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过很多声乐比赛的评委,最近举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声乐展演,让我对青年声乐人才的现状有些思考。

声乐,“声”是之一位的,技术是之一位的,歌者要表达的情感、主题等是后面的事。我发现不少青年民族声乐人才在技术上或多或少还存在着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前半场唱得非常好,到最后结束时出现问题、控制不住音准了?除了紧张以外,根源是技术上出现了问题。任何时候,歌唱演员一定要把技术放在之一位,这是地基。磨炼好基本功,才能更好地表达词曲、作品的韵味。
唱歌,是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的。遇到比赛,青年歌手往往会选很恢弘的作品。其实,有的作品并不适合所有人唱。歌者的表现力,一定建立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要能展现自身对歌曲的理解和掌控。比如这次展演,有几位选手前半段或者之一首歌唱得非常好,无论是声音位置、音色、表达处理都很出色,但是因为唱得太慢了、太重了,第二首歌就调动不起来了,像变了一个人。
歌唱演员一年365天不可能天天都是更佳状态,但是我们天天都要面对观众,怎么办?慎选作品是必要的。我们在舞台上不仅仅是唱歌,不仅仅是选择我们用什么样的音色表现这个作品,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审美整体。每一次登台、每一次演出,都应该是经过反复斟酌、认真考量的,要争取具有民乐领域的引领性和示范性。
想成为一名好的歌者,甚至是行业领军者,还得有更广阔的视野,有更高的、更全面的文化修养。正所谓“工夫在诗外”,除了技术,歌者还要开阔眼界、增长学问,海纳百川地去吸收各领域的营养。
我特别希望这一代的年轻民族声乐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巧妙地结合时尚的内容。目前,欣赏民族声乐演出的观众仍然年龄偏大,这是摆在年轻文艺工作者、声乐教育工作者面前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如何面对,如何去做?如果我们一成不变只唱“传统”,民族声乐的路便还不够宽广。
我们的演唱怎样让年轻人喜欢?要有文化底蕴、民族气派,又要很时尚,难,肯定很难。但我们必须静下来,去研究,去通过各种舞台实践、各种艺术实践、各种生活实践,去开拓我们的艺术事业。
(作者为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