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牛已产生了基本共识,分歧或许只在于上涨的节奏和主线。"
" 现在不承认牛市,是榆木脑袋。" 他还补充道:" 没办法,有的人就是不愿认错 "。
这一热门点评并非空穴来风。8 月 13 日周三,A 股延续进攻态势,盘中突破 3674.4 点前期高点,创下四年来新高,在成交量方面,A 股更是时隔 113 天重回 2 万亿元,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8 月 13 日,A 股继续大涨,两市成交破 2 万亿元
从历史来看,不管是 2008 年的股改牛,还是 2014 年的杠杆牛,A 股市场走的都是 K 线陡峭,情绪疯狂的 " 疯牛 "。这种疯牛来得快去得也快,投资者往往只能在账户上经历一场 " 纸上富贵 "。
然而这一次,本轮 " 牛市 " 既没有 2007 年 " 股改牛 " 和 2014 年 " 杠杆牛 " 那么迅猛疯狂,反而走出了类似美股稳步攀升、徐徐上攻的态势。
对众多投资者而言,准确判断 A 股到底是 " 快牛 " 还是 " 慢牛 " 至关重要。如果是快牛,或许意味着可以迅速入市,追求短期收益;但如果是慢牛,则可以考虑逢低布局,享受更完整的行情周期。
不知不觉,朋友圈开始出现各种各样关于 " 慢牛来了 " 的文章,那么,为什么 " 慢牛之说 " 开始风靡?这一观点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视角,我们一一来看看。
01
假说一:形似美股
究竟何为 " 慢牛 "?A 股投资者或许一时难以回答,但美股投资者对此可能再熟悉不过。
从 2005 年至今,美股经历了四轮 " 慢牛 ",纳斯达克指数更是在昨晚续创历史新高。因此,便有人借鉴美股的经验,来研判目前 A 股的走势。总结发现,美股走出 " 慢牛 " 行情有三大要素。

8 月 13 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早盘交易景象
◎ 首先,美股在慢牛期间,经济基本面通常表现强劲。
从数据来看,美国前十大公司市值占比高达 37% 左右,以至于美股指数和头部企业盈利情况息息相关,一旦这些巨头企业交出漂亮财报,指数就会明显上涨,所以美国企业盈利水平和标普 500 指数的走势一致性很高。
在过去的四轮美股慢牛行情中,美国的 GDP 增速、零售业数据和 PMI 等宏观经济数据均表现优异,企业业绩亮眼,共同推动了美股的慢牛与长牛。
◎ 其次是高分红。在美股的四轮牛市中,美国上市公司的分红总额均呈现上升趋势。反之,当上市公司分红减少时,美股往往步入熊市。
◎ 第三点在于市场流动性的宽松。从历史上看,当美联储开启量化宽松、进入降息周期时,美股往往产生牛市。充足的资金持续推动美股上涨,最终形成了慢牛行情。
如果和美股慢牛三大要素进行对比,A 股似乎有了慢牛的迹象。
▶▷首先来看 A 股盈利基本面的修复。
从宏观数据看 2025 年上半年,中国 GDP 增速达到 5.3%,高于年初 5% 的增速目标。其中,二季度 GDP 同比增速达到 5.2%,且季调环比增速为 1.1%,高于 2021 年以来历史均值,好于市场预期。
从盈利能力看,截至 8 月 11 日,A 股已经累计有 181 家上市公司披露了 2025 年半年报。其中 160 家盈利,20 家亏损,合计营收同比增长 9.08%,净利润 1895.77 亿元,同比增长 16.87%。从基本面来说,A 股正在向美股靠拢。
▶▷第二,我们还可以看一下 A 股的分红情况。
数据显示,2024 年沪深 A 股上市公司分红 2.4 万亿,同比增长 9%,其中 133 家上市公司近 3 年股息率超过 5%。
不仅如此,A 股上市公司还呈现出分红连续性逐渐增强,连续分红上市公司逐渐增多等趋势。在新 " 国九条 " 的引导下,A 股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意识已进一步提升。
▶▷第三点,在于 A 股的流动性的持续宽松。这是慢牛行情最重要的基础,而本轮 A 股宽松的流动性,主要来自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两个方面。
首先来看机构。今年 1 月份,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对 A 股的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并对经营绩效进行考核。

特别是 " 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的 30% 用于投资 A 股 " 的条款,机构据此预计,2025 年有超过 5040 亿元的增量资金入市,而这些资金部分已经进入银行等大金融板块,成为 A 股慢牛的主力军。
而从个人投资者角度来看,随着 A 股市场持续走强,2025 年 7 月 A 股新开户数高达 196.36 万户,环比增速高达 19.27%。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70.54%。
02
假说二:地产落,A 股升
也有人看来,A 股的这轮 " 慢牛 " 和房地产息息相关。8 月 12 日,曾经被誉为 " 宇宙房企 " 的中国恒大发布了自己的谢幕公告:公司因未能满足联交所复牌要求,联交所根据上市规则条例,决定取消公司上市地位。

恒大集团在资本市场的落幕,象征着 " 房地产时代 " 的结束。2025 年 1 — 7 月份,TOP100 房企销售总额为 2.07 万亿元,同比下降 13.3%。
此外,国家统计局数据还显示,一线城市 6 月份新房价格环比下降 0.3%,降幅比上月扩大 0.1 个百分点。二、三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分别下降 0.2% 和 0.3%。
作为过去十几年中国家庭资产配置核心的房地产,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这在客观上可能促进社会资金从房地产等传统 " 蓄水池 " 中流出,转而到更具赚钱效应的资本市场寻求配置机会,为股市带来长期且稳定的增量资金。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的无风险利率仍然不断下行。
2025 年 5 月 7 日,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和 *** 监管层推出的一揽子方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系列降准降息的举措,包括但不限于降低存款准备金 0.5%;下调政策利率 0.1%,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0.25%,五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 2.85% 降至 2.6% 等等。
一方面是投资性购房愈发困难,房地产的 " 蓄水池 " 功能减弱;另一方面无风险利率持续走低,一年期定存利率已跌破 1%。

看房买房的消费者
对于普通居民来说,一旦 A 股展现出更强的赚钱效应,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从低收益的银行存款转向股票和基金领域。
这并不是无端猜测,因为从历史数据来看,去年 "9 · 24" 行情引爆 A 股之时,银行存款增速就出现下行,非银存款则增速则从 18.4% 提升至 27.3%。这也并非孤例,因为 A 股历史多次出现类似的情况。
很显然 A 股指数表现和银行存款增速存在呈负相关,只要 A 股上涨,那么投资者就会愿意把钱从银行掏出来,投入 A 股市场。
03
假说三:政策呵护,信任修复
看好 A 股慢牛的人,几乎都不约而地指出了本次行情的特殊之处—— A 股独特的安全感,政策的保驾护航。
2024 年 9 月 24 日。监管层公布三大重磅政策,分别是 "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 ""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 "" 统一房贷更低首付比例 ",为 A 股撑腰。
除了降准降息之外,监管层甚至专门为 A 股设计了一系列工具,比如 5000 亿元的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等等,生怕 A 股涨不起来。
央行行长潘功胜甚至直言:" 人民银行坚定支持汇金公司在必要时实施对股票市场指数基金的增持,并向其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 ",这在当时被解读为,央行将为国家队提供近乎 " 无限 " 的流动性。
在当时极度悲观的市场预期之下,监管层的政策用略显 " 强硬 " 的手段,硬生生扭转了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奠定了本轮行情的 " 底部 "。
除了提供 " 无限弹药 ",监管层还对投资者诟病的 IPO" 抽血 " 现象,进行了极为严格的限制。
2023 年,A 股共有 313 只新股上市,融资额 3563 亿元。到了 2024 年,A 股市场 IPO 现象明显放缓,全面仅有 100 家公司上市,全面融资额仅为 640.65 亿元,创下 10 年来新低,尽管今年 IPO 金额略有增加,但监管者严控 IPO 的态度依然不变。

监管层对 IPO 审核政策的持续收紧,赢得了投资者的 " 信任 ",在他们看来,A 股不 " 抽血 " 本身就是一个大利好,可以 " 加仓 " 了。
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的 A 股市场走出了自己的 " 独立行情 ",并没有受到国外利空的较大影响。尽管 4 月份特朗普的 " 对等关税 " 导致 A 出现杀跌,但监管层和央企果断出手,并通过直接增持等手段维护 A 股市场,利空消息很快便被市场消化。
在投资者看来,目前的 A 股市场抗风险能力,已经远超 2018 年的水平。而随后 A 股也顺理成章地继续走出了自己的慢牛行情。
监管层用政策和实际行动,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 " 信任修复 ",给予了慢牛持续走稳的 " 底气 "。
04
观望的场外资金
尽管如此,对于慢牛是否真实存在,依然有巨额资金保持观望态势。
8 月 13 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1-7 月份,中国人民币存款增加 18.44 万亿,其中,住户存款增加 9.66 万亿元,超过半数。
根据央行调查显示,2025 年二季度," 倾向储蓄 " 的居民占比高达 63.8%,倾向 " 更多消费 " 占比为 23.3%,而倾向 " 更多投资 " 的居民占比仅为 12.9%。
这意味着场外资金仍处在从高储蓄向高风险偏好的 " 搬家 " 早期。踏空资金尚多,新增场外资金池仍然可观。
此外,杠杆资金规模也已经开始迅速回暖。在 8 月 5 日,象征市场情绪的 A 股两融余额突破 2 万亿大关,依然有媒体表示这个数据接近 2015 年大牛市的规模。但由于如今的 A 股总市值相比 15 年已出现大幅度增长,所以这个数据依然 " 不够看 "。

那么,如何正确判断目前杠杆资金的 " 热度 "?我们可以融资融券余额与股市自由流通市值之比进行计算。
2015 年 7 月 3 日,当时两融余额占 A 股流通市值的比例达 4.73%。如今这个数据为 2.3% 附近,仅有巅峰时期的一半左右;此外,2015 年 2 月 10 日,两融交易额占 A 股总成交额比重高达 22.23%。8 月 10 日的占比仅为 10% 左右。
中国银河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杨超认为,目前杠杆资金占比处于历史中枢水平,距离 2015 年峰值,还差得远。
从多家券商的研报来看,机构对于慢牛已经有了基本共识,分歧或许只在于上涨的节奏和主线。
东吴证券认为,目前 A 股市场 " 蓄水池 " 作用凸显,ETF、散户、杠杆资金均积极入市,呈现 " 众人拾柴火焰高 " 的景象。从微观情绪来看,杠杆资金交投活跃,市场情绪指数表现更佳,这意味着市场下行风险有限。
申万宏源则表示,投资者普遍对牛市有期待,虽然对短期市场的分歧有所加大,但牛市氛围不会轻易消失。在申万宏源看来本轮牛市的主线结构有两个方向:之一个是国内科技突破;第二个则是全球市占率高的制造业,进行反内卷引发的机会。
华西证券的观点更为乐观,在它看来,本轮慢牛已经是板上钉钉," 勿质疑本轮 A 股行情的上行趋势与市场空间 "。
在资产荒背景下,居民增量资金入市将成为本轮 " 慢牛 " 行情的重要驱动,仍看好下半年 A 股冲击 2024 年高点。风格上," 十五五 " 规划成为聚焦点,科技成长仍是主线。
当然,越是在一片乐观的合唱中,投资者越需要保持一份清醒和审慎。因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投资的重点不再是精准择时,而是选择具有长期价值的优质核心资产,分享中国经济转型与企业成长的红利。
投资者或许需要摒弃 " 一夜暴富 " 的幻想,真正地 " 慢 " 下来,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理性的心态,参与到这场可能改变中国资本市场生态的 " 慢牛 " 行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