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暴涨的科技股已显现谨慎信号,但衍生品策略师表示,这反而让通过期权押注科技股进一步上涨的成本变得更低。
集团交易部门数据显示,在连续数月增持科技股后,对冲基金上周以 8 月初以来最快速度减持该板块,同时大举涌入银行等价值型板块。期权市场方面,交易员对未来六个月科技板块的走势并未布局大幅上涨预期。
美国银行衍生品策略师指出,尽管科技股自 4 月初以来累计上涨 45%,看似已现泡沫迹象,但短期内大概率不会破裂。他们建议投资者通过景顺 *** Q 信托 ETF(Invesco *** Q Trust Series 1,代码: *** Q)的六个月看涨期权价差策略布局。若该 ETF 在明年 3 月底前至少上涨 9.4%,当前买入这一策略的收益将达到成本的 7 倍。
美国银行衍生品策略师阿尔琼・戈亚尔(Arjun Goyal)表示:“从分布视角分析当前价格走势,并结合过去一个世纪资产泡沫的表现规律,我们认为人工智能(AI)相关泡沫仍有进一步膨胀的空间。买入到期时间稍长(六个月)的虚值 *** Q 看涨期权价差,可获得颇具吸引力的成本收益比。”
衍生品团队的这一建议与美国银行股票策略师的观点一致。该行策略师迈克尔・哈特内特(Michael Hartnett)研究了上世纪以来的 10 次股市泡沫,发现这些严重高估时期的 “低谷至峰值” 平均涨幅达 244%。
美国银行策略师在上月报告中写道,“七大科技巨头”(Magnificent Seven)自 2023 年 3 月低点已上涨约 223%,后续仍有上涨空间。纽约时间上午 10:08,彭博 “七大科技巨头指数” 上涨 0.3%。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此深信不疑。9 月中旬以来,对冲 *** Q ETF 下跌 10% 的成本,相对于对冲同等幅度上涨的成本持续攀升。美国银行数据显示,该 ETF 的六个月看涨期权偏度接近 2012 年以来最平缓水平 —— 这一信号表明,交易员认为该 ETF 未来无论涨跌都难现大幅波动。
对华尔街部分人士而言,此前 “买入指数基金、借势获利” 的科技股投资逻辑正变得更加复杂,投资者开始倾向于选择特定个股,而非押注整个板块。
嘉信理财(Schwab)交易与衍生品策略主管乔・马佐拉(Joe Mazzola)在 *** 中表示:“我们发现指数层面的看涨期权买入量并不多,反而个股层面的看涨期权交易越来越活跃。”
他指出:“这不再是局限于少数几只热门股 —— 英伟达()和帕兰提尔(Palantir)固然仍受关注,但我们发现部分对 AI 敏感度较高的其他个股也开始受到追捧。” 马佐拉提到,嘉信理财客户尤其看好科技(Micron Technology,代码:MU)和超威半导体(Advanced Micro Devices,代码:)。
绿光资本(Greenlight Capital)创始人、对冲基金经理戴维・艾因霍恩(David Einhorn)是最新对 AI 支出热潮发出谨慎信号的人士。他认为,即便 AI 技术本身具有变革性,对 AI 基础设施的巨额投入仍可能造成大量资本损耗。
但马佐拉认为,押注整体科技板块上涨仍具合理性。他表示, *** Q 的六个月看涨期权价差策略无需等到 3 月出现大幅反弹就能盈利,小幅上涨就可能推高执行价为 660 美元的 *** Q 看涨期权合约价值。
“在教新手学习期权时,他们常会说‘要涨 10% 才能赚钱’,但事实并非如此,” 马佐拉说,科技股 ETF“只需在短期内涨到一定幅度,比如让你在这一价差策略上赚了 30% 或 40%,你就可以判断‘是否该平仓?是否该减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