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作为“保险的保险”,再保险能够分散保险风险,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支持,更是保险机构参与全球保险市场风险分散、拓展承保能力供给的重要方式。
从市场规模看,中国再保险市场极具发展潜力。根据IAIS(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数据,2023年全球再保险保费增长12%达到9000亿美元。2024年我国直保市场全球第二,同期我国再保市场全球第七。相较直保市场来说,我国再保险市场规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服务实体经济、“一带一路”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大有可为。
为支持我国再保险市场高质量发展,2023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和上海市市长龚正在陆家嘴论坛上宣布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下称“登记交易中心”)正式启动。据界面新闻了解,登记交易中心坐落于上海临港,定位为行业基础设施和公共后台,服务再保险活动的公司间市场。
目前,登记交易中心再保险市场体系初步搭建,一个更加高效、标准、透明、规范的再保险交易生态正在形成。9月8日,上海市委金融办副主任陶昌盛在“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上表示,“今年1-7月,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场内交易保费规模达39.3亿元,登记保费超过842亿元。金融合作交流不断扩大。”
再保险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再保险如何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以国内工程企业为例,其海外项目需要风险保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再保险的方式给其提供承保能力。”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再保险部/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冯啸向界面新闻等媒体举例称,“由于受限于当地的法律限制,我们不能直接给其海外工程项目提供保险服务,但可以通过再保险的方式,通过分入的方式,由当地的保险公司出单,再把业务分给我们。我们站在当地公司背后给中国企业提供承保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来保障中国企业出海。”
此外,中国企业出海往往也需要国内险企的业务支持。“新能源车出海方面,由于某些国家对于国内新能源车的风险水平难以判断,有的时候不敢保,那么我们就需要站在这些企业身后,告诉他们你可以保,保完之后可以把比例分给我,我全接,或者我接90%、50%。”冯啸表示。
线上交易平台解决全球再保险市场共性痛点
但再保险全球市场业务的开展仍面临诸多痛点。
分出再保险管理仍高度依赖人工流程,数字化与标准化程度较低,再保险业务理赔处理、账单结算、客户服务等仍依赖人工操作。再保险交易呈现彼此关联的国内国际网状交易结构,全球缺乏公认的标准,公司间再保险交易凭证、格式不一,都面临手工操作易出错、账务清算成本高等普遍性难题。
对此,登记交易中心为全球再保险业务的开展提供了线上交易平台(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下称“平台”)支持。
据介绍,该平台能够支持全球网页登录或专线接入,可供参与中国市场的全球再保人、经纪人体验标准化、便利化、规范化的场内交易服务,共享跨境收支便利、税收便利和差异化监管等制度红利。解决了保险机构内部数字化但机构间手工操作等长期痛点,降低了市场的信息交互成本,搭建了公司间信息安全传输的“数字化”通道。
基于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制定的《保险行业区块链应用规范再保险》行业标准,通过上述平台实现公司间标准化合同、账单、赔付、清结算等凭证的在线生成和双签,解决了保险机构凭证样式不统一、业务系统信息存储不一致、账单数据存在“尾差”等长期痛点,能够降低市场的清算结算成本。
此外,通过市场的交易行为信用评价功能,逐步引导市场交易主体改善履约情况,提升交易资信,通过登记交易中心交易规则重塑公开、公平、透明的再保险交易生态。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常明对界面新闻等媒体介绍称,再保险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业务,不需要在经营所在地拿到牌照就可以离案开展所在地在保险业务。登记交易中心设立之后,就积极推进与国际标准规则的对接。“我们目前推出了跨境资金结算,原先各家机构开展跨境再保险业务交易,需要线下提交单证进行审核。目前,依托这个平台,就可以直接依据平台上开展交易的结算单号,可以直接办理跨境资金结算和收付,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受到了入驻境内外保险机构的热烈欢迎。”
“效率提升方面,根据入驻机构的反映,原先的周期大概是要一到两周的时间,目前已经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分钟级甚至是秒级就可以实现完成。”常明透露。
线下交易场所提升撮合效率
为提升再保险非标交易信息的对接和撮合效率,登记交易中心还设立了线下交易场所。
“再保险是多对多的交易,前端也是非标准化的,而且金额还非常大。在多对多的交易中,不同机构之间的费率条款不一样,承保条件也不一样。在这种情形下,大家就需要面对面交易磋商。”常明表示,“登记交易中心一楼、二楼设立了很多交易席位,以满足大家的需求。”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有一个单子要分给20个交易伙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市场,大家分散在各地,就各个地方约大家的时间,飞到各个地方去面对面谈。但如果大家都集聚在临港,集聚在这个交易市场中,有风险到大家就到这个交易市场里面找,有承保能力要去接风险,也可以到这个交易市场里来找。”常明进一步解释称。
“以前国内没有这样一个平台,都是各家公司自己分头找。现在登记交易中心提供了这个场所就是更大的帮助了。有的时候找业务做生意,我们想把承保能力卖给别人,但不知道卖给谁。这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全球的合作伙伴,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支持。”冯啸告诉界面新闻。
“登记交易中心成立后,我们还推出了行业监测分析报告。” 常明对界面新闻表示,“今年我们基于统一登记的数据,推出了跨境分入业务的分析报告,对于国别风险、机构风险,业务交易类型,都有研究和分析,以供机构在拓展业务、开展业务风险管理过程中有数据支撑。各家机构从原先只能基于自己的数据和经验判断,转向在开展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能够有行业数据的分析研判作为支撑。”
“目前平台已经有118家机构(入驻),其中境内机构90家,境外机构28家。这些机构都已经开通了平台的交易权限,可以直接在平台上完成账单双签、合约双签、账户清算、资金结算。同时,我们也完成了首批境外6家交易席位的设置,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临港地区,目前已经有26家实体再保险运营机构入驻临港新片区,其中有22家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运营中心和分公司,还有4家经纪公司的再保险分支机构。”常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