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黑布把眼睛蒙上进行埋雷训练,从早练到晚……”
2015年,笔者到阜平和海阳采访,一提起地雷战,已经92岁的郑作仁,两眼闪出兴奋的光。这位抗日老民兵几年前已经大脑萎缩、半身不遂,但谈起往事,思维仿佛瞬间就开始了“重启”,满脸的皱纹花一般绽开,哆哆嗦嗦扯过笔者手中的纸笔,一边解说一边画起了各种地雷及埋雷的方式。虽然口齿不清,画出的线条也扭曲得不易辨认,但很显然,在他的心里,关于地雷的一切以及那段烽火生涯,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淡漠。
稍有不同的是,90岁的孙纯秀身子骨还相当硬朗,说到埋地雷打鬼子的事,总是笑眯眯的,带着一种又骄傲又享受的惬意表情:“一听到爆炸声,我们的心里就乐开了花,咱的‘铁西瓜’又开花啦!”
当年,郑作仁是河北阜平的民兵爆炸队员,孙纯秀是山东海阳的民兵爆炸队员,他们代表着抗日战争时期最著名的两个地雷战模范区。两位老民兵分别向笔者讲述了用地雷打鬼子的精彩故事,他们回忆战事时的激动神情,他们发自内心的那种慷慨与热烈,像一部老电影,再次映射出曾经的战斗岁月。
“铁西瓜”边区制造
1938年春,冀中军分区司令员吕正操找到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才生熊大缜,给他的任务是研制地雷。此后,被任命为冀中军区供给部长的熊大缜着手筹建技术研究社,展开烈性*、地雷和*等爆炸武器的研制工作。随着研制成果频出,队伍不断壮大,冀中根据地*厂扩展成了较大规模的兵工厂,拥有2000多人,能大批量地制造地雷、*、复装*、掷弹筒弹,并能修理各种*。他们的一些主要技术和经验被写成书面材料,散发到各抗日根据地。
在使用自己生产的爆炸武器打击敌人方面,他们屡有斩获,战绩不凡。吕正操在晚年所作的回忆录中写道:“熊任职后通过关系和各种渠道,购买了几十部电台的原材料,装备了部队。为解决部队*威力小的问题,他动员了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和爱国知识青年到冀中军区参加各方面的工作,还成立了技术研究社研制烈性*,炸毁日寇火车。同时他还为部队购买了不少医药和医疗器械。熊大缜为创建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也很快筹建起两个兵工厂,并逐渐发展为后来的山东纵队兵工总厂。1939年开始地雷研制,由原先研制*的石成玉负责。石成玉通过研究收集到的地雷图样,琢磨各部分的结构和用途,利用*的拉发引信,很快制造出了10公斤的拉发地雷。
接着,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也开始研发便携式地雷。1941年,八路军军工部共制造了10000余枚10公斤地雷和“5斤雷”,供不应求。*及时提出“炸弹生产要力求充足”和“普遍设立*造厂”的指示,时任军工部部长的刘鼎向彭德怀副总司令提出了各根据地分散发展军工生产的建议。据刘鼎回忆,他根据早年在闽浙赣边区组织地雷生产的经验,要求军工部各厂集中精力生产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炮弹、火*、掷弹筒弹等,重点供应主力部队;由各军分区自行设立炸弹厂,八路军军工部出技术骨干和干部,各县 *** 组织*和地雷的生产。于是,在太行山区,一场全民爆破运动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当时, *** 主席对此发出号召:“民兵的重要战斗 *** 是地雷爆炸,地雷运动应使之普及于一切乡村中。普遍制造各式地雷,并训练爆炸技术,成为十分必要。”

晋察冀军区兵工厂生产的大量地雷
1941年3月,八路军军工部在山西武乡县温庄村和黎城县东崖底开办了之一届地雷培训班,分期分批培训武委会主任和民兵队长,刘鼎、石成玉等专家亲自向学员传授地雷制造和*知识,并编写下发了《地雷制造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小册子。经过培训的“种子”回到各地再进行层层培训。1942年1月,北岳军区武装部由周耀先、陆平川、刘锦章任教,开办了之一期爆炸训练班,主要教授地雷的制造、埋设等技术,聂荣臻还亲自讲过地雷战术课。随后第二期、第三期训练班也陆续开办。
1942年5月24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保卫冀中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社论,号召所有男女老幼,用洋枪、土炮、*保卫自己的土地房屋,把每一个洼地、坟地、房屋、树林都变为狙击敌人的阵地。应该“主动袭敌”,使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寝不安枕,要用“麻雀战疲劳敌人,扰乱敌人,用地雷战使敌人寸步不敢移动”。于是,华北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地雷热”,一时间“村村会造雷、户户有地雷”,涌现出了一大批民兵爆炸英雄。
民兵的特点:既是民又是兵,是一种不脱离生产、 *** 军装、不吃“皇粮”、劳武结合的群众武装。
地雷的特点:则是一种防御性的隐蔽武器。用它可不与敌面对面作战,便可大量杀伤敌人,还可对敌造成精神威慑。因此,民兵最喜欢使用地雷,保卫自己的家乡。
在一本已经成为文物的名为《冀察区的爆炸教材》的小册子中,笔者看到上述对民兵和地雷的特点的介绍,而其中对地雷及其使用的全方位的描述,堪称完整、系统和详尽。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地雷的种类与组成,地雷的制造,地雷的作用、特点和使用原则,地雷阵的场地选择和布雷 *** ,地雷的埋设和伪装,布雷作业的组织指挥,应记取的经验教训等共7大项内容,每一大项里又细分若干小项,连雷组的基本形式和配置形式都用了图形来标识,每个内容都与实际相结合。
群众智慧催生出杀敌利器
虽然地雷是由专家研发出来的,但真正赋予它无穷威力的却是广大抗日民众,它充满了群众的智慧。
最初,地雷都是清一色的铁雷。起爆方式有踏发(也叫触发、压发)、绊发、拉发三种。踏发雷碰触到压盘就爆炸,掩埋便捷,便于伪装,但命中率低,不碰不炸;绊发雷一般用绳子连接*,触碰到绳子即爆炸,命中率比踏发雷有所提升,关键点在于绳子的隐蔽性(粗细)上,开始用过麻绳、细铁丝等,后来出现过用头发和马尾代替的——这在电影《地雷战》里有很好的诠释。孙纯秀老人告诉笔者,他们埋下的绊发雷有时还会炸到兔子和狗,可见其敏感度。当时,绊发雷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拉发雷是通过拉火绳人工控制爆炸,可以针对特定目标引爆,命中率更高;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拉雷手过于靠近敌人,爆炸后不容易逃脱,所以要找行动敏捷的人担任,爆炸后借山形地势迅速撤离。
后来,日军使用了地雷探测仪,让铁雷的应用受到威胁。看到亲手埋的雷一个个被敌人取出,民兵的心里非常郁闷。怎么办?金属能探测,难道石头也能探测?于是山东海阳民兵赵同伦、赵守福等就地取材,研制出了石雷:将漫山遍野的花岗石砸成圆球或方块,在中间凿出直径三四厘米的装药孔;把木炭、火硝、硫黄三样东西按比例搭配,用石碾子碾成面儿,在大锅里炒匀后灌入孔中;再插上起爆管,一枚简易石雷即告完成。当时,民兵们编了顺口溜,进行推广宣传:“一块青石蛋,当中凿个眼。装上四两药,安上爆发管。黄土封好口,弦子拉外边。事先准备好,到处都能安。鬼子来‘扫荡’,石雷到处响。炸死大洋马,留下机关枪。保卫老百姓,保卫公私粮。石雷真顶用,大家赶快装。”

把地雷埋在日军必经的小道上
地雷造出来还不算完,让它能随心所欲地爆炸,才真见群众智慧。
探雷器失效,敌人只得使用探雷针,原本十几分钟的行军常常延宕几个小时。如果探到“踏雷”,敌人便撒上一圈白石灰或插上小旗做标识,但那可能是民兵布下的用来迷惑敌人的假雷;看到“绊雷”,敌人想退至远处用钩子引爆,不料却踩上了未发现的地雷;敌人刚取出一个雷,以为没事了,谁知却拉响了挂在下面的另一个雷(子母雷);好不容易找着个雷带回去研究,刚拆除了外壳就爆炸了,原来此雷有两层皮,外层皮的导火管不起作用,一旦揭开外层皮,就要爆炸,此乃“仙人脱衣”雷。
狡猾的敌人又想出新招,让老百姓在前面开道。让敌人没想到的是,同样的路,老百姓走过去没事,他们还是被炸得屁滚尿流。难道地雷能识别人?原来民兵又制造出了“长藤雷”,老百姓在前面走过后,埋伏在旁边的民兵迅速拉动长线引爆地雷。此外,阜平的民兵还创造出了缓燃起爆雷和前踏后发雷:前一种是群众在前面踩上*,延缓一段时间后地雷才爆炸;后一种是触发器和地雷在前后区域分别安置,前面一触发,后面的地雷就爆炸,把敌人炸得血肉横飞,老百姓却安然无恙。
八路军军工部的技术人员还研制了一系列反工兵地雷,比如在地雷底部加上弹簧击针,日本工兵在排雷时触发击针导致爆炸。因为这种地雷上有多个触发和拉发引信,民兵觉得这些引信密如胡须,于是又称“胡子牌”地雷。海阳的民兵还创造出了“空中绊雷”,专打敌人的指挥官和骑兵。还有一种“土化学雷”,这种雷内部装有敞口 *** 瓶,稍有翻转 *** 就会流出引燃*。
群众的智慧催生出杀敌利器,这又大大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白孟宸在《红色军工传奇》一书里生动介绍了当时的火热景象:
在 *** 地雷的过程中,根据地军民逐渐进行了分工。青壮年都参加了青救会、青年抗日先锋队等民兵组织,白天劳动生产,晚上打铁 *** 钢钎,挑选搬运石块还有验收石雷也是青年民兵的活,老人们则负责碾制*和 *** 引信爆发管,年轻的妇女和儿童一边放哨,一边给石雷掏洞。石雷战之前,妇女放哨都是拿针线活,后来全都改拿钢钎敲石头,山上山下沟里沟外,叮叮当当响成一片。

本文节选自《大战场:敌后抗战田野调查笔记》(余戈等 著,天地出版社 | 天喜文化,2025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