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史学百年︱章巽与中西交通史研究

音符科技网

一、家学渊源,慈母启蒙

章巽,亦名丹枫,祖籍浙江金华,生于1914年4月23日。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尤其是外祖父汪志洛,乃是清末民初的有名诗人。其母汪芙卿,曾任义乌县立女子小学校长及金华县立中学国文老师多年,极具才学。他幼年失怙,家境贫穷,母亲的培养为其日后的治学和为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年,为了帮助年幼的儿子阅读《通鉴纪事本末》,曾撰写了《读〈通鉴纪事本末〉诗》,归纳《本末》所载的重要史实,各成七言诗一首,共计150首。诸诗不仅富有学术价值,更对章巽先生产生了终生的影响。对于先生来说,母亲的这150首诗是其刻骨铭心的优秀启蒙作品,也是对慈母的更佳怀念。因此,他在33岁之时就已把它们编成三卷本的小册子,意欲刊印出版,留传后世;数年后,并请顾颉刚先生撰写了一篇《读后记》。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20世纪50到70年代诸多“运动”和其他客观原因的干扰,此事始终未能付诸实施。直到晚年,他还曾对其学生感慨地说道,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达成这个心愿。足见先生对于此事是如何地重视。

为了聊以弥补先生的遗憾,趁撰写本《传记》的机会,抄录先生为此小册子所撰的《弁言》如次:

巽二龄失怙,家贫,先母抚孤守节,以舌耕自给。当时授徒乡间,常苦失业,纵能免此,亦往往一岁之内,一再易馆,或称小学,或即私塾,因陋就简,多无校舍,祠宇家庙,狐鼠窥窬,皆吾母子寄身之所也。先母日授诸生书,夜则课子,及巽稍长,令读《通鉴纪事本末》,恐其不易记识,因即就袁氏书原题,或一节为一诗,或数节合为一诗,命巽背诵之,以助领会,即此册是也。沧桑多变,其本尚存,敬加校订,朗然在目。每一开卷,当年母子相依之情,与夫慈亲吟哦之声,仿佛犹在耳目间。然而幽明永隔,欲舞莱衣,唯能求诸梦境,每一念及,不觉涕泪之交流也。昔胡曾成咏史诗一百五十首,为上中下三卷,今读通鉴纪事本末诗适亦一百五十首,遂亦分作上中下三卷。原诗间或附有小注,兹亦仍旧保留,未加变动云。

一九四七年初冬,章巽谨记。

二、奋笔赴国难,昭显记者良心

章巽先生天资颖悟,又秉承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在十岁之前就已小学毕业,并在十岁时考入位于金华的省立第七中学(后来改名为金华一中)。先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旋即就学于杭州的浙江大学文理学院,随后转学至南京的中央大学历史系,二十岁时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后,先生相继担任天津南开大学教师、《大公报》社驻上海、香港、桂林各分部的编辑、编辑部主任,以及中华书局编辑和《新中华》杂志的主编等职,历时十年。在此期间,正是日人侵华,国难当头之际,而报刊、杂志正是唤醒国人,共赴国难的重要阵地,故而先生尽其才智,发挥特长,撰写了大量的政经短论、形势研判、新闻报道、知识译介,频繁闪现思想火花,充分展示拳拳之心。它们分别载于《大公报》《国闻周报》《新中华》等刊物上;先生之子章嘉平近年将这些文字编辑成册,题为《老报人章丹枫(巽)先生旧作》,虽然并不完全,却也达百余篇之多。

关于这类文章,在此选择二例,略作介绍。之一,谈谈《论战后新都》一文(刊于1943年第12期的《新中华》)。当时,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已露胜利曙光,故国人对于战后重建的问题越来越关注,新都的选址也成为热门话题之一。但章巽先生的文章却并非“赶时髦”之作,而是持有独特的见解,指出关键因素所在,乃至对于任何时代而言,都是永恒的真理。

该文的最精彩之言是文末数语,指出最为关键者并非首都设在何处以及地理形势如何,而是在于治理国都(国家)的“人”到底如何:“国民努力,则危地可安;人谋不臧,则险峻何用!”“人”之素质,最为根本,诚为金玉良言也!

第二例则谈谈先生采访印度圣雄甘地的“传奇”经历。1944年,章巽先生赴美留学,预期搭乘印度孟买5月8日启航的轮船,从而来不及实现采访甘地(其居地离孟买不远)的设想。然而,一个偶然事件达成了先生的心愿:轮船因故耽搁到11日仍未启航,甚至要求旅客返岸,无限期地等待。于是,先生趁这机会积极联系、落实采访甘地之事。期间虽遭殖民当局的阻挠,但先生毫无惧色,与之据理力争,最终得以成行。

先生于5月17日下午访问了巨河镇(在孟买近郊)的甘地居所,虽然甘地因健康原因遵照医嘱而不能与人交谈,但是其亲密助手,印度妇女界的更高领袖奈都(Sarojini Naidu)夫人会见了先生。接着,先生又与朋狄脱夫人(尼赫鲁的妹妹)等国大党要员交谈了许久,并随众人与甘地一起作了20分钟的祈祷,并在祈祷结束后被引见给甘地,向他致意。最后,先生通过致甘地短信的形式,获得了他的答复,甘地请先生转告全体中国国民,他“对于中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受的苦痛,无时不在怀念;对于日本现在的军阀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行动,像对于其他的法西斯主义及帝国主义一样,极表厌恶。中国和印度,是兄弟之国。印度的人民,永远愿为中国之良友,互助互济,共谋幸福”。

先生的这份采访报道分上、下两篇刊载于1944年7月4日和5日的《大公报》上。这次略带传奇色彩的采访既为中印友谊增添了美好的内容,同时也展现了先生的忧国忧民之心和赤诚的记者良心。

三、历史地理和海交史的早期研究

1944至1947年期间,章巽先生在美国先后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和纽约大学,以文学硕士毕业。在此期间,他还兼任《大公报》的特派记者,因而学习、工作都很繁忙。1947年回到上海后,一度 *** 于南京的中央大学和上海的复旦大学,频繁奔波于两地。数年后,则因健康原因辞去南京的工作。当时,正逢顾颉刚先生和丁君匋先生在上海开办“大中国图书局”,他遂被聘为特约编辑,从而有机会与顾颉刚先生合作,编绘了现代中国学术界最早的历史地图集。

由顾颉刚、章巽合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在1955年由地图出版社出版。此书虽然篇幅不大,内容不够详尽,却是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之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综合性历史地图集的开先河之作。

章巽著作《古航海图考释》

1985年2月,先生的《法显传校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法显传》是东晋及南北朝时期的高僧法显关于自己十五年间赴天竺求法取经的亲笔记录。先生对于这部珍贵的古籍早就予以重视和研究,他积多年之功,以南宋刊印的《思溪圆觉藏》本为底本,参考了多种《法显传》的最早印本和古钞本,充分汲取了19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书的研究成果,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法显传校注》一书出版后,甚获学界赞誉,被称为当时集法显研究之大成的、最有影响的力作。

1986年12月,《章巽文集》由海洋出版社出版。此书收载的文章主要为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降的学术研究作品,研究领域则集中于历史地理、古代中外关系等方面。

《章巽文集》

除了完成上述的三部著述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奋力拓展《大唐西域记》专题的研究领域,旨在形成该专题的研究系列。首先,他接受了巴蜀书社“古籍导读”系列中的《〈大唐西域记〉导读》的稿约。然而,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先生勉力完成了该书的前半部分,在实在无法继续的情况下,委托其学生芮传明博士接续此事。能够获师信任,继续这一任务,对于学生而言,当然倍感荣幸。于是他立即尽其所能,积极撰写。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先生竟然“暗中”与出版社发生了龃龉:他要求与学生联合署名,而出版社则倾向于先生独立署名。数度往返之后,在先生的“最后通牒”——否则就毁约作罢——之下,出版社才接受了此议。学生得知此事后,大为惶恐,直接致函出版社,请求维持原议;但是当时“木已成舟”,只能听从先生的意见了。这场“风波”不仅展示了先生在名利方面的高风亮节,还体现了他提携学界后辈的良苦用心。

以先生为主导的努力在数年后获得了成果,《大唐西域记导读》于1990年1月正式出版;2009年1月则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发行了新版。

《大唐西域记导读》

先生对于《大唐西域记》专题研究的贡献并未至此为止,因为当1991年贵州人民出版社策划古典名著的《全译》大型丛书时,先生在身体稍见康复的情况下,又毅然接受了《〈大唐西域记〉全译》的稿约。显然,他想利用其人生的最后阶段,再为《大唐西域记》的专题研究贡献一点力量。然而,这部书对于工作量的要求较诸《导读》更高,它不仅要求白话文的全文翻译,还要求对全部内容进行详细的注释和辨析。所以,当先生着手实际撰写时,已深感力不从心,况且此时的健康状况又再度恶化。万不得已,先生只能改用原则指导的方式,交办其学生芮传明完成文稿的撰写。

先生在学术和资料方面的全力支持,使此书的撰写得以顺利地进行,从而在他在世之时交出了书稿。不无遗憾的是,《大唐西域记全译》正式出版于1995年11月,距先生之仙逝(1994年12月)已有一年。不过,此书凝结了先生在其人生最后阶段的心血和期望,则是显而易见的。此后,该书在学术界的口碑尚属不错,故经修改后更名为《大唐西域记译注》,由中华书局新版于2019年。先生对于《大唐西域记》专题研究的设想和规划,以间接的形式得到了部分的实现。

六、严于治学,淡泊生活

章巽先生严于治学,一丝不苟的精神为学界共知,其例证不胜枚举,在此不赘。但是先生对于自己的名、利却并不苛求,向来淡然处之。正是这种坦荡、淡泊的生活态度,使得先生即使在最艰苦的客观环境中也能更大限度地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先生在1983年赠送复旦大学郑宝恒教授的两首诗,便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特色。其一《七十》云:“岁月如流去不还,行行又到古稀年。病须书卷抛身外,老喜儿孙绕膝前。家室平安已是福,命途否泰尽由天。寿登耄耋生同寄,识得无求自泰然。”其二《偶成》则云:“平生羞带折腰心,鱼爱江湖鸟爱林。自解寂寥吟短句,春兰秋菊即知音。”先生淡泊名利和坦荡胸怀之态跃然纸上。二诗的手迹为郑先生所收藏,确为万分珍贵之物。

先生另一首小诗《漫笔》也反映了类似的高尚情操:“深杯酒满心宜足,小圃花开意亦舒。莫笑衰翁贫且老,传家尚有五车书。”(引自吴琅璇、郑宝恒《缅怀奠祭章巽教授》一文)先生不以钱少为耻,而以书多为傲,这才是顶天立地的“真知识分子”!

综观先生一生,自幼熟读书诗,长则认真治学,擅长历史地理,尤精中外关系。谨遵圣贤之道,修身齐家救国。终生与书为伴,清名永传后世。附图为先生晚年摄于书斋的近影。

章巽先生晚年撰于书斋的近影

(为纪念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一百周年,澎湃新闻特推出“复旦史学百年”专栏,刊载关于谭其骧、周予同、顾颉刚、杨宽、章巽、耿淡如等大师、名师的研究性文章。本文是系列文章之六,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姜力丹摘编,完整版收录于《承百年学脉,开史学新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学术传统》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25年即出。)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音符科技网 wap.luzhiwang.com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跨学科视阈下的人类纪挑战: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历史经验与当代
  • 深证成指跌逾2%
  • 消息称软银旗下支付应用PayPay最早12月赴美上市,估值或超200亿美元
  • 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我国首部宜居城市国家标准
  • 黄金突破4100美元刷新历史高位,多头过于拥挤,谨防回调
  • 大行情箭在弦上!鲍威尔重量级演讲来袭 黄金、美元指数、日元、欧元、英镑、澳元和人民币技术前景分析
  • “刹不住车了”!强劲买盘势头持续不减,金价不断刷新历史高点
  • 黄金交易提醒:金价狂飙破4100美元!贸易战阴云再现,美联储降息成定局,5000美元指日可待?
  • 美元兑加元触及六个月高位后或面临回调压力
  • 学生称外卖被放追债纸条,西南政法大学回应
  • 阳狮称AI推动增长,再次上调全年业绩预期
  • 北京警方已查处无人机“黑飞”案件51起
  • 知名精神病学家自杀身亡,年仅42岁
  • 香港上市公司董事薪酬榜出炉:李想6.8亿港元居首
  • 力拓上调全年铝土矿产量指导目标
  • 再创新高!现货黄金突破4170美元,国内金饰克价站上1200元
  • 恒生科技指数跌幅扩大至3%
  • 白银年内暴涨超80%!高盛警告:回调风险比黄金更高
  • 东岳硅材:预计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降超96%
  • 美国民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 港股三大指数跌幅进一步扩大,恒生科技指数跌超3%,华虹半导体跌超12%
  • 杉杉控股再被执行7亿元,已累计被执行超122亿
  • 现货黄金短线急跌超40美元
  • 有人在“人民”中间搞破坏,B站UP主跨越2000公里去修复
  • 农业农村部:抓紧制定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
  • 防御风格再起,银行乘势而上!百亿银行ETF(512800)涨逾2%,连续4日吸金逾18亿元
  • 报道称“商务部公告附件首次改为WPS格式”不属实,至少5年前已用
  • 报告称首个全球生态系统临界点已被触发:珊瑚礁正在消失
  • 北约秘书长呼吁各成员国提高国防投入
  • 特朗普误称加拿大总理为总统
  • 又一例!基金经理转行任上市公司董秘
  • 台湾加权指数收盘跌0.48%
  • 通讯丨希望的田野上收割机隆隆作响——中国援乍得农技援助项目举办“丰收节”
  • 盘中必读|迎峰度冬即将启动!煤炭板块震荡拉升,大有能源等多股涨停
  • 沈国光:信息连接着的中央与地方——《从长安到高昌》读后
  •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启示:竞争是导向创新还是沦为内卷,制度是关键
  • 上市公司花了1.25亿元研发的仿制药,上市申请被否!仿制对象已“翻车”:因安全性问题在欧美市场退市
  • 加沙停火·第1现场|“数说”加沙两年来的苦难
  • 李大霄:A股重返3900
  • 沈阳中院维持15万余元国家赔偿决定,被错关212天民企老板将申诉
  •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