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市湖里区,高端艺术、非遗精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观赏品,而是通过创新模式引进来,再深度融入社区肌理,改变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实现了从“阳春白雪”到“家门口的幸福”的转变。
非遗成社区妈妈们的“增收包”
在湖里区,一件源自中国古代宫廷的奢华饰品——云肩,正从博物馆的展柜和T台的聚光灯下,“下沉”到社区客厅和寻常人家的指尖。
所谓云肩,古代常作为肩部的装饰织物,源起于秦代的披帛,最初用于保护衣物的清洁,后来演变为精美的装饰品。其名称与四方四合的云纹图案息息相关,仿若雨后云霞映日,因此得名。云肩在隋唐时期开启流行,而至明清时期,其普及程度和工艺水准达到了巅峰,成为贵族女性的标志之一。

8月20日,湖里区海丝艺术品中心,非遗云肩 *** 技艺传承人李玉兰(中)身披一件云肩,向参观者介绍云肩的故事。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8月20日下午,在湖里区海丝艺术品中心,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走进非遗项目云肩 *** 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服装设计师李玉兰的工作室。这里没有看到高悬的艺术门槛,取而代之的,是一筐筐五彩丝线、一包包棉芯和一批等待被社区居民缝制成精美盘扣的“材料包”。
“早些年,云肩就是‘古法’‘高级’的代名词,离生活太远了。”李玉兰拿起一个即将发包给社区居民的半成品盘扣材料包说,“但现在,我们把它们‘拆’了。”
这个“拆”,是李玉兰让拥有六千多年历史的云肩技艺下沉到社区的关键——她把 *** 一件完整云肩的复杂工序,拆解成一个个独立小部件。其中最适合居家 *** 的,便是作为传统服饰灵魂的盘扣。社区居民可以免费领取材料包,利用带娃、做饭的碎片时间在家缝制,一个精巧的盘扣能带来5元至30元不等的报酬,每个月可以给自己赚1000至3000元不等的收入。
“单一这门手艺养活不了我们,但能帮补很多家庭。”李玉兰说,她从小跟随奶奶学习这门技艺,亲历了传统手艺从备受冷落到逐渐回温的过程,“感谢这个时代,大家又开始喜欢国风了。”

8月20日,参观者在湖里区海丝艺术品中心云肩工作室学习云肩 *** 。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海丝艺术品中心坐落于厦门高崎国际机场T3航站楼旁,是中国新一代线上线下艺术品产业链平台、双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平台,一期建筑25万㎡,引入一批非遗传承人来开办文化工作室。
李玉兰即是其中之一,在她看来,文化惠民也是“送手艺上门”,“我们这叫‘使用级传承’,老祖宗的好纹样、好技艺,不能只摆在展柜里,得让人用起来,能赚钱,它才能真正活下来。”
她也在尝试另一种“破圈”,将自己从清代老绣品中汲取灵感设计的纹样,用于创新现代服饰。在她位于海丝艺术中心的店铺里,陈列着不少这样的作品——既保留了古法云肩的形制与韵味,又更适合日常通勤穿着。
“很多人喜欢云肩,但觉得日常穿不出去。”她指着一件结合闽南红砖古厝“燕尾脊”元素设计的马面裙说,“我们就想,怎么让它既传统又实用,我们的云肩搭配这件马面裙就刚刚好。”
李玉兰说,湖里区 *** 给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很多展示机会,包括文博展、非遗节、社区活动等,也为她搭建了触达更多人的桥梁。在她看来,传承非遗技艺,重要的是参与,“很多人一开始觉得难,不敢碰。但我们把材料备好、步骤简化,大家缝完之一个,就想做第二个、第三个……这个过程本身,就挺治愈的。”

8月20日,湖里区海丝艺术品中心云肩 *** 工作室里展示的云肩。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如今,她的盘扣材料包和云肩研学套装,不仅成了社区一批母亲们的“增收包”,也成了年轻人体验非遗技艺、感受国风之美的“入门券”。一个曾经属于宫廷的奢华符号,正在众多普通居民的指尖,获得新的活力。
八千年漆艺做起潮玩和电脑配件
什么会永恒?海可枯,石可烂,而一件漆器穿越千年,依然光彩夺目,琢磨如玉。漆艺文化也依旧在流传。
百里千刀一斤漆。中国是大漆艺术的发祥地,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从井头山遗址8300年前的黑漆木器,到汉代马王堆 “黑地红纹” 漆器,再到厦门漆宝斋的闽南主题漆器,大漆作为核心原料,穿越时空,跨越地域,作为“文化纽带”和“可视化载体”而存在。
大漆被认为是大自然的馈赠。它是漆树分泌的树脂状液体,含有漆酚、漆酶等物质。刚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生漆经过“熟化”,被用于漆器的 *** 。在它的保护下,普通器物变得更为美观,还能防潮、隔热、耐腐。
一件优质的漆器需要匠人们一层层髹(音xiū)涂上大漆,再经历打磨、漆线雕等工序,经年累月,精巧繁复,藏着生活的诗意、美学和匠人精神。
此前,皇家、贵族才大量使用的漆器,现在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8月20日,湖里区海丝艺术品中心漆宝斋非遗馆展示的大漆样板,技艺和纹路各不相同。 澎湃新闻记者 吴跃伟 图
走进湖里区海丝艺术品中心的漆宝斋非遗馆,立架上一块块大理石一样的格板里展示了不同色彩、纹理和光泽的漆器样板。
“这些(格板)代表了不同的漆艺技法。”非遗传承人王文静介绍,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漆艺,培养更多相关人才,增强社会各界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漆宝斋逐步复原可追溯至明代的漆艺专著《髹饰录》的技法,重新编写漆艺传习录,在展厅中设立了前述“技法墙”。
2008年,漆宝斋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漆艺髹饰技法后来被国宾车内饰采用。
“《髹饰录》中记录了400多种漆艺技法,我们现在已经复刻了将近300种。”王文静说,漆宝斋非遗馆大部分区域都是免费开放给人们参观的。在为青少年讲解时,她会讲一些成语,比如“高山流水”,这个典故中的古琴,在 *** 时要用到大漆;比如“如胶似漆”,其中的“漆”就是大漆。
漆宝斋加入了湖里区的文化惠民工程,常年定期举办漆线雕艺术活动、漆艺非遗成果展和藏品展,向大众展示中国八千年漆艺文化和历史、魅力。
漆宝斋还送“文化”上门,主动将漆艺相关非遗带进社区,带进学校。
王文静的母亲、第十七代传承人沈锦丽从2016年至今,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中任教漆线雕课程,并为学生举办作品展。王文静也将漆线雕非遗课程带入社区小学,通过讲解和动手实践,加深小朋友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8月20日,湖里区海丝艺术品中心漆宝斋非遗馆,非遗传承人王文静(右)向参观者介绍大漆技艺。 澎湃新闻记者 吴跃伟 图
王文静自豪地说,2008年之前,很多人不知道大漆,也不知道漆线雕,以为漆器更多是文物,而不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的,甚至不觉得自己可以买,可以使用,“我们现在做的很多工作,其实80%是先解决认知,先告诉大家,我们中国有这样的东西,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这样的东西,包括秦朝也大量使用漆器。”
王文静的工作室除了 *** 漆艺手镯、杯子及工艺品,还联名做了潮玩。近期,他们通过预售方式,将漆艺用于 *** 电脑键盘帽,吸引了更多年轻人。
当拍卖注重“薄利多销”
距海丝艺术品中心不远处的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一场“高端艺术进社区”的文化惠民实验也在同步展开。
8月20日,该公司总经理陈珊告诉澎湃新闻,以往很多人觉得拍卖公司“高高在上”,新闻报道也多聚焦于天价拍品,无形中劝退了普通人,“其实我们每场拍卖几千件拍品中,高价位的只是小部分,大部分都是中低价位的生活必需品、装饰品,甚至书房里的书桌柜子。”

8月20日,参观者在保利厦门国际拍卖公司观看展品。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这从保利的策略转变清晰可见,从一年仅两场的“春拍”“秋拍”,转向“月月有小拍”,起拍价低至一两百元,无底价拍卖也渐成常态。陈珊说,这是适应市场的“薄利多销”,“品种门类多、件数多,购买的人多了,总金额反而能上去”。
更重要的是,陈珊和同事们试图打破空间与心理的双重壁垒,将在湖里区的这处新空间打造成免费开放的艺术综合体,引入艺术品展览、花艺课、亲子绘画活动,甚至开辟直播间线上拍卖。
“很多人租房子买张画,搬家时不想要就扔了。但如果是从拍卖行买的,过几年说不定还能增值再卖掉。”陈珊笑道,“听起来环保,还有点‘理财的’意味。”在她看来,文化惠民是让艺术消费成为市民的一种日常选择,而非奢侈行为。如今,厦门保利的线上销售额已与线下持平,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尝试走进拍卖场举牌竞拍。

8月20日,一名参观者在厦门保利拍卖公司的展厅打卡,该公司计划让拍卖走进更多普通居民的生活。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