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至28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和大成郑玄文化中心主办的“首届全国郑玄经学学术研讨会”在郑玄故里——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召开。来自全国四十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郑氏后人及其他嘉宾百余人参会。会议得到 *** 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峡山区管委会的全力支持。

与会学者合影
开幕式
8月26日开幕式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孙敬明先生主持。山东省潍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纪伟先生在致辞中指出,郑玄作为出身于潍坊的经学大师,其学术成就与精神品格,不仅是潍坊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脉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近年来,潍坊市持续推进郑玄文化的挖掘、保护与转化,推动千年“郑学”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本次会议既有学术深度,又接时代地气,将为潍坊乃至全国的“郑学”研究与传统文化传承注入强劲动力。郑氏后人代表、杭州齐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为理先生介绍了郑氏后人的流动与分布情况,并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郑氏后人在全国各地捐资捐款修缮郑氏文化名人如郑成功等纪念馆活动情况进行了介绍。
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陈壁生教授指出,潍坊是郑玄故里,郑玄的经学成就决定性地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经学走向,但现代学术界对郑玄的重视与了解程度不足。近十余年来随着经学重新受到重视,郑玄研究才真正在现代学术中展开,呈现多学科、多元化、研究队伍年轻化等特征,因此,在郑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研究范式、使其深入到现代学术研究的方方面面,进而产生新的郑玄研究新经典,需要当代学者的继续努力。本次会议是为不同学科学者进行郑玄研究搭建学术交流空间与平台的之一次尝试。

圆桌论坛合影
闭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高瑞杰老师主持,北京大学吴飞老师致辞。
吴飞老师首先提到经学“田野考察”的意义。经学的“田野考察”使得经学研究者在空间上与经学家相遇,这种相遇和仅仅阅读书本感觉不一样。因此这次在郑玄故乡讨论郑玄,尤其能体现郑玄的深度和广度。如今郑玄文化很难普及或许有很多客观理由,但根本上还是因为郑玄经注的方式离时代太遥远,他的学问很难变成当代的东西。只有对郑玄的研究相当深入以后,再慢慢转化。接着吴老师回顾了这些年郑玄研究的变化。早期如张舜徽、杨天宇、王利器时代的郑玄研究仅仅从训诂和文字学的角度理解郑玄。另一个郑学研究里程碑是乔秀岩的《郑学之一原理》,受到乔老师的影响,许多学者接受了结构取义的思路。意识到礼学是经学的枢纽,是近些年经学研究的进步,但还需要打通郑玄的礼学、易学和纬书注。礼是郑学,但郑学不只是礼学,他有一个贯通天人的体系。由文字学到礼学到天学,郑玄的体系逐渐清晰。最后,吴老师讨论了经学的核心精神。郑玄的工作主要是注经,他的学问是通过注经形成的。经本身构成史,也是在史中理解经,从经到传再到注疏,展现了一种由经典儒学到创造性思想的发展。经学就是对中华文明的更高总结,至于这一核心精神是什么,各位学者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正是由于有不同学科的交流,有各方面的张力,才形成如今经学研究的繁荣局面,期待未来的郑学研究能产生更加丰硕的成果。
最后,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陈壁生教授作为主办方表达了对潍坊市 *** 相关部门、参会学者以及会务人员的感谢,并宣布大会圆满闭幕。
大会还组织专家学者、郑氏后人、与会嘉宾等赴潍坊市峡山区郑公祠、康成书院、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峡山新时代基因传承展、郑玄文化主题书画展等地参观学习;此外,大会还征集到15位学者,将所著关于郑玄经学的专著、文集、古籍整理等,赠予“峡山区大成郑玄文化中心”收藏。
赠书名单如下:
丁 鼎(山东师范大学) 《三礼学通史》
方向东(南京师范大学)《五礼通考》
陈壁生(清华大学)《孝经正义》《中国文明史中的郑玄经学》
吴 飞(北京大学)《丧服郑氏学》
孙敬明(中国先秦史学会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陈介祺与中国经学金石学及考古学研究类稿》《潍水集》《海岱古钱新解》《潍水文化概论》《潍坊金石学》《潍坊古国》《陈介祺研究》
王承略(山东大学)《后汉书》
王新春(山东大学)《汉末荀郑虞三家易学与经学精神的重建》
闫春新(山东师范大学)《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汉宋经史新探》
陈绪波(重庆大学)《仪礼宫室考》
冯 茜(重庆大学)《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
乔秀岩 叶纯芳(北京大学)《学术史读书记》《文献学读书记》
郭超颖(山东大学)《仪礼郑注发微》
何大海(中国石油大学)《郑玄谶纬学天论体系研究》
王 尔(中国人民大学)《两汉承续与新汉本位》
覃力维(安徽大学)《佚礼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