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告别炎炎夏日,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当北斗七星斗柄指向西南方位,立秋已至,天地间的微凉之气与丰收之喜交织成独特的艺术灵感,在雕刻刀与玉石、砖木等的碰撞中,民间艺术里呈现的秋日山林、幽兰、鸣蝉、瓜灯,被凝固成永恒的艺术语言。
玉上秋山:北方狩猎文化的艺术结晶
在辽金元时期的玉雕艺术中,一种刻写秋意的独特形式——“秋山玉”应运而生。这类玉器以山林、虎、鹿、熊为主题,虎多作伏卧状,鹿则回首伫立或奔跑,辅以山石、柞树和灵芝等自然元素。工匠们巧妙地保留玉皮黄褐色,用以表现秋日草木的金黄与野兽的毛色,而白玉部分则雕刻山石流水,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秋山玉的兴盛与辽代“秋捺钵”制度密切相关。据《辽史》记载,每年七月中旬,辽帝便率皇族深入永州西北山林射猎虎鹿。夜间猎人吹角效鹿鸣,诱捕鹿群,称为“舐碱鹿”或“呼鹿”。这种集政治仪式与军事训练于一体的活动,被工匠浓缩在方寸玉石之间。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金元时期“秋山玉”,由青玉雕刻而成,玉质润泽,带浅褐色玉皮。全器约作圆饼形,以“秋山”为题,见一花鹿立于林间,回首观望。花鹿及柞树镂雕出外形,鹿身之斑纹及树木叶脉仅以阴线刻出;玉料浅褐色部份化为树叶,颇具巧思。附一方形木座,呈黑褐色,镂雕四朵交叠凌霄花。

平湖瓜灯
西瓜灯的诞生与农时紧密相关。因平湖西瓜栽培史近400年,传统种植下立秋后瓜产量锐减,此日便成食瓜“最后一站”,谓之“高秋”。当地匠人曾回忆说:“幼时吃完西瓜,我们刻灯提行夏夜街巷”。现代瓜灯融合雕刻、书画于一体,以三角刀勾勒纹样,圆口刀铲除余皮,通电极暗时,碧绿瓜色透出柔光,宛如绿纱笼月。
从契丹皇族的秋山玉到江南稚子的瓜灯,从徽州砖雕的层林尽染到士大夫木雕的幽兰吐芳,立秋的艺术表达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秋山玉中虎鹿共生的和谐、瓜灯里烛光映瓜纹的朦胧、木雕上兰草“无人自芳”的孤傲,无不体现着古人对自然律动的细腻体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