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佳英
基孔肯雅热,这个大家读起来都很绕口的名词,最近成了热点。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这一名称源自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中的一个词汇,意为“弯曲的”,用于描述感染该病毒且伴有严重关节疼痛的患者所呈现的弯腰姿态。
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08年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基础上,组织制定了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其中明确指出了临床表现、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鉴别诊断等。更是强调,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对于基孔肯雅热,一起来听听感染科临床专家有哪些建议吧?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周浩表示,基孔肯雅热主要有几个临床表现,从前面的一些病例的总结来看,发烧一般是以中低热为主,少部分病人会出现高热,一般两到三天会退烧,第二是皮疹,这个皮疹主要是以躯干、四肢(伸侧)、面部和手掌为多,而大部分是斑丘疹,病情好转以后慢慢皮疹就消失了。
“主要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关节痛,大多数会发生在手指、手腕、脚踝,主要以肿痛为主,疼痛还是比较剧烈的。但是从我们现在看到(的),病例(疼痛)缓解还相对比较快的。有些关节皮肤会升高,但是不太会出现红肿的情况,很少的病人会有头痛、乏力,更少数病人会有一些恶心、呕吐、腹泻的情况。” 周浩进一步指出。
而在用药方面,周浩提醒,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建议自行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以免因用药不当而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不良反应。“一些孩子会有雷耶综合征(Reye syndrome),这个非常罕见,它主要是肝功能损伤、脑水肿等。在青少年的时候,不太建议使用阿司匹林做退烧药,选择乙酰*就可以了。”
出品: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