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女人讲女人的故事,是女人来展现自我。但是这并不是再次成为女人,而是刚好让世界看到女人是何等的千差万别。"
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 120 周年以及阮玲玉逝世 90 周年,中国电影资料馆推出了 4K 修复版《神女》。这版 " 全新 " 的《神女》,今年也随着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策划的影展,在全国 20 个城市进行多轮次长线放映。

(图 /《神女》)
今日我们观看的这些修复版老片,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它们原本的时代语境。无论是修复技术抑或观影方式,都在同步进行升级和重构。
" 神女,挣扎在生活的漩涡里。在夜之街头,她是一个低贱的神女。当她怀抱起她的孩子,她是一位圣洁的母亲。在两重生活里,她显出了伟大的人格。"
即使已经过去 90 年,《神女》片头对中国女性困境的剖析和所提出的问题,仍未过时。刻板粗暴的 " *** 与神女 " 二元形象,在诸多影视作品里仍比比皆是。正因如此,即使历经近一个世纪,我们依然需要在银幕上看到《神女》,看到这部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依然值得被重看和讨论的电影。

(图 /《神女》)
从 " 理所当然 " 的现象中发起反思,甚至提出质疑。通过中国女性的银幕形象变迁,在两重生活里,我们看到中国女性真实的模样。

我们与女性电影档的距离
2025 年的妇女节档电影票房排名史上第二,仅次于 2019 年同期。
早在 2 月,就有自媒体博主兴奋地喊出诸如 "3 月是女性的春节档 "" 女性电影档 " 等口号,用来形容今年女性电影在 3 — 4 月集中上映的现象。
3 月在电影市场中向来属于不受待见的淡季,既有春节档的长尾效应,也没有任何节假日支撑。虽然 3 月 8 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但并非公共节假日,很难形成像五一档、国庆档等长线档期的集体优势。青黄不接的过渡季,成了多数中小体量影片和进口片的扎推上映节点。因此,3 月上映的电影和女性主题一直并未形成强关联。
从档期与市场角度考虑,院线在淡季的表现是大片不爱、小片打架,妇女节档的说法虽然早就存在,但难成气候。直到 2011 年,李玉执导的《观音山》选择在 3 月初上映,这部主打女性题材,同时契合妇女节氛围的文艺片,才最终以 7800 万元票房发掘了这个潜在的淡季市场空间。

(图 /《观音山》)
次年,许鞍华执导的、聚焦独身女性老年生活的《桃姐》直接选在 3 月 8 日当天上映。刘德华等明星效应的加持,在各大电影节获奖无数的好口碑,以及对女性情感和家庭伦理的探讨,让《桃姐》的关注度持续走高,首日票房就达 1200 万元,创下妇女节档华语片首周票房纪录。
过去数年,在 3 月上映的影片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契合女性气质氛围的作品也逐渐减少。妇女节档难成气候,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观众对在妇女节档上映优质女性电影有高要求,宁缺毋滥。
2025 年妇女节档上映的《还有明天》《想飞的女孩》《初步举证》虽然只是千万元票房级别,但如果放在同类 " 文艺片 " 坐标中类比,成绩已属可观,也的确给 3 月带来了讨论热度,给女性电影档期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图 /《初步举证》)
女性题材创作与女性意识的萌发、女性观众占比的提高,以及 " 让女性创作者上桌 " 的呼声越来越大,这些都是女性电影档期成熟的重要条件。
贾宝玉的名言 "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用来形容女性电影同样合适:2025 年出现的 "3 月女性档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去年《好东西》《出走的决心》《热辣滚烫》等女性电影的延续。2024 年年末豆瓣电影发布的 2024 年度电影榜单,主题就叫 " 当她们卷起浪潮 "。

(图 /《热辣滚烫》)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她们卷起浪潮,她们滋润万物,她们奔流不停。

参与,介入,改变
2024 年 6 月 12 日," 创造中的她 " 中国女性电影人峰会在上海外滩源壹号开幕。作为峰会嘉宾之一,学者戴锦华后来在接受法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很喜欢这个标题:" 为什么我们总把成长跟女性联系在一起?这好像有个假设性的前提,就是女性需要成长。所以有时候我不是 100% 认同,我更喜欢‘创造中的她’。我觉得,她们只是会赢得更多的空间来表达她们自己,然后她们也是一个相互的召唤。"

在 " 女性电影峰会 " 上,戴锦华教授谈代表作品《天水围的日与夜》。(图 / 社交平台截图》)
" 电影是一个公共性艺术,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公共艺术,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经常有人认为好像女性的主题和电影的公共性是矛盾的。我自己觉得(这种观点)非常滑稽,因为女性是人类的一半。所以女性的议题怎么可能不是公共性的议题,或者说任何一个公共性的议题怎么可能与女性无关?"
戴锦华同时指出,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件事:一旦表明这是女性议题,社会就潜在地判断它是一个特殊命题,而不是一个共同命题。
自电影在 130 年前被发明,电影行业在历史发展中便形成了一个由男性主导的格局。这个格局是产业格局,是生产流程,是叙事逻辑和价值,甚至是电影的视听语言构成的一些基本原则—— " 男凝 " 概念由此而来。在这场由男性制定规则、主导局面的 " 游戏 " 中,女性要上桌甚至站稳立场,个中艰辛不言而喻。
" 所以我们特别需要倡导女性加入这个产业当中。这是之一步。然后才是因为她们的介入,所以发生改变。" 戴锦华说。
21 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电影人一直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千禧年开始,以李玉、尹丽川、杨荔钠、文晏为代表的新生代女导演陆续登场,她们的影片表现女性生活情感、探索女性心理欲望,其中对女性身体的自省、母女情感的书写,都显示出女性电影人开始走向性别意识的自觉。

(图 /《出走的决心》)
贾玲、杨明明、滕丛丛、白雪、邵艺辉等 80 后、90 后女导演,则直面性别意识日益觉*观众群体,用影像回应现实生活的性别议题,揭示传统两性观念的不平等,审视和反思女性自身。她们的影片表达出更明确的性别意识,更关注两性矛盾与冲突,更具有批判性,影像表达也更加鲜明犀利。
法国作家埃莱娜 · 西苏在其代表作《美杜莎的笑声》中说:" 女性文本只可能是颠覆性的:只要写出来,就要像火山喷发那样,掀翻古老、不动的穹顶,不停地移动。" 希腊神话中的女妖美杜莎具有将男人石化的能力,同时也代表了女性的力量和创造力。西苏借 " 美杜莎的笑声 " 意象,呼吁女性要找到自己的语言和文学。

" 我是大写的肉身,广阔而唱着歌,在此基础上,没人知道究竟是哪个‘我’,反正总归是人,但首先是活生生的,因我总在变化。" 而在创作中找回自身的女性,和世上活着的别人并无二致,同样千变万化,反正总归是人,它不是被斩断的 " 特殊 ",而是融汇在全人类命题下的响亮的声音。

用影像,让世界看到女人的千差万别
无论过了多少年,提起最能代表中国女性电影的作品,都离不开黄蜀芹导演的《人 · 鬼 · 情》。
因花旦母亲与人私奔,父亲禁止秋芸学戏唱花旦。秋芸是 " 天生唱戏的好料子 ",为求父亲同意,秋芸承诺此后只唱男角。省剧团张老师注意到秋芸,并将她纳入剧团。她爱慕张老师,但张老师已有家室。随后,她离开剧团。多年后她功成名就,却仍然饱受情感痛苦折磨。最后她重返家乡舞台,和父亲重唱《钟馗嫁妹》,她扮演花旦。

(图 /《人 · 鬼 · 情》)
这部被影迷称作 " 中国之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女性电影 " 的作品,是关于真实女性的故事与命运的一次表达。秋芸的故事取材于女艺术家裴艳玲的真实人生经历,她也是片中钟馗的扮演者。
黄蜀芹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影片上映后反响热烈,但奇怪的是 " 所有国内影评,没有一个从女性意识、女性电影的角度来评论它 "。
" 我想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表现一个完整的世界。这直接的动因是我遇见一位西方的研究生,他问我对西方的女权主义的影片有何看法。他认为西方影片中的女性多半是被歪曲的、不真实的。我便开始沉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中国导演镜头下的女性又如何呢?"

(图 /《人 · 鬼 · 情》)
在一场座谈会上,黄蜀芹形容自己电影里表现的女性视点,就像在有南、北向窗户的房间里开一扇朝东的窗户,那里也许会显露出不同的风景。
" 我认为这真的是一件特别逗的事情。在这个时代才开始关注女性题材,它居然成了一个流行事态了。"《春潮》上映后,杨荔钠被媒体从不同角度追问电影与女性题材的联系,她表示,女性应该时刻关注自身生命的形态,而不是在某个龙卷风式的大形势下,才开始说自己拍的是女性电影。" 我们一直是以女性的身份做男女之间的平衡,它不是偶然的。当我听到别人说我是女性导演、我拍的是女性电影,我会说——我早就是,只是你们现在才看到而已。"

(图 /《春潮》)
女性电影应该如何定义,女性题材究竟包括哪些内容,这些都是难以论述且边界模糊的议题。或许是因为,圈定一个名为 " 女性电影 " 的范围,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有多少女性会拿起笔、扛起摄像机、走进片场,就会有多少女性电影延展未竟之路,也会有多少与性别身份无关、与电影本身有关的精彩篇章。
戴锦华指出," 女性电影 " 并不指向一个所谓有共性的社会群体:" 我们说这是女性电影,是女人讲女人的故事,是女人来展现自我。但是这并不是再次成为女人,而是刚好让世界看到女人是何等的千差万别。"
2025 年,《神女》迎来重映。阮玲玉曾在银幕上演绎了无数女性,而张曼玉则倾尽心血演绎了阮玲玉本人。最近张曼玉开通了她的小红书账号,分享一个女性影人的日常风景—— " 最新的、好玩的、我最喜欢的、有用的、好看的、很有意思的、该学的、值得一提的、很久以前的、很轻松的、很有感觉的、很普通的、很有趣的、很无所谓的、很认真的、很健康的、好吃的 …… 一切一切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