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隔一段时间,总会火一个人。
上一次是晓华,那个在理发店剪头发的大姐。视频传上网之后,几天工夫,大家都认识了她。地方领导去探店、品牌排队合作、明星也赶去打卡。
有人说她代表了 " 平凡人的力量 ",有人说那是 " 真诚的胜利 "。可镜头一拉近,你会发现,从她火的那一刻起,生活就不再是她自己的了。
再往前是郭有才。在山东菏泽南站,他唱了一首老歌《诺言》,嗓子有点哑,情绪却很真。视频火了,评论区全是 " 这才是生活 "" 被整破防了 "。
后来他去巡演,站上了更大的舞台。
你要真说那是 " 命运的转身 " 也行,但我更觉得,那只是流量惯性的延长线。草根、努力、被看见、被消费,这剧本我们早就背下来了。
再近一点是鸡排哥。
人家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不休息,双手被烫得全是泡。短视频镜头拍得真好,油锅亮,灯光暖,老外也来吃;网友们剪辑时还不忘配上几个字:努力的人最值得尊敬。
底下评论区都在夸:" 普通人的高光时刻 "。但我看着那双手,真觉得疼,这是谁的父亲?又是谁的儿子?一天十几个小时的油炸工作,面对上百个排队的顾客,这叫高光?那是高温吧。
去吃鸡排的人好像也不是冲着鸡排去的。大家都想去看一眼 " 火的人 ",打卡、拍照、发视频。
鸡排到底好不好吃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 " 我也来过 ",能拍到 " 跟热点合影 " 的感觉。
这几年火的人都差不多,看上去每个人的故事不一样,其实内核都是同一个:努力、苦、真;他们的热度像一次流量爆燃,点燃他们,也顺便照亮了观众的情绪,然后一点点熄掉。
热搜过去,他们回到原来的生活。可故事不会停。新的 " 普通人奇迹 " 马上又会被挑出来,下一轮感动又要开始。
下一个是谁呢?我不知道。但我很清楚,这种 " 燃尽式的火 ",成了最稳定的流量循环。
我们为什么还要为 " 燃尽的努力 " 鼓掌?这件事,真得从过去看看。
两百多年前,工厂刚出现时,人们工作方式彻底变了。英国历史学者 E. P. Thompson 写过一篇经典论文,讲 " 时间纪律 " 怎么改变人。
大概意思是:
以前的人干活,讲究 " 把事情做完 ";工厂时代一来,变成了 " 把时间卖掉 "。如果一个人迟到、早退、磨蹭、偷懒,那是 " 人品有问题 "。从那时起,勤奋之一次变成了一种带道德光环的事。
后来,管理 *** 又让这种观念更强了。
有个叫泰勒的人,拿着秒表盯着工人,写了本《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 1911 年出版,对世界工厂的影响巨大。
他提倡什么呢?
一个人干活要更快、更省、更标准。智远认为,从那一刻起,人类开始误以为 " 努力 " 本身是目的;工人渐渐不被看成是 " 会手艺的人 ",更像机器上的一个零件。
再往后,福特把流水线推到极致,1913 年,移动装配线上线,1914 年,他干脆开出 " 五美元日薪 ",表面上是福利,实际是把效率当忠诚。
人们开始把能吃苦、能熬时间当成一种光荣。听着是不是很眼熟?这不就是今天的 " 拼命加班不喊累 " 吗?
不只是制度,还有叙事在推动。1930 年代,苏联搞 " 斯达哈诺夫运动 ",一个矿工多干了几倍活,被全国树立成英雄,超额就是荣耀。
后来这股风也吹到我们这边。大庆油田的 " 铁人 " 王进喜,说 " 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雷锋精神提倡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那时的劳模,是时代偶像。智远认为,那不是勤奋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 拼命干 " 被树成了榜样,让所有人相信:能拼命,就该被表扬。
东亚更狠。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一种风气:留下来加班是对公司忠诚,不加班反而显得不合群。他们把透支当成一种浪漫,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可怕?但我们现在的职场文化,没差多少。
说到这里,想必你已经知道,我们为什么会为燃尽的奋斗鼓掌了。
历史把勤奋道德化,制度把勤奋标准化,宣传把勤奋神圣化,当镜头里出现一个人 " 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不喊累 ",我们的文化肌肉会自动给他加分。
我们真在给某个人鼓掌吗?
不,我们在给从小被灌的那套教育点头。努力应该被奖励,疼也要值得;再往深里说,鼓掌是一种自我安慰;现在机会不多了,竞争又激烈。努力是我们能控制的唯一变量。
在网上,看到有人靠 " 拼 " 成功,会让人暂时相信:嗯,只要努力,还是有希望的,你看,流量来了,配上努力,艺术已成。
这像一种止痛药,让我们心里好受点。
问题是,身体可不懂这些逻辑,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在 2021 年明确指出:每周工作超过 55 小时,中风风险会增加大约 35%,心脏病死亡风险增加约 17%。
2016 年,全球有近 75 万人因长时间工作死于中风和心脏病。听完这些数字,谁还会觉得鸡排哥的双手是 " 励志 " 的?这是燃尽的代价。
我们病了,病到了现在。机器换成了电脑,流水线换成了手机里的算法。打卡机变成了更复杂的考勤软件。
时代变了,说法变了,但有一种感觉没变:拼命到透支依然被捧得很高,仿佛这是了不起的事。
你看,现在的算法特别懂人心。它知道什么内容能打动你。它特别喜欢极端的故事,越累越显得真实,越苦越让人感动,越拼命就越容易传播。
那些在视频里流汗、熬夜,甚至流泪的人成了平台更受欢迎的流量密码,鸡排哥、晓华、郭有才、天水麻辣烫 …… 这些人 " 被挑中 "。
算法为什么偏爱他们?
他们身上有 " 情绪密度 "。你能从他们的动作里看到辛苦,从他们的表情里看到坚持,从画面里感觉到那股 " 我不认输 " 的劲儿。
这种带着痛感的坚持,很容易传播。它能穿过屏幕,让人相信:这世界,还保留着点真诚的努力。
智远认为,这是一种 " 被算法定义的真 "。
平台在推送我们能预料到的情绪,它知道大家爱看 " 真实 ",那就给你 " 放大十倍的真实 ";知道大家佩服 " 努力 ",那就喂你 " 努力到极致 " 的努力。
就这样,燃尽成了算法里的 " 情感底层逻辑 ",每一个让人感动的瞬间,背后都是一场计算精密的计算。
企业也在延续这套逻辑。
办公室里没铁轨,也没有油烟味,但 " 燃尽 " 的气味一点没变,只不过换了名字:叫 " 热爱 "、叫 " 使命感 "、叫 " 责任 "。
互联网公司常说:我们在改变世界。但问题是,到底是谁在真正付出呢?
无数普通员工,凌晨两点电脑还亮着,周末也得回复工作群的消息,年底甚至还要收一份 " 年度工时报告 "。这不就是换个环境的拼命吗?
我们听过很多热血的词,什么狼性文化、奋斗者协议、实际上,这是让透支的人觉得自己做的是光荣的事。
历史又在重演,从工厂时代讲守时,到公司时代讲奋斗,背后逻辑从没变:让你相信,燃尽自己是一种光荣。
前两天朋友还吐槽:国庆节出去玩还得背着电脑,万一有急事,就得立刻工作。我当时就笑了,身体离开了工厂,可心还被拴在工厂的钟上。
更复杂的是,平台、媒体、大众也在讲这套叙事。
媒体爱讲 " 普通人逆袭 " 的故事,品牌爱蹭 " 平凡力量 " 的热度,观众爱看 " 小人物成功 ",到底谁在利用谁,已经分不清了。
鸡排哥成了短视频的符号、地方的名片、品牌的流量担当。镜头越靠近,他越被符号化,他本人累得快虚脱,我们却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种错位,你感觉到了吗?这是一场全民 PR。我们都在借着别人的拼命,来告诉自己 " 希望还在 ";我们通过看他人的燃烧,来安慰自己的无力。
所有人都在镜头前、键盘后为这种燃尽鼓掌,就像在对自己说,还有人比我更拼。
劳动不应该被尊重吗?到底怎么尊重呢?这两天,我看到一个例子:
在日本,有位老师傅叫小野二郎(Jiro Ono)。他 9 岁就去寿司店学手艺,14 岁离家闯荡。
几十年里,他几乎没休息过一天。别人忙着开分店、扩大生意,他却一直守在同一条街上。后来,他在东京银座有了自己的寿司店。
日本人说他是 " 匠人中的匠人 "。他对做寿司非常讲究。比如,章鱼要揉四十分钟,饭团要捏几千次,手的温度要刚好,才能让米饭松紧合适。他做寿司的过程,就像一种安静的仪式。
可他被尊重,不是因为苦。那种苦,日本社会见得太多了;他被尊重,是因为他把 " 手艺 " 变成了一种可被社会衡量的价值。
*** 给他颁了 " 国家荣誉奖 ",媒体称他 " 国宝级厨师 ",他的店有完善的预约制度、合理的价格,还有传承技艺的 *** 。这些都让他的劳动能够持续,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店里,不管你是首相还是明星,都要遵守同样的规则:按时到、排队、安静用餐。没有人能搞特殊。
这种人人平等地尊重手艺的氛围,是他受尊重的关键。
还有一个例子是秋山利辉。他父亲是木匠,他从小在木工房里长大。后来他接手了父亲的小作坊,但不满足于只做普通家具。在他的工作室里,听不到 " 赶工 " 或者 " 打折 " 这样的话。
他的客户多是懂行的设计师和收藏家,对材料和工艺要求很高。他做家具不求数量,而是一件件慢慢打磨。
有时为了一把椅子,他会花几个月选木料、控制湿度、处理细节。他宁愿少接订单,也绝不降低品质;有一次,客户想让他把设计改得更商业化,可以多赚钱,他拒绝了。他说:那样就不是我的作品了。
他的家具定价不低,却有固定的粉丝群。
很多人愿意多付一两倍价,只为买那种做得有温度、有灵魂的东西。客户从不问他 " 做了多久 " 更在意作品背后的用心。
他带徒弟也很特别。先让徒弟认识木头,摸纹理,听木头的声音。前几个月,徒弟可能只做打磨之类的小事,很久以后才能独立完成一件家具。
正是在这种 " 给足时间、充分尊重 " 的过程中,他建立了一种受尊重的木工传统。
所以,真正的尊重,是尊重对方的时间。劳动的美好,在于被看见、被合理回报,并且被允许有休息的空间。
写到这,我想到了鸡排哥那句话:做完你的,做你的,做完你的,做你的;这难道不是一种叙事悲哀吗?一个人火了,不该意味着被继续榨干;他可以涨价,可以休息,可以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
尊重的本质,是给人留有余地。
从亚当 · 斯密到马克思,再到当代社会学家哈特穆特 · 罗萨(Hartmut Rosa),他们都谈过 " 时间 " 与 " 劳动 " 的关系。
当时间被压得太满,人就会失去自我。现代社会有个问题:我们把勤奋扭曲成了焦虑,甚至变成一种盲目崇拜。
所以,我们要一种新的勤奋。它不是燃尽式的,是带着价格与尊严的勤奋;是一种知道何时全力以赴,也知道何时停下来。
燃尽式劳动是旧时代的病,它用牺牲换来掌声,却让人失去了生活。可悲哀的是,很多人还沉浸在这种模式里。
靠一个人带动一个地方是好事。
但如果整个城市都指望他一个人炸鸡排,那就是结构的问题了。把辛苦当荣誉,把底层人的透支当榜样,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沉默。
我们一起看着一个人被压榨,死命连轴干,还为他叫好。这难道不痛心吗?也许,我们该重新学会一件事:把人当人看。
我们太习惯为拼命鼓掌,却很少问一句:他为什么非得拼命?当一个社会只剩下 " 燃尽 " 才能被尊重,那不是勤奋的胜利,而是体面的沦陷。
所以,一个新时代,该如何重新定义努力?