年内狂飙42%领跑同类
  • 加密货币交易所Bullish在纽交所上市,首日涨超83%
  • 高盛最新预测:美联储下半年降息3次 9月“保险性”降息25基点
  • 9月降息板上钉钉?财长暗示50基点暴击,美联储主席候选人名单扩至11人
  • 下周杰克逊霍尔年会成关键:小心鲍威尔对降息预期泼冷水!
  • 研究显示:GLP-1药物对眼部健康有“双刃剑”效应
  • 开盘|国内期货主力合约跌多涨少 焦煤跌超4%
  • 金建希抵达特检组办公室,接受被捕后首次调查
  • 两市融资余额增加116.63亿元
  • 背债苦命人成了银行“炸弹”
  • 腾讯:已拥有足够芯片来进行训练和持续迭代,推理芯片供应也有多种选择
  • 为何这么多国“转向”,都拦不住以色列?
  • 举报养殖企业污染遭到报复?江西高安通报:涉事人员已被相关部门传唤调查
  • 西北工业大学研发抗冻机器人,可在-50°C环境下完成任务
  • 日元走强、日本国债期货抹去涨幅 贝森特称日本央行应对通胀慢半拍
  • H-1B随机抽签时代终结?美政府推进“高薪优先”
  • 加拿大丰业银行据悉裁减美国和亚太地区的投资银行家
  • 中国神华前7个月煤炭销售量为2.427亿吨 同比减少10.1%
  • 惠理集团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利润2.52亿港元同比增长572.7%
  • 宜搜科技发盈喜 预期中期纯利同比增加约188%至208%
  • 新秀丽发布中期业绩 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1.18亿美元同比下降30.2%
  • 专家:在广东特别是在广州,100%的蚊子都出现了抗药性
  • 魔都眼|上海书展首创“夜市”,最迟打烊至22:30
  • 康宁杰瑞制药-B发盈喜 预计中期利润不少于2000万元
  • 越秀地产附属拟发行不超14亿元公司债券
  • 龙蟠科技更名为“江苏龙蟠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亿达中国前7个月合约销售金额约4.78亿元 同比下降4.8%
  • 消息人士:“特普会”将聚焦停火不谈领土划分
  • 华泰证券:华泰国际为华泰国际财务发行的0.25亿美元中期票据提供担保
  • 北森控股8月13日斥资166.42万港元回购20万股
  • 美高梅中国8月13日斥资1598.46万港元回购100万股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