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上海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688368.SH)以32.8亿元收购四川易冲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易冲科技”)100%股权的交易进展引发市场震动。这场交易不仅因260%的超高溢价率成为焦点,更因交易双方均处于亏损状态而充满争议。晶丰明源能否通过这场“蛇吞象”式并购实现逆袭,成为半导体行业整合浪潮中的关键样本。
交易风险:巨额的商誉减值风险
根据公告,晶丰明源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完成收购,其中20.33亿元通过定向增发股份代价支付,12.49亿元以募集配套资金覆盖。交易对价对应易冲科技评估值32.9亿元,较其账面净资产增值260.08%。值得关注的是,晶丰明源2025年上半年末账面现金仅1.82亿元,却通过“股份代价+发行募资”的组合完成这场豪赌。
本次交易完成后,晶丰明源商誉将大幅增加至19.97亿元,占总资产、净资产的比例为35.56%、62.10%。本次交易形成的商誉不作摊销处理,但需在未来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如果未来宏观经济、政治环境、市场条件、产业政策或其他不可抗力等外部因素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标的公司未能适应前述变化,进而可能使上市公司面临商誉减值的风险,从而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易冲科技:技术光环下的亏损困局
作为被收购方,易冲科技头顶“无线充电芯片全球前三”的光环。2023-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增幅达45.02%、47.04%,在汽车电源管理芯片领域实现国产替代。然而,财务数据暴露出其成长代价:近两年累计亏损超10亿元,2024年毛利率从36.59%下滑至31.88%,研发费用高达4.13亿元,占营收比重超40%,远超同业平均水平。
交易方案中,业绩承诺方对充电芯片板块的净利润作出承诺,2025-2027年需分别实现9200万、1.2亿、1.6亿元,而对其他电源管理芯片板块仅承诺营收目标,要求2025-2027年营业收入不低于1.9亿元、2.3亿元、2.8亿元。这种“利润对赌+收入保底”的混合模式,反映出标的公司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
晶丰明源:连续亏损下的突围焦虑
收购方晶丰明源同样深陷亏损泥潭。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6亿、-0.91亿、-0.33亿元,2025年上半年虽实现1576万元盈利,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下滑53.97%。此次并购被视为其构建“电源管理+信号链”双平台的战略关键——通过整合易冲科技在无线充电、汽车电子领域的技术,晶丰明源有望将销售规模推至行业前五。
风险与机遇并存
这场32.8亿元的豪赌,本质上是半导体行业从“散点式创新”向“生态化竞争”转型的缩影。晶丰明源若能成功整合易冲科技的技术与渠道,或可上演收购优质标的后业绩反转的情节;但若陷入商誉减值与现金流危机,则可能重蹈某些企业高溢价并购后一地鸡毛的覆辙。
截至2025年9月,交易尚待 *** 注册批准。在这场关乎企业命运的博弈中,技术壁垒、资本耐心与市场周期的多重考验,正等待着晶丰明源与易冲科技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