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9月1日买入的大额存单
持有不到1周就开始 ***
曾经需要抢购的银行大额存单
如今纷纷现身
各大银行App的 *** 专区
有消费者甚至让利 ***
大额存单真的不香了吗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
日前进行了调查
大额存单掀起 *** 潮
甚至出现让利 ***
“3年期大额存单, *** 预期利率1.81%。”记者9月9日在App上看到,该行目前在售的3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是1.8%,而 *** 专区却出现了收益高于此利率的情况。
详细信息显示,该大额存单持有人于9月1日买入26万元,年利率为1.8%,9月9日参考价格为26.0102万元,但 *** 价格仍为26万元,其实际收益达到1.81%。
也有多支让利 *** 的大额存单。某2年期存单持有人将50万元买入(目前参考价格50.0477万元)的存单以50.03万元的价格转出,受让人的测算年化利率为1.41%,高于该行目前在售的1.4%大额存单利率。
的 *** 专区出现了多只收益在2%以上的大额存单。这些存单原为3年期,剩余期限还有800多天,原利率为2.15%, *** 参考利率为2.11%。
国有大行的大额存单 *** 区同样热闹非凡。以工行、交行为例,其 *** 专区内的可 *** 产品数量众多。从 *** 情况来看,有人持有时长未满1周就选择转出,有人为促成交易主动让利,还有人即便存单临近到期,也急于尽快出手。

大额存单
是银行面向高净值人群发行的高端存款,个人起存门槛20万元,机构起存门槛1000万元。与定期存款相比,大额存单可 *** 的特性使其成为不少人存款的首选,此前多家银行出现过刚上线就被“秒光”的情况。
好不容易买到的大额存单为何迎来 *** 潮?
“近期大额存单 *** 市场火爆,本质上是市场自发调节所致。”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当前A股市场情绪高涨,赚钱效应明显,部分投资者风险偏好显著抬升,一些原本配置低风险存款的资金也在加速流向资本市场。
监管部门发布的7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减0.78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从中可以看出,居民“存款搬家”现象有所显现。

中长期大额存单难觅
与定期存款利率相差不大
记者注意到,目前各大银行的5年期大额存单已全面隐身,3年期只有少数银行仍在发行,多数大额存单集中在2年期以下。
利率方面,大额存单集体迈入“1字头”时代。例如,工行在售的大额存单更高3年期,利率为1.55%,与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持平;浙商银行的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更高,达1.8%,2年期则为1.5%;交行在售的大额存单更高期限只有1年期,利率为1.4%;的更短,只有3个月期,利率为0.9%。而在中行和App,记者没有找到在售的大额存单产品。
银行业有关人士指出:
在净息差的压力下,大中型银行纷纷在负债端调整大额存单的利率及期限:当下3年期产品利率多在1.55%至1.75%之间,较2024年同期降低了约80个基点;5年期产品几乎全部停售。而在降息潮中,短期限的大额存单利率与定期存款的利率已相差不大。
正因在售的大额存单产品不再具有利率优势,一些低风险偏好者便盯上了大额存单 *** 专区。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兴奋地表示,在 *** 专区蹲守到了利率2%以上的大额存单。
中行储户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中行没有大额存单在售,他时常会去 *** 区查看,有时能遇到期限短、利率高的存单。据记者观察,目前该行 *** 区的大额存单更高利率可达1.61%。
记者在各大银行 *** 区发现,显示已成交的大额存单不在少数。以招商银行为例,该行App显示多笔大额存单已 *** 成功,且多数到期测算年化利率高于在售的大额存单产品。

可流通的“金融债券”
*** 、接单要因人而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额存单持有人 *** 产品,目的是将资金配置到收益更高的权益市场,而准备承接大额存单的人,则是为了让存款利率相对更高。
在一些理财专业人士看来,大额存单更像是一张可以流通的“金融债券”。
当持有人急需用钱时,可以以低于原存单的利率将其 *** 出去,而接手的买家则在剩余期限内获得了比原存单更高的利率,甚至这一利率还高于目前在售的大额存单产品利率。
不过,过去1年中,A股已经从2800点上涨1000点至3800点,涨幅已超过35%。此时,持有人如果将自己原本计划投资于安全、保本资产的本金取出,投资于风险大幅上下波动的股市,会显得有点“冒进”且不够理性。
⏩对于抄底大额存单的人来说,若资金属于长期闲置状态,入手此类存单确实能拿到相对更高的存款利率。
⏩但如果是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来接手大额存单,则需要考虑是否划算,因为定期存款一旦提前支取,只能按活期利率进行结算,这部分利息损失要是超过了 *** 产品与在售产品的收益差,实际上是不合算的。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聂国春
编辑/裴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