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等,最早源自我国上古时代的天象崇拜与祭月传统,唐代以后逐渐演变形成祭月、食月饼、赏花灯等内容丰富的节庆习俗,至明清时期已普遍盛行于各地,并呈现出具体的地域差异。以月圆象征团圆,中秋佳节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团圆、吉祥、丰稔等文化意涵,寄托了对秋季丰收的祈愿与自然馈赠的感恩情怀。如今,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框架下,各种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中秋节俗以整体性节日习俗标识或单独要素形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得到了综合保护、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上海地区,中秋节又称“八月半”,民间有斋月宫(祭月)、烧斗香、踏月(走月亮、走三桥)、赏花灯、食月饼、饮桂花酒等多种传统习俗,以酬神恩、祈丰年、庆团圆。例如,清康熙《上海县志》中就有关于当时民众“中秋赏月,交馈月饼”的记述。清嘉庆《松江府志》亦记载:“中秋食月饼,登楼台赏月,观鹤。”又如民国《崇明县志》云:“八月十五日,月夜陈瓜果、月饼于庭,焚香斗。”上海地区的一些乡镇志中也记录了当地的中秋节俗,例如民国《法华乡志》载:“中秋赏月,烧斗香,食月饼、芋艿、豆荚等。妇女夜游,谓之踏月。”此外,旧时上海文人的诗词歌赋中也有不少关于中秋节俗的描写。例如,清代宝山学者周兆鱼在《潜溪杂咏》中描写当地的中秋节俗:“芋魁大豆瓣香烧,玩月相邀夜漏分。走过三桥风露重,凉痕怕涴藉丝裙。”晚清上海名士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亦云:“中秋赏月竞开筵,月饼堆盘月样圆。礼斗香还烧大斗,南园向最盛香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地区的许多中秋节传统习俗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或湮没于历史的长河,或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还有一部分中秋节俗历经沧桑而传承不辍,绵延至今,并且在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框架下得以保护、存续和“活态”传承。据笔者统计,在当前上海市的1200余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与中秋节相关的非遗项目共有18项,包括三林老街民俗仪式(中秋祭月仪式)、柘林上真道院中秋庙会、朱泾花灯会、杏花楼广式月饼 *** 技艺、真老大房鲜肉月饼 *** 工艺、亭林月饼 *** 技艺、悦来芳食品 *** 工艺(翻毛月饼)、廊下节令食俗(中秋眉毛饺)等。并且,一些非遗项目不仅充分保留了其传统中秋节庆文化底蕴与核心内涵,还在当代上海都市社会生活中具有了新的表现形态和功能特点。
按照基本形态与类型属性,我们可以将这些“中秋系”非遗项目具体分为祭仪庙会类、花灯游赏类、月饼工艺类等类型。
祭仪庙会类
在上海地区众多中秋节俗非遗项目中,三林老街民俗仪式(中秋祭月仪式)、柘林上真道院中秋庙会等祭仪庙会类非遗项目的节庆文化标识最为突出,充分传承了“中秋祭月”之核心内涵,堪称典型。
三林老街民俗仪式(2015年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浦东三林地区长期传承的民间祭祀习俗,包括上元出灯、中秋祭月、城隍出巡等内容。其中,中秋祭月仪式在八月十五日当天举行,通过对“月亮赐露、五谷丰登”的祈愿,反映了江南传统农耕文明的核心特征,也蕴含了人们对作为神圣对象的自然所具有的敬畏与感恩之情。旧时三林地区以农耕为主,民间“崇报月神”的信仰观念尤为深厚,因而每年“八月半”的中秋祭月仪式特别隆重。从史料文献记载来看,明清时期三林塘地区中秋祭月之风极盛。清人陈师咸《三林竹枝词》云:“八月三林已半秋,栅场斗蟀未全休。斗香几只时揣过,旗枪玲珑插上头。”每逢八月十五,当地民众设香案、诵祭文、上香祈福,并在祭月仪式结束后开展投壶、斗蟋蟀、皮影戏、文昌祈慧、走三桥、猜谜语、打金索等民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文昌祈慧”的传统习俗颇具三林地方特色。三林民众在祭月仪式结束后,还会来到三林老街东部(今东林街207号)的文昌阁,在愿签上书写“早步蟾宫,高攀月桂”等美好祝福,系结红线悬于树上,祈求文昌神赐予智慧,保佑文运昌盛、学业有成。

图1 三林老街民俗仪式(中秋祭月仪式),图源:曹琪能先生提供
近年来三林民众自发恢复举办的中秋祭月仪式,延续了历史上“临塘设坛”的祭仪传统,通常将中秋祭月民俗仪式活动的核心区域设置于三林塘港沿岸,围绕“祭月、拜月、赏月”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据三林镇民俗专家曹琪能先生介绍,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祭月仪式,是三林老街民俗仪式中更具诗意的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秋祀”传统,是汉民族祭月习俗的地方化呈现,展现了三林地方民俗文化的“庄谐并济”特质。每年的中秋祭月仪式,设坛、备供等祭前准备活动从八月十四日就开始了,祭坛方位为坐西朝东(象征面朝月亮升起的方向),以八仙桌为基,铺以红布,摆放斗香、月饼、瓜果、塌饼等祭品,表达对月神的尊崇。正式祭祀仪式在八月十五月亮升起后举行,依次按照“迎月”“献供”“诵读祭文”“上香”“ 焚斗香”等环节展开。其中,“焚斗香”是祭月仪式的核心部分,以多层香料堆叠成斗形,外层糊彩纸,并绘有月宫、嫦娥等图案,点燃后香气弥漫。

图2 三林老街中秋祭月仪式所用“斗香”,图源:曹琪能先生提供
柘林上真道院中秋庙会(2016年奉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上海地区“中秋系”祭仪庙会类非遗项目的典型代表。上真道院位于今奉贤区柘林镇南宅村,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大约在清代后期至民国初年形成了每年中秋节前后举行盛大庙会的民俗传统,会期通常从八月十四日延续至十六日,持续三天。据考证,这一民俗传统最初是为了纪念在清雍正六年(1728)疏浚吴淞江时因堰坝崩溃而不幸殉职的署太仓知州周中鋐(诞辰日为八月初二,后世尊为奉贤县城隍神,上真道院内亦塑像供奉,民间称为“周太爷”),以舁神出游、巡视本境的巡会形式,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后逐渐演变为融道教信仰文化、地方民俗传统和商贸集市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庙会。2016年,柘林上真道院中秋庙会被列入奉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3 柘林上真道院中秋庙会,图源:上真道院王华道长提供
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传承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政策的推动下,柘林上真道院中秋庙会在活动形式、内容上积极创新,不仅以正一派道教传统科仪(中秋祈福法会)重构了祈福文化空间,同时还在为期三天的中秋庙会场域内设置了非遗展演和文艺表演空间,依托中秋庙会这一聚合性文化空间和场景性功能平台,将奉贤滚灯(2008年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道教音乐(2008年国家级非遗项目)、绕龙灯(2011年国家级非遗项目)、打莲湘(2009年市级非遗项目)、腰鼓(2013年市级非遗项目)等内容充分融汇于中秋庙会,实现了多种非遗文化元素的集中展示、综合保护与“活态”传承。此外,上真道院中秋庙会期间还形成了临时性的商贸集市空间,在道院周边区域商贾云集,街道两旁摊贩如织,香客、游客络绎不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图4 2023癸卯年上真道院中秋庙会的奉贤滚灯表演,图源:王群韬摄
花灯游赏类
中秋夜赏花灯的习俗在上海地区源远流长,朱泾花灯会(2015年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堪称这一节庆习俗的典型代表。朱泾花灯会,俗称“莲花灯会”,起源于金山朱泾地区在元宵、中元、中秋等传统节日举行的传统灯会和祈福民俗,明清时期发展为包含花灯游赏、民间技艺表演、商贸市集等内容的综合性灯会民俗,规模盛大,有“朱泾花灯甲天下”之美誉。据清光绪《金山县志》记载朱泾花灯会盛况:“街市结棚张幕,悬灯挂彩,金鼓管弦,火树最盛,游人往往达曙为常。”朱泾花灯会被称为上海金山地区传统民俗的活化石,于2015年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5 朱泾花灯会,图源:金山区非遗中心
近年来,朱泾花灯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机制的推动下得到了充分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优秀实践案例;尤其是依托“朱泾花灯文化旅游节”“朱泾花灯文旅嘉年华”等文旅品牌为载体,拓展成为包含花灯游园会、花灯 *** 大赛、花灯舞展演、书画展览、美食集市、特产展销、篝火露营音乐会等丰富内容的综合性文旅活动,吸引了更多市民、游客前来体验,也使这一中秋月夜的花灯游赏民俗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普及和创新发展。例如,今年中秋国庆假期举办的“中国·朱泾花灯文化旅游嘉年华”,不仅展示了龙灯、鱼灯、兔子灯、莲花灯等不同形态的传统花灯,还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版块,让现场民众有机会亲身体验 *** 朱泾花灯、提灯游园,深度参与这场非遗文化盛宴。

图6 朱泾花灯会,图源:金山区非遗中心
月饼工艺类
中秋节的传统美食首推月饼。月饼古称“胡饼”“宫饼”“小饼”“团圆饼”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是古人在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后演变为象征团圆的传统美食和馈赠亲友之中秋佳礼。上海地区旧时有中秋夜供月饼于庭、食月饼、亲友交馈月饼等传统习俗。月饼的传统 *** 工艺往往集中体现了地方美食文化特色。在上海地区的非遗项目中,就有杏花楼广式月饼 *** 技艺、真老大房鲜肉月饼 *** 工艺、亭林月饼 *** 技艺等众多以“中秋月饼”为标识的代表性项目。
杏花楼广式月饼 *** 技艺(2007年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上海广式月饼 *** 技艺的主要代表。杏花楼始创于清咸丰元年(1851),是随着粤籍移民进入上海、以经营餐饮起家的老字号酒楼。从1928年开始,杏花楼开始以纯手工方式 *** 广式月饼,推出了以“嫦娥奔月”、“西施醉月”、“月中丹桂”等为经典标识的招牌产品。后来,杏花楼广式月饼不断改进工艺,吸收融入海派饮食风格,以用料优质、色泽金黄、皮薄馅丰、松软可口、花色丰富为鲜明特色,渐成沪上家喻户晓的糕饼品牌,被誉为“源自上海的广式月饼”、“海派广式月饼”。
杏花楼广式月饼 *** 技艺经过数代人的匠心传承,于2007年被列入之一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杏花楼不断将海派文化、现代元素与传统月饼工艺相结合,在打造“海派广式月饼”味觉记忆的同时,通过创新设计各种“国潮”包装以及尝试推出IP联名产品等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

图7 杏花楼广式月饼,图源:王群摄
相比之下,真老大房鲜肉月饼 *** 工艺(2020年黄浦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则充分体现了上海苏式月饼的历史底蕴与传统特色。真老大房食品公司的前身“老大房”是以苏式茶食、糕饼为特色的上海老字号品牌,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清咸丰九年(1859)由陈万泰创立的“陈大房”茶食铺,招牌美食涵盖苏式糕点、熏鱼、酥糖等,尤以鲜肉月饼最为著名。经过一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如今的真老大房鲜肉月饼在原料选用、配方比例、烘焙 *** 工艺等方面独具一格,月饼外皮酥脆,肉馅鲜美,香气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2020年,真老大房鲜肉月饼 *** 工艺被列入黄浦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至今日,这一工艺仍采用传统的师徒相授方式,以精致匠心守护非遗传统根基,目前已传至第六代传承人。

图8 真老大房鲜肉月饼
再如,亭林月饼 *** 技艺(2017年金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上海地区中秋佳节传统美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亭林月饼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据《亭林镇志》记载,亭林月饼最早起源于当地一家名为“日升楼”的茶馆。当时,亭林地区茶楼盛行,每家茶楼都会 *** 一种叫“酥饼”的糕点来配合茶饮,由于风味独特,逐渐成为当地特色小吃。这种“酥饼”就是亭林月饼的前身。后来,“日升楼”茶馆 *** 的豆沙糕饼形如满月、皮层酥松、色泽美观,馅料甜而不腻、口感松酥,广受民众喜爱。因茶馆位于亭林古镇之东,便取名为“亭林月饼”,又称“东林月饼”。亭林食品厂(后改制为亭林镇东林食品厂)坚持手工 *** 亭林月饼,精心推出猪油夹沙、五仁百果等馅料的月饼系列。亭林月饼的传统 *** 技艺也得到充分保护与传承,至今已发展到第五代传承人。2017年,亭林月饼 *** 技艺被列入金山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9 亭林月饼 *** 技艺,图源:金山区非遗中心

图10 亭林月饼,图源:金山区非遗中心
此外,上海非遗中还有功德林素食 *** 技艺(2008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阳泰糕点 *** 技艺(2009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悦来芳食品 *** 工艺(2013年普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乔家栅糕点 *** 技艺(2015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华禅食 *** 技艺(2019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沈大成点心 *** 技艺(2024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光明邨传统点心 *** 技艺(2025年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糕饼美食类非遗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中秋节庆传统习俗相关。其中,功德林素食 *** 技艺、龙华禅食 *** 技艺还将中秋节俗与佛教禅食文化、素食养生文化等相结合,成为融合多重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非遗美食品牌。
总的来看,这些与上海地区中秋节传统习俗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过历史的沧桑,依然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存续、流行、发展,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与强大生命力。并且,在近年来上海非遗综合保护政策的积极推动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机制的有效赋能下,不少“中秋系”非遗项目在充分保留其传统节庆文化底蕴与核心内涵的同时,还充分适应当代民众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需求,具有了新的表现形态和功能特点,从而在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持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彰显出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与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